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0.16 4.5折 ¥ 45 全新
库存177件
作者马忠林著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6166396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11733719
上书时间2024-12-23
马忠林,1964年出生,中共党员,兰州市第十八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骨干教师,兰州市人大代表,兰州市党代表,红古区人大代表、常务会委员。2016年9月,被评为兰州市金城名校长。近年来先后在《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甘肃教育》《数理化学习(高中版)》《化学园地》《中学生知识报》《小说选刊》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科研课题研究2项,主编或参编校本教材二十余种。先后荣获兰州市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教育教学优秀校长、金城名校长、兰州市骨干教师、兰州市优秀教师、兰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教育理念:真情投入,执着坚守。
上篇一个思想——幸福关于幸福的相关阐述\3追寻初心——值守岗位\10学识与魅力——成长之幸福\13校长与老师——理解之幸福\18校长和老师——永建信任和理解之桥\20争做四有好老师——职业之幸福\24一本书的启示——我心中之幸福\29中篇一种引领——文化关于校园文化\35关于“融以至高”文化\40关于“阳春·三品”\45校园文化建设策略\48
下篇一个趋势创新价值最大化——理念之创新\55管理民主化——领导之创新\68制度规范化——机制之创新\83潜能高效化——部门之创新\97教育理想化——职业之创新\122未来智能化——思路之创新\141培训多元化——学习之创新\153研究成果化——科教之创新\168课堂多元化——教学之创新\179附录\202参考文献\211
关于幸福的相关阐述
幸福是人类生活亘古不变的主题,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充足,人们越来越关注主观幸福体验。国外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研究主观幸福感,而我国对此的研究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那么,主观幸福感是什么?它和学校幸福感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基本因素,即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而学校幸福感是学生在与学校中的人、事、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心理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结果,是指学生基于自定标准对其学校生活的评价与体验,由学校满意度、在校积极情感体验和在校消极情感体验三个部分组成。从两者的概念可以看出学校幸福感的结构和测量是以主观幸福感结构及测量为理论依据的。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子集,并为很多研究者提供了方向。希望本文对学校幸福感的简单梳理,对未来的研究能有所帮助。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描述比较阶段。这一阶段的幸福感模型主要为幸福感的情感模型和认知模型。集中在解释幸福感的内涵,以及人们对幸福感的影响认知,主要集中在人口学方面,描述比较不同人群的幸福感,这一阶段为现代主观幸福感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理论建构阶段。这一阶段的模型主要是主观幸福感模型和心理幸福感模型,这一阶段开始更多地探讨幸福感表象之下的心理机制,丰富了幸福感的理论,如认知理论、适应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等。第三阶段主要是幸福感的测量发展。新的幸福感整合模型就是在这个阶段应运而生的,并且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的基础上整合了社会幸福感。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段建华、何瑛等较早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而后引起我国研究者吴明霞、郑雪、邢占军对主观幸福感的关注,主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邱林年采用大学生为被试者,验证了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构成。在一系列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其中的一个维度——生活满意度更为关注,因此又出现了大量的对满意度调查的文献,如邢占军等编制的《满意感调查表》涉及总体满意感及物质生活满意感、社会关系满意感、自身状况满意感、家庭生活满意感、社会满意感五个维度。相关文献表明,国内对此研究是近十几年才兴起的,我国学者孙莹、陶芳标等也编制了与学校生活质量相关的问卷,虽然是从不同的侧面反映青少年的生活状况,但从总分上来看,是在计算学校满意度的。但是,此研究并没有涉及学校幸福感量表的编制,也只停留在青少年的认知方面,并没有涉及情感方面。华南师范大学的田丽丽根据主观幸福感的结构、测量及理论基础,编制了青少年学校幸福感量表,并做了实证性的验证,为学校幸福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概念。
从狭义角度分析,对幸福的理解、敏感、向往与追求,都是一种有待于发展的主体能力,即“幸福是一种能力”。幸福能力又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指主体必须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幸福能力之所以需要培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幸福与主体的联系。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由此可见,获得与感受幸福都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有一种追求精神价值的超越性需要,即所谓“似本能”。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即属一种似本能。似本能首先是说人对意义世界的寻找,人的向善属性是某种类似于生物性本能的东西,对于个体来说具有与生俱来的“先验性”。当然,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看,这一“先验性”的价值需求乃是人类整体历史实践所产生的积淀或社会遗传。同时,似本能本身也说明人的价值需……
本书收录了作者有关学校教育的探索,内容包括:关于幸福的相关阐述、追寻初心——值守岗位、学识与魅力——成长之幸福、校长与老师——理解之幸福、校长和老师——永建信任和理解之桥、争做四有好老师——职业之幸福、一本书的启示——我心中之幸福、关于校园文化、关于“融以至高”文化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