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机器人——感知、交互、操作与控制技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0.24
6.7折
¥
45
全新
库存31件
作者刘星 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766063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7738819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第1章协作机器人概论 1.1协作机器人基本概念 1.2协作机器人国外发展现状 1.3协作机器人国内发展现状 1.4协作机器人特点 1.5人机协作方式 1.6协作机器人分类 1.7协作机器人关键技术 1.8协作机器人柔顺控制 第2章协作机器人运动学 2.1协作机器人正运动学 2.2协作机器人逆运动学 2.3冗余机器人逆运动学 2.4协作机器人路径规划 第3章协作机器人动力学 3.1机械臂动力学建模 3.2基于拉格朗日方程的机械臂动力学建模 3.3基于柔性动力学的机械臂建模 第4章协作机器人感知 4.1协作机器人力觉感知 4.2协作机器人触觉感知 4.3协作机器人视觉感知 4.4协作机器人听觉感知 4.5人类肢体动作感知 4.6多模态融合感知 第5章协作机器人力控制 5.1力控制概念 5.2力控制方法 5.3力/位置混合控制方法 5.4总结 第6章协作机器人阻抗控制 6.1阻抗控制概念 6.2基于力控制的阻抗控制 6.3基于位置控制的阻抗控制 6.4阻抗控制应用实例 第7章人-机器人交互技术 7.1人-机器人交互概述 7.2人-机器人交互接口 7.3人-机器人协作控制 7.4机器人动态行为控制 7.5主动人-机器人协作 第8章机器人-环境交互技术 8.1机器人-环境交互分类 8.2机器人-环境交互建模 8.3机器人-环境交互控制 8.4机器人-环境交互控制发展趋势 第9章协作机器人操作技能学习 9.1协作机器人操作分类 9.2协作机器人操作过程建模 9.3协作机器人操作技能建模 9.4协作机器人操作控制策略 9.5协作机器人操作技能学习 9.6协作机器人灵巧操作 9.7协作机器人操作技能推理 第10章车臂复合协作机器人 10.1复合机器人基本概念 10.2复合机器人研究发展现状 10.3复合机器人车臂协同控制技术 10.4复合机器人主动柔顺控制技术 第11章协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1.1协作机器人在航空制造领域的应用 11.2协作机器人在航天制造领域的应用 11.3协作机器人与空间在轨服务 第12章协作机器人仿真实验 12.1典型仿真平台 12.2仿真实验方法 12.3典型应用场景 第13章协作机器人发展趋势 13.1人工智能和协作机器人的融合 13.2结构的模块化和仿生 13.3混合协作机器人 13.4认知与行为控制 13.5人机混合智能系统 13.6人机协同智能增强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当前,协作机器人已成为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主流。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协作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感知、交互、操作与控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并快速走上协作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之路。本书共13章,分别为协作机器人概论、协作机器人运动学、协作机器人动力学、协作机器人感知、协作机器人力控制、协作机器人阻抗控制、人-机器人交互技术、机器人-环境交互技术、协作机器人操作技能学习、车臂复合协作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协作机器人仿真实验,以及协作机器人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器人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辅助教材,也可供研究开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自学者参考。
主编推荐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覆盖了协作机器人领域的核心知识体系。 从感知技术出发, 探讨了机器人如何通过视觉、 触觉、 力觉等多种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 实现对外界世界的精准感知; 进而深入到交互技术, 分析了机器人如何理解人类意图, 以及如何通过自然语言、 手势等多种方式与人类进行有效沟通; 在操作与控制技术部分, 详细阐述了机器人运动规划、 力控制、 柔顺控制、 操作技能学习等关键技术, 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复杂任务下的精准操作与高效执行。 本书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 更强调实践应用的指导, 以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未来的科研与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精彩内容
当前,协作机器人已成为机器人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主流。本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协作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感知、交互、操作与控制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并快速走上协作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之路。本书共13 章,分别为协作机器人概论、协作机器人运动学、协作机器人动力学、协作机器人感知、协作机器人力控制、协作机器人阻抗控制、人-机器人交互技术、机器人-环境交互技术、协作机器人操作技能学习、车臂复合协作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协作机器人仿真实验,以及协作机器人发展趋势。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器人工程、自动化、计算机、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辅助教材,也可供研究开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自学者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