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3.94 6.3折 ¥ 86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存光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51629409
出版时间2017-1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86元
货号17443631
上书时间2024-12-22
林存光
1966年生,山东济宁人,山东省泰山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主要从事孔子与儒学、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中国政治思想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有《孔子新论》《儒教中国的形成一一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一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政治的境界一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研究》《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中国政治思想通史。秦汉卷》《“文明以止”: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文明特性研究》《天下为公与民惟邦本一儒家两大核心政治理念的历史考察与义理阐释》《论儒教作为一种文教一孔子、儒学与儒教问题评论集》《道义、权力与政治一儒家政治哲学与政治文化论集》《儒学的多维诠释》《中国人的政治智慧》等。
性近习远:孔子的人类习性观
和而不同:君子人格与多元文化素养
修身以道:作为一种生活理念的古典儒学
亲师取友:孔孟儒家论师友之道
学为君子:孔子儒家君子之学的真谛,
用行舍藏:孔子儒家视域中的“政治”与以孔颜师徒为典范的儒家“士人传统”
法天合德:古典儒家政治哲学与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
内圣外王:古典儒家政治哲学论纲
民惟邦本:中国人的政治智慧与民本理念
体认天理:“儒者之学”的根本关切与精神特质
信得良知:儒家信仰与阳明良知之学
文明以止:中华民族的文明理念与精神特质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从文明冲突到文明对话
一试论性近习远的人类生存特性与“文明大国”的领袖之道
后记
性近习远:孔子的人类习性观
毋庸讳言,孔子很少谈论人类本性的问题,这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意味着孔子对人类本性问题缺乏深刻的反省和认识,以致多数论者往往并不深究孔子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句话的深层意涵,不是在梳理人性论的思想脉络时将其轻易地一言带过,就是从后来儒家学者的人性论特别是孟子的性善论观点来理解和阐释孔子的人性观。然而,孔子何以选择始终不渝地坚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乃至明知“道之不行”(《论语·微子》)而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人生信念?何以能够在立志求道并力行救世的生命历程中,虽屡屡遭受到种种的挫折、打击与不幸,而仍然能够乐观自信,且生死不悔?何以其思想的内部充满着一种行与藏,仕与隐、道德的修养与时遇的穷困之间张力性的悖论特征,一种积极入世而践行仁道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理性精神与对“君子固穷”生存处境的自觉意识之间张力性的悖论特征?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蕴含在孔子对人类习性的体认、洞察和看法之中。而如果说孔子缺乏对人类习性的深刻认识和洞察的话,那么,所有这些问题也就都将是不可理解和难以回答的。兹就这一问题略陈己见,论述一二。
众所周知,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讲过这样一句令人颇为费解的话,他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对这句话进行直详就是:夫子讲论诗书礼乐(即所谓“文章”),是可以常常听闻到的;夫子讲论性与天道的问题,却是难得听闻的。对这句话的意思,历代注疏家各有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大体而言,这是说夫子平日以诗书礼乐教群弟子,故夫子之文章人人皆可得而闻知,至于性与天道的问题,由于深微难言,夫子罕言之,故一般弟子难得听闻到。故而,《论语》所记夫子育性者仅一见,即子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性乃“人所棄以生也”(《皇疏》),意即人之所奧受以生的天性是相近的,而后天的习染却是相远的。孔子的这一看法究竞意味着什么呢?概言之,在我看来,尽管孔子本人极为罕言之或对其含义未加明确阐述,竞至使其弟子不能人人得而闻知,但就是偶一言及的性与习,却凸显出了孔子对人类习性的深刻洞察,体现出了孔子人生信念的独特生命意境和其思想学说的根本特征。2n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同时代人对人性问题已提出明确的看法,如谓“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贵让。”(《国语・周语中》)这是“把反对欺压看作是人的本性”●。郑子产则日:“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商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国家之利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可见,在子产看来,君子小人存在性分上的差别。也有人认为:“夫戎、狄,冒没轻傻,贪而不让。其血气不治,若禽兽焉。”(《国语,周语中》)这是说戎狄有着不同于华夏族而近乎禽兽的血气之性。而在孔子之后的战国之世,人性问……
古今中外的政治哲人始终困惑并致力于思考和探索国家生活的性质或政治事物的本性,并由此而发展和形成了政治哲学的各不相同的思维理路。孔子之学与儒家理念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曾经发挥过一种难以估量的支配性影响,而且至今仍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活的文化力量。本书致力于将孔子之学以及历史上的儒家学派与儒者之学置于社会历史的总体背景之中,从人类习性观、君子人格、师友之道、政治智慧、文明理念等方面,对儒家理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解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