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科学家的诞生: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历程与反思:1840-1914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2.1
2.0折
¥
60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徐多毅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79820
出版时间2020-12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11939868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序1
第1章 绪 论1
第2章 现代科学的体制化及其基本特征27
2.1现代科学的缘起27
2.1.1西方语境中的“科学”27
2.1.2中国从“格致”到“科学”31
2.2有关科学体制化的基本理论36
2.2.1本—戴维的科学体制化理论38
2.2.2默顿学派的科学体制化理论42
2.2.3科学知识社会学派的建构理论45
2.3科学体制化的一般标志47
2.3.1职业科学家的诞生49
2.3.2科学组织的形成52
2.3.3科学的运行机制55
2.3.4科学交流的展开58
第3章 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早期萌芽63
3.1科学知识的引进64
3.1.1西方传教士与早期的科学建设66
3.1.2墨海书馆的科学引进76
3.1.3江南制造局与现代科学译介85
3.2科学术语的界定109
3.2.1江南制造局的科学术语厘定111
3.2.2益智书会的科学术语厘定117
3.2.3博医会的科学术语厘定119
3.2.4其他机构的科学术语审定122
3.3职业科学家的形成125
3.3.1传统“士绅”及社会功能127
3.3.2“科学士绅”的形成129
3.3.3“科学士绅”的科学建设131
第4章 科学体制化在中国的早期发展139
4.1科学学会的出现140
4.1.1格致书院的成立141
4.1.2格致书院的科学教育145
4.1.3格致书院的课艺147
4.2科学期刊的创设155
4.2.1《格致汇编》创刊156
4.2.2《格致汇编》的科学内容159
4.2.3《格致汇编》的科学影响163
4.3科学社团的成立164
4.3.1益智会165
4.3.2农学会166
4.3.3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170
4.3.4中国地学会171
4.3.5中华工程师学会172
4.4科学奖励174
4.4.1授予科学士绅官职和荣誉175
4.4.2专利制度的引进181
4.4.3颁布科学奖励法规:专利法规的出台183
4.4.4专利管理机构成立186
4.5科学教育187
4.5.1传教士的科学教育189
4.5.2官办书局的科学教育194
4.5.3留学生的科学教育197
4.5.4“新政”时期的科学教育204
第5章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问题反思209
5.1“求真”与“喻俗”的价值冲突210
5.1.1科学士绅的“科学求真”213
5.1.2国家需求的“喻俗”217
5.1.3晚清士人的“喻俗”220
5.1.4非主流传统的时代命运226
5.2科学与科举的机制选择229
5.2.1科举的正统地位230
5.2.2科学与科举之争236
5.2.3借科学走科举之路244
5.3干预与自主的体制冲突252
5.3.1科学与政治之间253
5.3.2晚清政治对科学的干预257
5.3.3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的关系264
5.4科学建制与政府体制的关系271
5.4.1科学共同体的建设272
5.4.2科学共同体与政府的关系287
第6章 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的若干启示296
6.1科学体制化的规律探析296
6.1.1科学体制化的构成要素298
6.1.2科学体制化的理论模型建构300
6.1.3科学体制化的“内”“外”层面304
6.1.4科学体制化的五维关系309
6.2中国早期科学体制化历程对当代科学发展的启示317
6.2.1科学进步的关键是自主创新的能力318
6.2.2科学体制的标志是成熟运行的机制321
6.2.3科学发达的特征是理性观念的普及323
6.2.4科学繁荣的基础是专门人才的培养325
6.3结语327
参考文献330
后 记345
精彩内容
本书首先溯源了“现代科学”的概念,现代科学是相对于希腊理性科学而言的现代实验科学。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进入中国人视野的“科学”首先就是“现代科学”。在中国这样全新的文化环境下,“现代科学”要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使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在回顾科学体制化理论的基础上,归纳了科学体制化的基本要素,包括:职业科学家社会角色的诞生、科学组织的建立、科学交流的展开以及科学运行机制的形成等方面。基于此,梳理了现代科学在中国早期体制化的主要历程,即从西方现代科学知识的引进,到科学术语的厘定,再到早期职业科学家的出现。最终在若干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科学体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