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淤地坝减沙作用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7.04
6.3折
¥
75
全新
仅1件
作者刘晓燕,高云飞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ISBN9787550928749
出版时间2018-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5元
货号11265847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1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区范围(2)
1.3基础数据(3)
1.4名词解释(4)
2淤地坝数量及其时空分布(7)
2.1现状淤地坝数量调查(7)
2.2淤地坝空间分布(11)
2.3淤地坝建成时间分布(13)
2.4淤地坝查询系统研发(17)
3现状淤积程度分析(29)
3.1陕北淤地坝淤积发展过程(29)
3.2无定河“7·26”大暴雨区淤地坝调查(34)
3.3陕北淤地坝拦沙功能失效的判断标准(45)
3.4非陕北地区的淤地坝现状(54)
3.5现状有效坝数量及其分布(55)
4不同时期淤地坝拦沙量分析(59)
4.1计算方法(59)
4.2黄河上游地区(67)
4.3泾渭河流域(73)
4.4汾河流域(77)
4.5北洛河上游(79)
4.6河口镇—龙门区间(81)
4.7不同时期拦沙量分析结果(90)
5坝地减蚀和减水作用(94)
5.1坝地面积及分布(94)
5.2减蚀作用的定性分析(95)
5.3坝地减蚀量估算(99)
5.4骨干坝蒸发损失(101)
5.5坝地的减水作用(104)
6淤地坝减沙作用讨论(106)
6.1淤地坝拦沙与黄河减沙的关系(106)
6.2淤地坝拦沙作用的时效性(116)
6.3淤地坝水毁的增沙风险(118)
6.4现状淤地坝拦沙作用发展趋势(120)
7结论与建议(126)
参考文献(129)
附图野外调查照片(131)
内容摘要
1绪论1.1研究背景黄河流域面积79.5万km2(含内流区),长度5464km,在山东省垦利县注人渤海。因穿越世界上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致使大量泥沙入黄,使黄河成为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1919-1959年,陕县实测输沙量16亿Va、汛期7~9月平均含沙量 60 kg/m)、最大含沙量716 kg/m'(1953年),该沙量居世界大江大河之首。巨量的泥沙不仅是下游河床淤积抬高、防洪形势严峻的症结,也为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很大困难。不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来沙持续减少,见图1-1(注:1919~1959年为陕县数据;因三门峡水库建成投运,陕具站1960年撤销,之后被位于其上游约100km的潼关水文站取代,故1960~2019年为潼关数据)。统计表明,1980~2019年潼关年均来沙5.15亿t,其中2000~2019年均来沙量2.45亿t、7~9月平均含沙量21kg/m3、最大含沙量431kg/m3(2003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来沙减少,尤其是近20年的锐减现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人们关切的核心是,导致黄河来沙大幅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变化趋势如何?作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淤地坝、林草植被和梯田等下垫面要素变化对黄河来沙减少的贡献有多大?本书重点关注淤地坝在过去70年不同时期的拦沙和减蚀作用,旨在为揭示黄河沙量减少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提供支撑。1.2研究区范围黄河泥沙主要来自黄土高原,这里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不过,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有关黄土高原的范围和面积,曾经出现过几种不同的描述。本书旨在分析淤地坝对黄河的减沙作用、认识泥沙输移环境的变化,为探究黄河近几十年来沙减少的原因和未来情势提供支撑,因此本书所称黄土高原,是指黄河循化至潼关区间有明显水土流失,且对潼关断面沙量有显著影响的地区,包括黄河循化一青铜峡区间的黄土丘陵区(年均降雨量≥200mm),内蒙古十大孔兑流域上中游,黄河河口镇一龙门区间,以及汾河河津、渭河咸阳、泾河张家山和北洛河淋头以上地区,该区不仅包括长城以南的黄土高原,也涉及黄河内蒙古段与长城区间的黄河流域,总面积约39万km2,见图1-2,简称潼关以上黄土高原。据1950~1969年实测输沙量、坝库拦沙和灌溉引沙数据,该区年均入黄沙量约18.5亿t。不过,在图1-2范围内,不仅有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还有水土流失轻微的土石山区、关中平原、汾河平原区、黄土丘陵林区(子午岭林区和黄龙山林区)、干旱草原区和风沙区。因此,我们将“黄河循化一兰州区间黄土丘陵区(不含庄浪河)、祖厉河流域、清水河流域、十大孔兑上中游、河口镇一龙门区间(简称河龙间,不含土石山区和风沙区)、汾河兰村以上(不含土石山区,简称汾河上游)、北洛河刘家河以上(简称北洛河上游)、泾河景村以上(不含土石山区,简称泾河上中游)、渭河拓石以上(不含土石山区,简称渭河上游)”作为重点研究范围,面积21.5万km2,即图1-2中的黄色区域。据1950~1969年实测数据推算,该范围流域产沙量为17.4亿/a,占潼关以上黄土高原产沙量的95%。正是因为水土流失更严重,该区也成为黄土高原淤地坝最密集的地区。……
精彩内容
20世纪50年代以来,淤地坝一直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2000年以来,在黄河来沙量锐减的背景下,淤地坝的减沙作用备受关注。本书广泛采集了黄河潼关以上黄土高原各市、县在不同时期完成的淤地坝普查数据,基本摸清了该区淤地坝的数量、位置、建成时间、库容和现状淤积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基本阐明了黄土高原各支流淤地坝在1950年以来不同时段的拦沙量。本书还分析了现状淤地坝的减水和减蚀作用、淤地坝拦沙与黄河减沙的关系、淤地坝的水毁风险,推算了现状淤地坝在未来不同时期的拦沙作用发展趋势。本书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研究、规划、管理和治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师生阅读和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