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2.42 6.7折 ¥ 78 全新
仅1件
作者林小田,王昱,蔡立莉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705372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78元
货号11362286
上书时间2024-12-22
第一章 传染病暴发流行概述
第一节 传染病的概念与结局
一、传染病的概念
我国古代医学很早就有“疫病”“瘟病”“疫气”等类似传染病的记载,但人类真正认识到传染病的病因是在 19世纪下半叶。1886年,科学家认识到传染病的发病是因病原体所致,提出了“病因-环境-宿主”模式。有两位著名科学家贡献较大:一位是法国的路易 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另一位是德国的科赫(Kober Koch, 1843—1910);此外,德国公共卫生学家皮腾科费尔(Pettenkofer.M, 1818—1910)也证明,传染病的发生除病原体外,还可能与环境及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有关。
现已明确,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如朊病毒、病毒、细菌、立克次体、真菌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感染人体后发生的具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归属于感染性疾病范畴,后者涵盖的疾病谱更广,其中,有些感染性疾病并无传染性。
二、感染性疾病的概念
传染,又称感染,是指病原体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力和其他外力如劳累、药物、手术和放疗等综合因素的角逐下表现出的不同结果。
感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疾病。感染性疾病(简称感染病)英文为“infectious disease”,传染性疾病(简称传染病)英文为“ communicable disease”或“contagious disease”,这两类疾病的共同点是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但传染病是指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麻疹等),它只是感染病的一部分,而感染病包括的范围更为广泛。感染病范围包括:①传染性较强的疾病,如麻疹、肺结核、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血吸虫病等;②受气候、地理等影响,仅部分人、地方性或季节性流行,如支原体肺炎、普通感冒等;③有病原因子感染,但一般不传染他人,如败血症、军团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考虑到传染病与感染病的密切联系以及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尽可能减少社会公众的误解和有利于学科与国际专业组织的交流,1995年我国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变更为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许多综合性医院将传染病科改为感染性疾病科。
三、传染性病原体感染机体的结局
1. 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通过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如胃酸、吞噬细胞等)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如中和抗体、杀伤性 T淋巴细胞等)将病原体彻底清除。
2.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仅通过免疫学检查方法发现病原体已被杀灭,并产生了免疫反应的证据,对病原体的再次入侵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发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引起机体的组织器官功能损伤,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异常等情况。轻症患者无须住院,较明显者需住院治疗。
4.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不发病或发病后症状恢复,但机体内仍有病原体存在。可分为 3类。①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即在发病之前的潜伏期内携带病原体者;②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指发病后临床症状消失但继续排出病原体者;③健康病原携带者:指整个感染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与体征而排出病原体者。实际上,有的所谓“健康携带者”并不一定身体健康,只不过是症状不明显,但组织学病理检查可能显示已有损害存在。
5. 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暂时使病原体在某个局部器官潜伏下来而不发病,但如果因某种因素出现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时,其潜伏的病原体又可引起机体发病。
第二节 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一、传染病传播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1. 患者急性和慢性传染病患者,由于具有临床症状与体征,故容易引起重视。
2. 隐性感染者患者体内有病原体存在,但并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故不易被重视,易出现漏诊和延诊,是某些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
3. 病原携带者患者无任何症状,但仍可将病原体排出体外,并在一定条件下传染他人,因此,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4. 受感染的动物为人畜共患传染病(如狂犬病等)的重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感染另一个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播途径可分为 3个阶段:①病原体自宿主体内排出体外;②病原体停留在外界环境中;③病原体感染新的易感宿主体。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方式。
1. 经空气传播经空气传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 3种传播途径,即经飞沫传播、经飞沫核传播和经尘埃传播等。空气传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尤其是人口密度、卫生条件、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等非常关键。
(1)经飞沫传播:含病原体的飞沫在患者呼气、打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故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多见于某些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车站、学校、临时工棚、餐厅、饭店、监狱、军营等。对环境抵抗力较弱的如流感病毒、脑膜炎奈瑟球菌、百日咳杆菌等常经此方式传播。
(2)经飞沫核传播: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余下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飞沫核,它以气溶胶形式漂流到远处,并在空气中存留较长时间。某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等以此方式传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