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政治学的构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田野政治学的构建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8.01 4.9折 138 全新

库存37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勇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87057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8元

货号11268437

上书时间2024-12-2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经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1992)、《中国农村村民自治》(1997、2018)、《包产到户沉浮录》(1998)、《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2003)、《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2009)、《农民改变中国》(2012)、《国家治理的中国底色与路径》、(2018)《乡村治理的中国根基与变迁》(2018)、《国家化、农民性与乡村整合》(2019)、《关系中的国家》第一、二卷(2019、2020)等。

目录
第一章 以田野政治为对象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从农村基层政治切入
 二 作为对象的田野政治
 三 田野政治学的自觉追求
 四 构建田野政治学的思考
 第二章 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田野政治学
 一 基于承担项目的田野调查
 二 基于跟踪观察的田野调查
 三 基于历史使命的田野调查
 四 基于历史比较的调查翻译
 五 基于田野调查的体会与思考
 第三章 以制度与人为进路的田野政治学
 一 “乡政村治”的基本架构
 二 村民自治与基层民主
 三 “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
 四 税费改革与乡镇体制改革
 五 接点政治与地方治理创新
 六 社区建设与城市治理创新
 七 制度实践中的田野政治学
 第四章 以现场实验为引导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以现场实验作为研究方法
 二 以农民参与为目标的“黄梅实验”
 三 以农民组织为目标的“蒙城实验”
 四 以农民能力为目标的“南农实验”
 五 以乡镇选举为目标的“杨集实验”
 六 在实验中深化认识的田野政治学
 第五章 以实证思维为原则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从“唯书”“唯上”解放出来
 二 事实先于价值:从事实出发
 三 理解先于评价:以解释为重
 四 他我先于自我:历史是过程
 五 将视野引向深处的实证思维
 第六章 以田野教学为特色的田野政治学
 一 以学生主体为基础
 二 以方向方法为路径
 三 以能力提升为目标
 四 以现场教学为特色
 五 以志同道合为纽带
 第七章 以农民特性为视角的田野政治学
 一 传统社会农民政治特性的二重性
 二 对农民的再认识与“社会化小农”
 三 超越抗争性模式的“农民创造性”
 四 中国奇迹创造主体与“农民理性”
 五 基于内在责任机制的“小农韧性”
 六 基于历史和社会关系的“农民性”
 七非精英主义,亦非民粹主义观点
 第八章 以家户制度为钥匙的田野政治学
 一 理论准备不足与包产到户
 二 理论尚不彻底与再识农户
 三 理论认识不一致与家户制
 四 将家户制置于历史比较中
 五 将家户带入国家进程研究
 六 理解中国特性的一把钥匙
 第九章 以村庄类型为切口的田野政治学
 一 超级村庄的崛起与能人型治理
 二 治理视角下的村庄分类与权威
 三 农村社区建设与微观组织再造
 四 集体经营与个体经营的区域性
 五 “分与合”为标准的区域村庄
 六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社会形态
 七 社会基本单元与内生政治形态
 八 将社会形态带入国家进程研究
 第十章 以国家形态为关联的田野政治学
 一 起点于非均衡的中国政治
 二 着眼现代化中的国家主导
 三 在自治中发现政府主动性
 四 将现代国家带入乡村治理
 五 从“下乡”建构“国家化”
 六 在深耕田野中扩展“国家化”
 七 国家在关系叠加中的演化
 八 探求田野与国家互动机理
 第十一章 以政治理论为拓展的田野政治学
 一 由村民自治建构“草根民主”
 二 提出本质平等与事实不平等
 三 田野中发掘“东方自由主义”
 四 田野揭开“专制主义”遮蔽
 五 在关系社会中建构“关系权”
 六 从宗族社会发现“祖赋人权”
 七 中国场景中发现“积极政府”
 八 往来于理论殿堂与田野调查问
 第十二章 以著书立说为目标的田野政治学
 一 著书中形成立说自觉
 二 中国政治的非均衡性
 三 从中国理解村民自治
 四 农民流动的乡村治理
 五 国家化与农民性互动
 六 关系叠加的国家演化
 七著书必要立说更重要
 第十三章 以概念建构为标识的田野政治学
 一 概念自觉与标识性
 二 概念来源与原创性
 三 概念反思与唯一性
 四 概念形成与学理性
 五 概念转换与扩展性
 六 概念完善与竞争性
 七 概念分类与通约性
 八 概念生产与流程性
 九 概念建构与体系性
 十 概念贡献与学科性
 第十四章 以内生方法为提升的田野政治学
 一 问题导向下的内生方法
 二 多类型多层次的调查法
 三 政治与社会互动研究法
 四 基于历史过程的研究法
 五 注重异同的比较研究法
 六 不同特性的类型研究法
 七 深挖式基本单元研究法
 八 寻求因果机理的研究法
 九 基于数据的量化研究法
 十 方法的多样性与相容性
 第十五章 以主体原创为准绳的田野政治学
 一 广泛学习借鉴中的反思
 二 村民自治之国家与社会
 三 治理的转换与乡村治理
 四 现代国家建构与国家化
 五 作为积极行动者的农民
 六 将家户制带人国家研究
 七 关系理论的建构与国家
 八 既有理论的清理与辨析
 九 主体和原创为学术准绳
 附录
 一 田野与政治:实证方法的引入与研究范式的创新
 二 从田间地头讲到中南海
 三 政治学:从殿堂到田野
 四 站在全新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农村研究
 五 扎根田野,耕耘一流政治学研究
 六 田野中的政治与学术
 七 基于田野实践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
 八 扎根中国大地开

精彩内容
政治学恢复重建40年,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兴起,有了学科启蒙,开始按照学科特点进行学术研究,并初步获得了政治学的中国学派自觉。但是,在政治学恢复重建过程中,由于大量引进外国学说,也存在着一些学术偏向,影响着学术自主性和独创性。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如果不加分析把国外学术思想和学术方法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那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如果用国外的方法得出与国外同样的结论,那也就没有独创性可言了。”本书是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17日讲话基础上,根据中国政治学及其相应学科发展的进展、不足及其努力方向所作的思考。“二次启蒙”主要强调在学科发展中,要避免既有理论遮蔽,注意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性和原创性,以中国学派自觉作为标识,推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的发展。

媒体评论
田野政治学是政治学理论中国化和中国化政治学理论的具体体现。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田野政治学已形成一种政治学研究的路径。但这一路径能否延续下去,还很难说。一是在于西方政治学已形成了一条知识生产线,不断有新的知识产品出现。中国的政治学很容易为追随*新的知识产品而忽视了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新无传,新只是引进的“新”,而不是自主的“新”。二是要使一种路径得到延续,需要*多的人沿着这一路径不断产生新的作品,有叶方能显根,有流方能显源。    无论如何,田野政治学作为一种探索,在中国的政治学术**有其独特的地位。通过本书可以作一个总结,回望我们的学术是怎样一路走过来,同时为将往何处走提供一点启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