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元勋家书品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5.56
6.3折
¥
24.8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唐洲雁,李扬编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0268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4.8元
货号7903955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唐洲雁,南开大学哲学硕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研部主任,兼任全国*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思想生平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是全国“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在南京大学等十余所知名大学担任兼职教授、特聘教授。长期从事*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史等方面的研究,独立完成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李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讲师。研究领域为明清史、社会史。
目录
心忧天下
周恩来给陈式周的信(1921年1月30日)
周恩来给陈式周的信(1921年2月23日)
聂荣臻给聂仕光、唐雨衫的信(1922年6月3日)
关向应给关成顺、关成羽的信(1924年底)
王稼祥给王柳华的信(1925年9月或10月)
王稼祥给王柳华的信(1925年10月)
王稼祥给王柳华的信(1926年3月13日)
左权给母亲的信(1937年12月3日)
赤子心声
毛泽东给文正兴、文正莹等的信(1919年4月28日)
向警予给向瑞龄、邓玉贵的信(1920年8月)
任弼时给任思度的信(1921年春)
林伯渠给林范心的信(1921年10月16日)
任弼时给任思度等的信(1924年3月15日)
左权给左铭三的信(1937年9月18日)
毛泽东给文运昌的信(1937年11月27日)
陈毅给陈家余的信(1939年5月7日)
陈毅给陈家余等的信(1951年4月16日)
谢觉哉给姜一的信(1957年5月21日)
琴瑟和谐
瞿秋白给杨之华的信(1929年2月26日)
瞿秋白给杨之华的信(1929年3月12日)
瞿秋白给杨之华的信(1929年7月15日)
左权给刘志兰的信(1941年5月20日)
邓颖超给周恩来的信(1942年7月7日)
彭雪枫给林颖的信(1942年7月7日)
彭德怀给浦安修的信(1947年6月18日)
陈毅给张茜的信(1948年3月)
陈毅给张茜的信(1949年4月5日)
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1950年1月12日)
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1951年3月17日)
周恩来给邓颖超的信(1951年3月31日)
殷殷期待
毛泽东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1941年1月31日)
徐特立给徐乾的信(1941年10月31日)
朱德给朱敏的信(1943年10月28日)
叶剑英给叶楚梅的信(1946年12月6日)
任弼时给任远志的信(1948年10月6日)
叶剑英给叶楚梅的信(1949年5月27日)
董必武给董良埙的信(1949年7月17日)
林伯渠给林秉琪的信(1949年7月30日)
刘伯承给刘宽泰的信(1950年1月29日)
谢觉哉给谢子谷、谢冰茹的信(1952年1月1日)
董必武给董良俊的信(1952年5月13日)
刘少奇给刘允若的信(1956年1月21日)
毛泽东给李讷的信(1958年2月3日)
吴玉章给吴本立等的信(1960年2月1日)
罗荣桓给罗东进的信(1961年4月14日)
刘少奇、王光美给刘平平的信(1963年5月9日)
朱德给朱琦的信(1965年4月9日)
陈云给陈伟华的信(1970年12月14日)
内容摘要
式周表兄:
在英伦时所发一函,想已人览。昨日得一月十五号手示,甚慰。弟来欧洲计两月余矣,东西迁徙凡三次,初在巴黎住半月余,嗣渡海往英伦,居五星期,前旬复回巴黎。巴黎法京也,弟本志在留英,今舍英而法,此中情形,兄必急欲知晓,而弟亦应早有函报兄也。
弟抵英后即与弟所志人之爱丁堡大学交涉人学事,嗣得该校来函,许弟免去入学试验,只试英文。但该校始业期为十月,试期在九月,中间六七月工夫,只能预备,若居伦敦,则英伦生活程度之高,实难久居。求善于彼者莫若来法,一则用费可省去十之六七,二则此半年中尚可兼习法文。最后尚有一言告兄,则英伦费用年须英金二百镑,合今日中币已逾千元以外,爱丁堡虽省,亦不能下千元,使弟官费不能图成,则留英将成泡影。退身步留法亦属一策,然此时尚不敢骤定,因弟已向国内筹划官费事,或能有小成也。弟现寓巴黎郊外,不久或往外县,缘用费尤能较现居处为省也。来信仍请寄英伦旧址,因彼处可为弟转来,而英法相隔甚近,邮寄迅速,殊甚便人。
在法费用甚省,每月只中币四十元便行,较英伦省多多矣。法文学习尚不难,有英文做帮手尤易。弟本拙于语言的天才,乃不自量,习英文,习日文,不足,又习法文,将来成就,殊难期望。惟弟所敢自信者,学外国文有两道:一求多读,一求多谈,弟则志在多读耳。
英法感触,弟虽以各居一月之经验,然积压亦正不少,谈来殊恨不知从何说起。总而言之,英人重实利,法人重自然,此为世界之公言也,产业之振兴,应用工艺之科学,法不如英,应用于农业上,则英不如法。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吾国立国本以农,然今日之急,又非工农兼重不为功。故弟于此间留学界,闻其精研科学,身人工场实习技艺,甚抱为乐观。至于教育,则根本问题,端在平民身上。使今日之留学界能有彻底的觉悟,回国能不为势动,能不为利诱,多在社会上做一点平民运动,则工场技师,农庄庄师,何不可兼为启诱农工阶级智识之良师。产业与教育之振兴兼程并进,根本方面只要多着一分力,表面上的军阀资本家政客便摇动一块,此种向下宣传,吾以为较空言哲理改造者强多多矣。
前函颇引起弟与兄讨论问题的兴味,何言迂阔邪?
博宇八弟事承关怀,甚感。家中至今尚未有信来,吾固未闻彼有吐血症也。今何犯此,颇系念人。纺织工业本为今世重要产业,我很希望彼能置身此道。使彼银行事终不成,而南通纱厂有机可图,我仍希之为一试如何?
来函何消沉乃尔,与前信迥异,殊甚让远人系念也。兄云“脑病日深”,想由于积累所致,能休养甚好,然弟甚不欲兄从此隐去。兄殊知今日社会需人,无往非是,兄能隐去上海,又焉隐于兄所欲隐之乡邪?故弟为兄计:作事有定时,能减至极少钟点,常至郊外休息,接收天然的美感,排去胸中的积闷,则虽仍居上海,亦与兄无害;否则仍回淮北,为社会上谋一点自治的发展,是亦收效百年的大事。总之,兄方中年,何竟抱悲观。举目禹域,诚难说到乐观,然事亦在人为,吾辈丁斯时艰,只宜问耕耘如何,不宜先急于收获也!
龚府消息大约总须俟兄回淮北后方克得知。兄如迁移,亦盼早以地址见示为盼!否则迢迢万里,信误“洪乔”,殊恼煞人!
留英学界有二百余人,留法则已近两千,缘勤工生甚多也。
附去画片数张,聊寄远意,匆匆不尽欲言,顺颂近祉,并问嫂夫人安!
恩来
阳二月二十三日午
【品读】
周恩来到了法国,很快给陈式周写信,告知他在欧洲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在选择赴英还是留法的问题上,周恩来也经历了一番比较与选择的过程。信中他详细解释了为何最终选择在法国学习的原因,同时对英、法社会的优劣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而且他深刻指出:“吾国今日最大之患,为产业不兴,教育不振。”这也反映出他时时以家国为念,力图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来改造自己的国家。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至于教育,则根本问题,端在平民身上。”这种判断,至今读来仍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推行素质教育多年,是否使普通平民接受到了好的教育?这恐怕是当政者与教育主管部门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透过此信我们看到,此时的周恩来所思所想主要还在于改造社会,希望通过“平民运动”的形式实现社会的逐步改良。因此,“工场技师,农庄庄师”都在其未来计划之内。这种踏实稳健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值得肯定,反映了他不好高骛远,以平和的心态实现社会重建。这些又何尝不是今日中国所需要的?
信中,周恩来还对陈式周予以安慰,劝他不必悲观。人当壮年,应当克服病痛,多接近自然,感受生活的美感。大丈夫仍应当以事业为重,尤须“只问耕耘,不急收获”。这种积极进取而又豁达的胸襟正是周恩来一生真实的写照,也是其获得人们广泛尊敬的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周恩来对自己的亲友家人也时常关心,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虽然学习工作较为忙碌,他的记挂则一如既往。从他写给亲友的书信中便可以看出他这种忙中未忘的习惯。他是一个善于关心他人、联络感情的人。这种联络,不单纯是为了告慰对方,更主要的是为了加强感情交流、互相沟通以砥砺思想,以便共同前进。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