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生态规划、修复与管理——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城市生态规划、修复与管理——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3.43 4.9折 14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锋,王东,廖绮晶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67606

出版时间2021-07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49元

货号11613997

上书时间2024-12-22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态修复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福大学访问学者,生态学理学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生态学家王如松院士。长期从事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修复与管理、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资产与服务、生态基础设施等科研与教学工作。现任国际生态系统服务伙伴(ESP)中国分会□□、中国生态学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城市森林分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景观重建与受损生态空间修复技术”、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城市生态资产的评估方法与管理机制研究”等国家科研项目5项,《白洋淀(雄安新区)生态空间规划与修复》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以及多项广东省、北京市、雄安新区、内蒙古等地区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项目研究。出版《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评估与管理》《城市生态用地核算与管理》《城市绿色空间服务功效评价与生态规划》等著作5部,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生态学报》和《环境保护科学》等期刊编委。获国际奖励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奖励6次。入选爱思唯尔□0□0年和□0□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目录

前言

1 生态文明引领城市绿色转型

 1.1 研究背景与起源

 1.2 相关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增城区区域概况与系统辨识

 2.1 生态区位与生态本底

 2.2 复合生态系统辨识与评价

 2.3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3 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3.1 构建原则和参考指标体系

 3.2 指标体系

 3.3 方法和数据

 3.4 结果分析

 3.5 讨论与结论

4 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与分区发展导引

 4.1 区划目标

 4.2 区划指导思想

 4.3 区划原则

 4.4 区划方法

 4.5 区划内容与方案

 4.6 分区发展导引

 4.7 空间优化对策

5 生态控制规划体系

 5.1 规划背景

 5.2 生态控制规划方法

 5.3 生态控制规划体系

 5.4 不同尺度城市生态控制规划

6 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及重点生态工程

 6.1 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6.2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6.3 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7 低碳生态产业

 7.1 产业生态文明

 7.2 产业生态转型与发展目标

 7.3 重点生态产业发展与新兴产业培育

 7.4 重点生态产业园建设与管理

8 碳排放核算与土地利用优化

 8.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8.2 碳排放清单的制定

 8.3 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碳排放关联性分析

 8.4 基于碳减排的土地利用优化方案

9 河流廊道的生态修复

 9.1 河流廊道及其特点

 9.2 河流廊道现状分析

 9.3 生态修复目标与方法

 9.4 城乡结合部生态修复策略

 9.5 城市建成区生态修复策略

 9.6 生态敏感区生态修复策略

 9.7 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途径

10 生态管理对策与政策建议

 10.1 加强组织领导,统一协调推进

 10.2 建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生态城市管理理念

 10.3 生态资产与生态服务监管体系

 10.4 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

 10.5 建立生态城市信息管理系统

 10.6 完善生态城市产业发展对策

 10.7 完善生态系统补偿机制

 10.8 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

 10.9 提倡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消费模式

 10.10 完善公众参与生态城市管理的制度

 10.11 综合:构建技术革新、体制创新、行为引导的复合生态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1研究背景与起源

1.1.1生态文明引领的城镇化新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改变原来的以牺牲资源环境来获取高增长率的发展模式,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在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更要考虑城镇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就是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1.2广州市增城区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管理的代表性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坚持产城融合,完善郊区新城功能,实现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10年,广东省和广州市在国家各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大力推动了规划创新转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绿色建筑行动计划、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等领域城市低碳生态建设实践,积极探索以规划为统领,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城市化道路,探索适应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策略,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以及组团式、紧凑型城市空间形态,同时以珠三角城市群的若干市、县(区)为试点,逐步健全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制。

广州市增城区是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中东部、广州市东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增城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具有“多城辐射效应”,是广州市“东进”战略的主要实施地,也是广州通往东莞、深圳、香港和粤东各地的交通咽喉。增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其北部自然生态优美、中部宜居城市建设和县(区)域综合服务体系完备、南部依托珠三角东岸区位优势形成现代化的制造和商贸物流产业集群。课题组自2013年起,持续深度参与了增城低碳生态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划策划、技术集成和体制机制研究工作。

面向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增城区为代表的特大城市周边县(区)的生态化和绿色统筹发展将对实现城市群、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增城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镇群的一个重要县域节点,另一方面又同时在北、中、南三个地带分别具备生态保护、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三类代表性生态规划建设管理路径。据此我们认为增城的探索与实践,可以作为一个典型案例。

1.2相关研究进展

1.2.1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在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下,既保持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又积极完善上述三者的相互关系,从而获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具有极其……




精彩内容

本书在作者多年城市生态规划、修复和管理研究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综合方法,综合考虑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广东省地方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城市化与低碳生态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在对广州市增城区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增城低碳生态城市的发展战略与建设框架,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与分区发展导引、城市生态控制规划与空间管制导引、生态资产综合评估与核算、产业生态转型与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基础设施网络规划、河流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生态管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当地发展的实施政策建议。本书对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城乡建设管理领域及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师生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