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理论及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理论及实践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76.88 6.6折 268 全新

库存1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蒲生彦,罗栋源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750112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68元

货号13919651

上书时间2024-12-21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地下水环境 1

 1.1.1 基本概念 1

 1.1.2 地下水的功能 1

 1.1.3 地下水的类型 3

 1.2 地下水资源 13

 1.2.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13

 1.2.2 地下水资源分布 15

 1.2.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15

 1.3 地下水系统 16

 1.3.1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6

 1.3.2 水文地质单元 17

 1.3.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19

 1.3.4 地下河 23

 1.4 我国地下水环境管理 24

 1.4.1 地下水管理的历史沿革 24

 1.4.2 地下水管理制度的探索 26

 1.4.3 当前我国地下水环境管理职能 27

 1.4.4 《地下水管理条例》解读 28

 1.4.5 地下水污染防治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0

 第2章 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 34

 2.1 地下水污染 34

 2.2 地下水的天然化学组分 36

 2.2.1 大量组分 36

 2.2.2 气体组分 39

 2.2.3 其他组分 41

 2.3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确定及成因 41

 2.3.1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概念 42

 2.3.2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影响因素 43

 2.3.3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确定方法 45

 2.4 地下水污染物 48

 2.4.1 无机污染物 49

 2.4.2 有机污染物 53

 2.4.3 放射性污染物 54

 2.4.4 生物污染物 55

 2.4.5 原生劣质地下水 55

 2.5 地下水污染源 56

 2.5.1 地下水污染源分类方法 56

 2.5.2 基于源识别的地下水污染源分类 60

 2.5.3 污染源特征污染因子 63

 2.5.4 地下水优控污染物的筛选 66

 2.5.5 地下水污染源溯源方法 68

 2.6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70

 2.6.1 天然组分污染评价 71

 2.6.2 人工组分污染评价 72

 2.7 地下水污染源强评价 72

 2.7.1 半定量评价模型 72

 2.7.2 定量评价模型 80

 2.7.3 分级评价方法 82

 2.8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的筛选 83

 2.8.1 地下水污染评价与背景值获取 84

 2.8.2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85

 第3章 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 87

 3.1 监测井成井技术 87

 3.1.1 监测井设计 87

 3.1.2 钻探 91

 3.1.3 下管 95

 3.1.4 填砾止水 96

 3.1.5 井口保护 97

 3.1.6 标识、标牌 97

 3.1.7 成井洗井 100

 3.1.8 抽水试验 103

 3.1.9 岩心编录 104

 3.1.10 利旧井筛选 105

 3.2 监测井布设原则、要求及方法 106

 3.2.1 监测井布设原则 107

 3.2.2 监测点布设要求 108

 3.2.3 监测网布设方法 109

 3.3 地下水监测井网优化设计 112

 3.3.1 监测井网类型 112

 3.3.2 井网优化原则 113

 3.3.3 井网优化设计思路 114

 3.3.4 井网优化设计步骤 115

 3.3.5 井网优化布设方法 115

 3.3.6 井网优化布设密度 118

 3.4 监测井成井质量控制 120

 3.4.1 施工质量要求 120

 3.4.2 监测井验收与资料归档 121

 3.4.3 监测井维护与管理 127

 3.5 施工安全管理 128

 3.5.1 基本安全规定 128

 3.5.2 施工安全措施 128

 3.5.3 环境保护措施 128

 3.5.4 孔内事故预防 129

 3.5.5 钻探施工应急预案 129

 第4章 地下水采样分析与质量控制 131

 4.1 监测指标及频率 131

 4.1.1 监测指标 131

 4.1.2 监测频率 139

 4.2 样品检测种类及采样量 140

 4.2.1 样品检测种类 140

 4.2.2 采样量 141

 4.3 采样工作流程 143

 4.3.1 采样设备与容器 143

 4.3.2 测定地下水水位与井水深度 145

 4.3.3 洗井 146

 4.3.4 现场监测项目 146

 4.3.5 地下水样品采集 147

 4.3.6 样品保存、运输、交接与贮存 153

 4.4 监测项目分析 156

 4.4.1 地下水监测项目选择 156

 4.4.2 监测项目分析方法 157

 4.4.3 监测数据处理 161

 4.5 分析测试质保与质控 163

 4.5.1 质量保证 163

 4.5.2 采样质量控制 163

 4.5.3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164

 4.5.4 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的审核 165

 4.5.5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165

 4.6 采样安全防护与应急处置 165

 第5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估 166

 5.1 我国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 166

 5.1.1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框架 166

 5.1.2 地下水质量分类及指标 166

 5.2 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方法 170

 5.3 地下水调查评估技术路线 171

 5.4 地下水“双源” 173

 5.4.1 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 173

 5.4.2 污染源 173

 5.5 “双源”重点调查对象筛选 174

 5.5.1 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源 174

 5.5.2 重点污染源 175

 5.6 初步调查 177

 5.6.1 资料收集与分析 177

 5.6.2 现场踏勘 179

 5.6.3 人员访谈 180

 5.6.4 初步调查工作计划 180

 5.7 详细调查 181

 5.7.1 制订工作计划 181

 5.7.2 采样布点 181

 5.8 补充调查 182

 5.9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83

 5.9.1 单因子评价法 183

 5.9.2 综合指数法 183

 5.9.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84

 5.9.4 灰色聚类法 187

 5.9.5 水质指标分类法 188

 5.9.6 熵权属性识别评价法 190

 5.10 成果报告编制 192

 5.11 案例分析 195

 第6章 地下水功能区与水源保护区划分 199

 6.1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 199

 6.1.1 划分目的 199

 6.1.2 划分原则 199

 6.1.3 水利部门的地下水功能区划 200

 6.1.4 自然资源部门的地下水功能区划 202

 6.2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 208

 6.2.1 划分原则 208

 6.2.2 资料收集 209

 6.2.3 划分方法 209

 6.2.4 保护区划分与定界 213

 6.3 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划定 216

 6.3.1 前期准备 216

 6.3.2 划定原则 217

 6.3.3 划分方法 217

 6.3.4 水源补给区划定 220

 6.3.5 技术成果编制大纲 220

 第7章 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估 222

 7.1 地下水脆弱性概念及影响因素 222

 7.1.1 地下水脆弱性概念 222

 7.1.2 地下水脆弱性分类 222

 7.1.3 地下水脆弱性影响因素 223

 7.2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 223

 7.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23

 7.2.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225

 7.3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方法 228

 7.3.1 叠置指数法 228

 7.3.2 统计法 229

 7.3.3 过程模拟法 229

 7.3.4 模糊数学法 230

 7.3.5 其他方法 230

 7.3.6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对比 232

 7.4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模型 232

 7.4.1 GOD模型 232

 7.4.2 Legrand模型 233

 7.4.3 SINTACS模型 233

 7.4.4 Vierhuff模型 234

 7.4.5 岩溶水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 234

 7.5 地下水脆弱性评估技术方法 239

 7.5.1 资料收集 239

 7.5.2 DRASTIC模型 240

 7.5.3 PLEIK模型 244

 第8章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 251

 8.1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研究现状 251

 8.2 常见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方法 252

 8.2.1 评分指数法 252

 8.2.2 定量指数法 259

 8.2.3 多源污染分析法 262

 8.2.4 模糊层次分析法 265

 8.3 评估方法差异性与适用性 266

 8.3.1 尺度效应 266

 8.3.2 解析精度 267

 8.3.3 繁简程度 267

 8.4 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编图方法 267

 第9章 地下水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268

 9.1 国内外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68

 9.1.1 国外研究现状 268

 9.1.2 国内研究现状 269

 9.1.3 存在问题 270

 9.2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271

 9.2.1 数据收集和数据评估 271

 9.2.2 危害识别 278

 9.2.3 毒性评估 279

 9.2.4 暴露评估 287

 9.2.5 健康风险表征 294

 9.2.6 风险控制值的计算 298

 第10章 地下水污染数值模拟 301

 10.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构建 301

 10.1.1 明确目标 301

 10.1.2 资料收集 302

 10.1.3 评估区范围确定 304

 10.1.4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304

 10.1.5 污染特征概化 309

 10.2 地下水污染数值模型建立 312

 10.2.1 建立(或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 312

 10.2.2 建立数值模型 313

 10.3 地下水污染模拟预测 318

 10.3.1 模拟场景设计与评估结果分析 318

 10.3.2 不确定性分析 319

 10.3.3 模型完善 319

 10.4 案例分析 319

 10.4.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9

 10.4.2 地下水与溶质运移数值模型 323

 10.4.3 情景设定 325

 10.4.4 预测结果 326

 10.4.5 风险分析 327

 第11章 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 328

 11.1 划定意义 328

 11.2 划定目的 328

 11.3 划定原则 329

 11.4 划定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方法 330

 11.5 划定技术方法及模型构建 331

 11.5.1 保护类区域划定 331

 11.5.2 管控类区域划定 332

 11.5.3 重点区边界确定及管理要求 335

 11.5.4 编制报告和图件 338

 11.6 不确定性分析 341

 第12章 地下水污染管控与修复效果评估 343

 12.1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及修复技术 343

 12.1.1 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技术 343

 12.1.2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356

 12.1.3 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技术 373

 12.2 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有效性评估流程 374

 12.2.1 地下水风险管控技术效果评估 377

 12.2.2 地下水修复技术效果评估 378

 12.2.3 后期环境监管 381

 12.3 地下水污染防控技术有效性评估方法 381

 12.3.1 生命周期评价法 382

 12.3.2 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法 383

 12.3.3 参考设备法 384

 12.3.4 多级评估模型法 385

 参考文献 388

 附录 399

 附录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399

 附录2 国际地质(地层)年代表 402

 附录3 常用水文地质参数及其确定方法 403

 附录4 水文地质图常用典型图例 409

 附录5 地下水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420

内容摘要
本书立足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工作中的**成果,从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对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辅以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

精彩内容
本书立足我国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结合当前地下水环境质量监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估与污染防治分区工作中的近期新成果,从基础理论、原理方法、技术实践等方面对地下水污染识别与评价、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成井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等进行了系统阐述,并辅以典型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士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者、科研工作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