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0.42 6.7折 ¥ 60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李赋宁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07836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60元
货号11601005
上书时间2024-12-21
李赋宁(1917—2004),陕西蒲城人。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4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48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硕士学位。曾任教于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1952年至北大任教直至退休。曾任北大副教务长、英语系系主任,兼任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第一章 动荡的童年
第二章 南开中学
第三章 转学入清华
第四章 在战火中南迁
第五章 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
第六章 昆明北门街71号
第七章 远赴耶鲁
第八章 祖国,我回来了
第九章 来到北大
第十章 磨难时期
第十一章 忙碌十年
第十二章 海外访学
第十三章 潜心著述
附记 赋宁和我 徐述华
忆父亲李赋宁 李星
人格的魅力 申丹
代后记
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 胡壮麟
家族渊源 我家祖籍陕西省蒲城县富源村。我的曾祖父李智盛,出身贫农,目不识丁,靠种田和推车卖瓮为生。曾祖母王氏,虽不识字,却很有见识和魄力,她千方百计让两个儿子读书,接受教育。 我的伯祖父李仲特和祖父李桐轩(又名良材)受的虽然是传统科举教育,但时值清朝末年,他们也受到洋务运动革新思想的影响。伯祖父对天文和数学很感兴趣,自学得很深入。祖父虽学测量,但爱好语言、文字和文学,致力于普及农村教育。他们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积极参加辛亥革命运动。伯祖父在浙江、四川、甘肃做幕僚时,购置了许多新书,带回家乡和我祖父一同阅读,吸收新思想。在他们的教育下,我的伯父李博(字约之,后改为约祉)和我父亲李协(字宜之,后改为仪祉)成为有用的人才。 父亲和伯父都考中了秀才,父亲名列,他是专享能够解答考卷上数学题目的应试考生。随后,伯父和父亲人三原宏道书院1学习,与于右任、张季鸾同学。在宏道书院,他们吸收了许多新知识,接受了革命思想,准备为中国干一番事业。从书院毕业后,伯父和父亲被派往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学习。 当时从西安到北京坐骡车旅行需要一个月之久。伯父读文科,学法语。父亲读理工科,学德语。当时京师大学堂已聘请德国教师直接用德语授课,传授西方科技新知识。父亲毕业后,在潼西铁路公司2的资助下,前往柏林工科大学学习铁路工程。辛亥革命时,他回国参加革命。于右任当时任交通部部长,欲聘他为津浦铁路局局长,他没有接受。由于陕西时常闹旱灾,饿死的老百姓成千上万,有识之士深感兴修水利为当务之急,陕西水利分局局长郭希仁先生便动员我父亲改学水利工程。父亲听取了郭先生的劝告,第二次赴德国留学,人但泽大学3,改学土木工程和水利,成为我国学习西方水利工程最早的一位水利专家。 他学成归国后,受聘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任教授和教务主任。这个专科学校是由南通知名实业家张季直1先生创办的。张先生在南通创办纺织厂,需要棉花作为原料,兴修水利种棉花是迫切的需要。这个概念也在我父亲的头脑中扎了根。父亲后出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修水渠种棉花使陕西经济改观,农民由贫变富。后他因积劳病故,出殡之日,“巷哭者数万人”。 书香门第 1917年3月24日,民国六年闰二月初三,我出生于南京鼓楼贵格医院(The Quakers’Hospital)。父亲李仪祉和母亲张孟淑同龄,同为35岁,我是他们的长子。因我生在南京(南京又名江宁),伯祖父为我取名赋宁。 我生长在一个好学的家庭,无形中受到了勤奋读书的熏陶。 伯祖父仲特公自学天文和数学。他曾从西安到南京我家中暂住。我还能记起他写书的形象,他的著作是《九九开方图表》,画的图很好整齐好看。 祖父桐轩公也曾来我家暂住。他对音韵学深感兴趣,参加过民国初年“教育部”国语拼音字母的制订。他也有勤奋著作的习惯,热衷于普及教育,编写语文教科书。 我父亲在课余之暇,写出《最小二乘式》《诺谟术》等数学著作,又译出当时近期新的天文学理论著作《宇冰学说》,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些细节我都是长大后才知道,但幼年的印象一直留在脑海中。 我小时候受叔父李隼(字知祉)的影响颇深。叔父长我六岁,为继祖母所生。他绝顶聪明,却不幸十岁时患猩红热,发高烧,导致耳聋。幸好他幼时已学会拼音字母,为自学打下了底子。他利用拼音字母学会读书,但语调与正常人不同,缺少抑扬顿挫。我和他交谈只需在空中写几个字,他就懂得我的意思。 P3-7
李赋宁教授口述自传,纵览英语教育家跌宕起伏的世纪人生历程。 讲述与朱自清、钱锺书、朱光潜、吴宓等众多师友的过从往事,以及清华、北大、西南联大等名校的教与学传统。 忠实记录英语教育半个世纪的发展路径,折射中国英语教育历史和发展侧影。
本书为英语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李赋宁的口述自传。李赋宁教授的人生经历很有代表,可以说现代英语教育史的一个缩影。 他的小学和中学曾在北平、天津、陕西三地求学,大学先后读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毕业后攻读清华研究生,之后被聘为西南联大外文系讲师。194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1950年回到清华大学教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大副教务长。 在英语教育面临转型的当下,以这本自传切入,回顾我国百年英语教育的历史,镜鉴过往,方能烛照未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