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3.4 4.8折 ¥ 69 全新
库存21件
作者张嘉凌著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123705
出版时间2022-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元
货号11747026
上书时间2024-12-19
张嘉凌,女,1992年生,山西平遥人,法学博士,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山西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城乡治理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山西省政治学会理事。主要从事基层民主与乡村治理、资源政治学研究,主持省级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部委及地方委托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录
导论 001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01
(一)研究缘起 001
(二)研究意义 002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述评 003
(一)西方精英理论研究综述 003
(二)乡村精英治理研究综述 008
(三)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034
三、核心概念界定 036
(一)精英与乡村精英 036
(二)精英吸纳与精英塑造 039
(三)基层党建与政党整合 041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044
(一)研究思路 044
(二)论文结构 045
(三)创新及不足 048
五、研究方法与个案概况 050
(一)研究方法 050
(二)个案概况 051
第一章 秩序重建:政党下乡中的精英吸纳 056
一、权威依赖:生存性集体行动中的精英需求 057
(一)贫瘠底色下的生存抗争 057
(二)剥削压迫中的权威期盼 060
(三)政党下乡后的精英显现 064
二、党组织吸纳:乡村精英评价与遴选标准的更迭 067
(一)乡村精英的整体性更替 068
(二)乡村精英的价值取向转变 070
(三)乡村精英进入治理体系 072
三、组织与动员:乡村精英的职能转化 074
(一)组织互助与建设山区 075
(二)密切国家与乡村社会的联系 078
(三)统一思想培植集体观念 080
四、小结 083
第二章 内外联动:党组织建设中的精英培育 085
一、外力引导:政策执行中的组织建设 085
(一)党群献计与规划先行 086
(二)同工同酬与妇女参与 088
(三)制度理性与机制创新 095
二、“嵌入式”治理:驻村干部引导下的思想建设 098
(一)以思想引领规范支部建设 098
(二)以干部培训坚定理想信念 099
(三)以民校党课普及科学文化 101
三、内生形塑:乡村精英的自我完善和作风建设 102
(一)吃苦在前,实干在先 102
(二)以身作则,行为示范 106
(三)联结纽带,服务奉献 112
四、小结 114
第三章 上下同构:党组织巩固中的精英示范 116
一、国家层面:自上而下的表彰宣传 116
(一)层层贯彻的事迹扩散 117
(二)荣誉触发的正向激励 119
(三)向上向善的氛围营造 122
二、乡村层面:自下而上的典型带动 126
(一)思想先进性的引领 126
(二)作风纪律性的规制 129
三、群众层面:致富逻辑中的精英支持 131
(一)对党和国家政策的拥护 132
(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 133
(三)对精英才能的信任 138
四、小结 140
第四章 群体效应:党组织发展中的精英塑造 142
一、群众路线与精英群体的扩大 142
(一)精英与群众的同质性 143
(二)共同行为中的权威认同 145
(三)从个体到群体的榜样效应 147
二、党组织与精英群体的互嵌互构 150
(一)精英群体优化党员队伍 151
(二)基层党组织提升精英素质 155
三、党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延续 158
(一)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定位 158
(二)党群合力:党组织、精英和群众的良性互动 161
(三)共建共享:乡村治理形态的重构 165
四、小结 167
第五章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下的精英再造 169
一、精英消解与治理式微 170
(一)弱化虚化的党组织 170
(二)精英流失与权力化 172
(三)干群矛盾凸显 174
二、政党调适与精英整合 176
(一)变革中的自我调适 176
(二)多元化的精英吸纳方式 178
(三)新乡贤与精英延续 181
三、党建引领与精英重塑 184
(一)保护精英成长的社会土壤 185
(二)乡村精英自我提升 188
(三)夯实乡村精英的民意基础 190
四、小结 194
结论与讨论 196
一、结论 196
(一)精英的产生是乡村内生与党的吸纳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
(二)融先进性与群众性于一体是精英塑造的关键 198
(三)党的价值准则和目标追求保证了乡村精英的示范引领功能 200
(四)精英塑造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促成了精英群体式涌现 202
二、讨论 203
(一)利益和价值多元背景下基层党组织的精英吸纳与整合问题 204
(二)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背景下的精英培育与农民主体性问题 206
参考文献 209
后记 223
乡村精英是乡村治理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的巨大进步,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乡村精英流失严重,冲击了内生乡村治理机制。由于没有乡村精英的引领和带动,农民的主体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农民的集体精神消解,农村公共事务少人问津,乡村治理陷入困境。如何再造乡村精英群体是当前推动乡村治理的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就乡村而言,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治理有效”的具体要求。从政治学角度看,这意味着我国城乡发展进入一个国家整合的时期。通过强化国家的力量,强化国家中的政党力量,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乡村和城市整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乡村的现代化。
乡村的有效治理需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而群众力量的激发关键在于培育新的乡村精英。过去,乡村社会具有内生精英的能力。之后现代化和市场化冲击了乡村社会内生精英的能力,国家需要从外部为乡村社会提供基本制度和秩序,为精英的培育提供外部空间和支持力量。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培育新的乡村精英,以激活农民的主体性,建构党组织领导下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议题。
关于精英,西方理论倾向于精英是天生的,人类社会有精英和大众之分。因此只存在精英的选拔问题,不必培育精英。中国学者关于乡村治理精英的研究,更多关注其内生性问题。对于如何吸纳和塑造乡村精英,没有太多的研究。事实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成功吸纳和塑造过大批的乡村精英,他们替代传统乡村精英,实现了乡村社会的重组,并组织和动员民众,推动了农村发展。党在乡村精英吸纳和塑造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将这一时期的乡村精英简单地视作政治精英,将其视作政党对社会影响的产物,没有认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精英吸纳和塑造的内在机理。
机缘巧合,2018年1至2月,笔者有幸前往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历史上的西沟村自然环境差,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五行俱缺”的小山村,在中国共产党的吸纳和塑造下,涌现出了李顺达、申纪兰等一大批乡村精英。他们以劳动模范的身份,带领群众搞互助组、办合作社,使西沟村“改天换地”,创造了人间奇迹。通过深度调查,笔者在惊叹之余,不禁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荒凉闭塞的普通村庄能够涌现出精英群体并带动整个村庄的发展?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普通农民,是如何被动员到党的目标之下,成为党组织中的成员,进而成为乡村精英的?党组织又是如何通过发挥模范的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带动民众的?这些具体问题成为田野调查的起点,也凝聚为本研究的问题意识:在中国共产党影响之下,乡村精英是如何被吸纳和塑造出来的,其内在机理是什么,影响乡村精英吸纳与塑造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本书以乡村精英的吸纳与塑造为研究主题,以西沟村精英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基层党建为演进脉络,通过深入的个案分析,研究在政党整合下普通农民是如何被吸纳和塑造成为乡村精英的。该研究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通过乡村精英吸纳与塑造的研究,丰富乡村精英研究,并与既有的精英理论进行对话。本研究采取全新的视角,国家力量从外部整合乡村,将乡村社会纳入一体化的国家体系中,进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政党在中国国家整合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乡村精英更替、评价、遴选、吸纳与塑造的主导力量。但是目前尚没有从基层党建、政党整合视角的乡村精英研究,本研究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本研究以一个微观个案深入阐述党组织对乡村精英的吸纳与塑造,有效透视政党、精英、民众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此外,本研究通过挖掘访谈材料和珍贵档案,对乡村精英的吸纳与塑造进行历史回溯和比较,并对照现实,拓展相关研究的时空厚度。
从实践意义上看,本研究是一个极具现实价值的选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乡村精英大量外流,造成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虚空,农民的主体作用难以激活,乡村治理陷入困境。如何吸纳、培育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夯实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当下乡村治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必须再造乡村精英。而再造乡村精英,需要增强政党的整合能力。本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深入挖掘西沟村精英群体吸纳与塑造的内在机制,为促进当前的乡村治理提供借鉴。
西方对精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开始,到近现代的马基雅维利、莫斯卡、帕累托、米歇尔斯、熊彼特、米尔斯等,都对精英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大体上可以用精英统治理论和精英更替理论进行分类。
精英统治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精英统治的历史。在政治生活和政治组织中,政治精英都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少数精英人物居于统治地位,影响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精英统治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近代意大利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的权力和统治技巧的研究。
柏拉图主张“贤人政治”,是一种典型的精英政治。他认为,“一个按照自然建立起来的城邦,其所以被说成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并且……唯有这种知识才被称为智慧,而能够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按照自然规律总是最少数的”。柏拉图将国家视作社会分工的产物,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国家也应该分为统治者(哲学家)、辅助者(军人)和生产者等级。只要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分工互助,由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权或政治家成为哲学家,就能实现理想的政治。作为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之一,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认为国家的根本问题是统治权,是如何掌握和维系权力。在“权力政治观”基础上,马基雅维利推崇精英统治,尤其是专制君主统治。在他看来,只有政治精英掌权,同时扮演“狮子”和“狐狸”两种角色,既凶猛,又狡猾,才能有效地维护统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开始形成精英主义流派,以莫斯卡、帕累托和米歇尔斯为代表。他们的理论被视作是传统精英理论,认为精英统治是人类社会的客观事实,社会中的权力集中在做出重大决定的少数人手中。帕累托和他的意大利同胞莫斯卡声称,一切有组织的人类生活,都是由精英安排其中秩序。任何治理在本质上都离不开精英治理。莫斯卡认为:“在所有社会中——从那些得以简单发展的、刚刚出现文明曙光的社会,直到最发达、最有实力的社会——都会出现两个阶级——一个是统治阶级,另一个是被统治阶级。”
在莫斯卡之后,帕累托对精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最早给出了经典的精英定义,并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分析了精英的外延。在他看来,狭义的精英指的是统治精英,广义的精英包括社会各种部门中的最优秀者。在帕累托看来,精英具有天生的优越性,在政治和社会秩序中居于主导地位。此外,受马基雅维利影响,他还将精英统治与两种心理类型相联系:一类是“狐狸”,以狡诈和操纵来实施统治;另一类是“狮子”,以强制和暴力来实施统治。
作为传统精英理论的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米歇尔斯也认为,“像物质财富一样,政治权力完全不可能,也没必要为社会成员平等的占有,凡是有组织、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力精英。在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之间的抉择是虚构的,任何政治都是精英政治”。帕累托虽然对精英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精英的研究缺乏经验基础。一切组织都有精英,任何组织都有寡头统治。米歇尔斯提出著名的“寡头统治铁律”。该铁律断言:民主组织最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其领导者的利益,这种领导即成为牢固的寡头统治——“谁谈组织,谁就是在谈寡头统治。”
乡村精英治理是乡村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一直以来学术研究的热点。
本书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乡村精英的吸纳与塑造为研究主题,以西沟村精英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基层党建为演进脉络,通过对西沟村个案的深入分析,研究在政党整合下普通农民是如何被吸纳和塑造成为乡村精英的。挖掘乡村精英吸纳与塑造的内在机理,揭示政党、国家、群众与精英塑造之间的关联性,为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提供有益借鉴,在理论和现实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