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27 6.2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王艳阔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94787
出版时间2020-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0786359
上书时间2024-12-18
第一章地缘政治概念
人类的政治活动必然要处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之中,政治与地理的关系也由此而生。
能够直接指代地理与政治间关系的称谓非地理政治与政治地理莫属。除此之外,在一个世纪前,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Rudolf Kjellen)首次使用“Geopolitik”一词来描述政治活动与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过程。1945年,周光达先生在《国防地理学》中将其译为“地缘政治学”。
20世纪,地缘政治学在现实政治中历经起落浮沉。它曾因用来制定国策而被捧上神坛,也曾因承担战争罪过而被打入冷宫,70年代之后又冠上“新”的头衔而被重新启用。当前,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地缘政治”已俨然成为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军事、地理、能源和新闻等诸多领域中的时髦词汇。
辉煌难掩幽霾。地缘政治理论因为道德与科学上的问题而对实践以及理论自身产生过极大的负面影响,地缘政治也因此背负了天性野蛮贪婪与导致历史倒退的罪名,一个“新”字真的就能让它洗脱一切而涅槃重生吗?况且,当前地缘政治中有影响的主要理论,依然还是20世纪初到中叶诞生的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边缘地带论等经典理论,它们在浩劫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里不禁要问:历史中,地缘政治曾经碾过的沟沟坎坎已经被填平了吗?假如让地缘政治再走一遍曾经走过的路,它还会不会重蹈覆辙?是应当修正地缘政治这一车轮,还是应当抚平人类历史的沟坎,才能让二者的结合趋于平稳?地缘政治的核心意义在哪里,未来会怎样?这些都是地缘政治需要正视的问题。
地缘政治在实践中的火热应用和在理论上的缓慢发展再次表明,人们的关注点更愿意停留在它光鲜亮丽的应用外表,而不愿意触及其深邃幽暗的理论核心,这也导致理论上的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且不论具体观点正确与否,仅从大的范畴看,地理政治、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之间互为阋墙:地缘政治没有被公认的定义,甚至公认其不存在确定的定义;地缘政治应用比比皆是,地缘政治理论寥寥无几,理论又多攀附于应用;海权论、陆权论、空权论、边缘地带论相互对立、相互掣肘;地理决定论未平,地理无用论又起……凡此种种,怪象繁多。
当下,一味对理论核心作模糊处理并以厚厚的应用外衣来掩盖,终究不是解决问题和弥补缺陷的根本方法。如果地缘政治的根基不稳,又如何确保应用大厦不会再次倾倒呢!
能否确立关于地缘政治的公认定义,怎么划定地缘政治有别于政治地理和地理政治的范畴,如何构建地缘政治概念体系并基于此建立一套地缘政治话语体系,是地缘政治应当尽早解决却又始终悬而未决的问题。本章投石问路,尝试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
第一节政治地理与地理政治
从政治地理学(Political geography)、地理政治学(Geographic al politics)和地缘政治学((Geopolitics)的名称上看,它们都涉及政治与地理之间的关系。目前这三个概念间的区分较为模糊,研究内容上存在诸多交叉。
“地缘政治学”一词为瑞典政治学家鲁道夫·契伦首创,但这一学科的鼻祖被认为是德国人文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Friendrich Ratzel),因为契伦明显受拉采尔理论的启发。而拉采尔选择用“政治地理学”一词来描述自己所从事的研究,但是他所研究的内容与契伦的“地缘政治学”毫无
……
“地缘政治”在当下国际政治中是较为热门的词汇,是从地理视角出发对政治交往的观察。当前的地缘政治研究,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重表象轻推理的问题,限制了研究层次的进一步深入。本书通过考察地缘政治历史,提出在地缘政治中存在有限、本源、自损、扩散、延续、磨损、耦合、外延、中和九大法则,由此构建出完整的地缘政治逻辑,并据此对地理决定论和海陆对抗论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得出地缘政治效应、地缘政治经纬、地缘政治陷阱等规律。本书通过确立地缘政治结构概念和提出活兵器理念,尝试将陆权论、海权论和边缘地带论置于同一个理论框架,并进一步融合空权论,从而实现地缘政治经典理论的大融合。同时,受地缘政治逻辑启发,通过吸收孙武与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精髓,本书提出由“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和“政治是战争的对象”构成的战争的逻辑,并对战争的性质、定义、类型、科学和艺术等有关战争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综合来看,本书理论性较强,适合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军事等方面的学者和业余爱好者阅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