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特征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27
6.2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侯学英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9258554
出版时间2018-0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9666335
上书时间2024-12-1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侯学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东北农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任职于云南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低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住区,在《现代城市研究》《城市问题》、《人文地理》《城市规划》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期我国快速城市化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产生 1.1.2 新时期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特征 1.1.3 新时期城市职住空间关系变化与低收入人群聚居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样本城市的选择 1.3.2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第2章 理论与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社会空间辩证法 2.1.2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相关理论 2.1.3 互换论和权衡理论 2.1.4 空间失配理论 2.2 社会调查与问卷设计 2.2.1 社会调查简介 2.2.2 调查设计与抽样 2.3 GIS应用 2.3.1 GIS简介 2.3.2 GIS的主要功能第3章 昆明市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间特征分析 3.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3.1.1 数据收集 3.1.2 分析方法 3.2 昆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分析 3.2.1 昆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 3.2.2 昆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度计算 3.3 昆明市主城区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3.1 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3.2 空间自相关与低收入人群聚居区成因分析 3.4 昆明市主城区低收入聚居区形成历程和影响因素分析 3.4.1 昆明市主城区居住空间分异历程回顾 3.4.2 昆明市主城区低收入住区形成影响因素分析第4章 昆明市低收入人群特征分析 4.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4.1.1 数据收集 4.1.2 分析方法 4.2 低收入人群经济社会属性特征分析 4.3 低收入群体潜在类别分析 4.3.1 模型选择与评价 4.3.2 不同类型低收入人群命名及特征分析 4.4 低收入人群内部构成异质性分析第5章 昆明市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5.1.1 数据收集 5.1.2 分析方法 5.2 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分析 5.2.1 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总体特征分析 5.2.2 不同类型住区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分析 5.2.3 不同类型就业岗位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分析 5.3 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章 昆明市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经济效应分析 6.1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6.1.1 数据收集 6.1.2 分析方法 6.2 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经济效应分析 6.3 不同类型低收入住区职住空间关系的经济效应分析 6.3.1 城中村职住空间关系的经济效应分析 6.3.2 保障性住区居民职住空间关系的经济效应分析 6.3.3 城中村与保障性住区职住空间关系经济效应的差异性分析 6.4 低收入住区的外部经济效应分析 6.4.1 特征价格方程的构建 6.4.2 低收入住区的外部效应分析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城市低收入人群居住空间分布特征 7.1.2 低收入人群内部异质性分析 7.1.3 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特征分析 7.1.4 低收入人群职住空间关系的经济效应分析 7.2 对策与建议 7.2.1 城市管理中的微观视角 7.2.2 城市规划中对城中村拆迁和保障性住区选择的反思 7.2.3 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设计中的低收入人群需求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本书基于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在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空间结构重组的背景下,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定量揭示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一弱势群体的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内部差异、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揭示低收入居民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对其收入水平产生何种影响,是否支持空间失配假说。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和居住空间隔离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应对城市贫困的相关政策、城市住房空间布局、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导。
精彩内容
本书基于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在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空间结构重组的背景下,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定量揭示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一弱势群体的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内部差异、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揭示低收入居民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对其收入水平产生何种影响,是否支持空间失配假说。本书的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和居住空间隔离等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在应对城市贫困的相关政策、城市住房空间布局、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