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与阐释:言语冲突下的课堂场域透视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5.43
6.2折
¥
57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秀玲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280514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57元
货号9193540
上书时间2024-12-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秀玲,女,1980年生,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9年获教育学原理教育社会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4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教育学院访学。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原理、语文学科教学以及教育社会学。多年来一直深入中小学做基础研究和实地调查,并致力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工作。近年来在《教育科学》《当代教育科学》《黑龙江高教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出版以及合作出版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3部。
目录
导论
第一节教育与言语关系的认知与观察
一、对教育与言语关系的认识
二、对新时期课堂冲突现象的观察
三、课堂研究中言语视角的缺失
第二节课堂冲突研究的价值导向
一、教育研究中“我”的存在
二、言语分析视角的教育转向
三、课堂冲突的诠释与新诠释
四、细致观察、剖析微观教学现象
第三节概念:课堂冲突与言语场域
一、言语
二、课堂冲突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视角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五节本书框架
第一章言语冲突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冲突理论的谱系考察
第二节言语理论的流派梳理
一、言语与行为——哈贝马斯的言语行为理论
二、言语与权力——福柯、布迪厄的观点
三、语言与编码——伯恩斯坦的教育知识编码理论
第三节交往理论的观点认知
一、交往与生活世界说
二、交往教学理论
第四节过程哲学的思维价值
第五节课堂冲突的视角分析
一、关于课堂分析视角的研究
二、关于课堂言语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课堂冲突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课堂:冲突的言语场域
第一节课堂:言语的场域
一、言语场域
二、言语视角下的课堂——要素分析
三、言语视角下的课堂——特点分析
第二节课堂:冲突的言语场域
一、言语场域中冲突的产生
二、言语场域中冲突的类型
三、言语场域中冲突的特点
第三节课堂冲突:言语视角下的价值再认
第三章主体冲突——言语的权力分配
第一节交往——主体关系的言语取向
一、主体关系的历史取向
二、主体关系的言语取向
第二节冲突——主体关系的言语表现
一、主体冲突的言语分类
二、课堂主体冲突的言语表现
第三节权力分配——主体冲突的言语实质
一、言语的文化分配
二、言语的类型分配
三、言语的地位分配
四、言语的个性分配
第四章过程冲突——言语的控制与反抗
第一节过程与言语
一、教学过程的历史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言语分析
第二节课堂过程冲突的言语表现
一、过程冲突的言语产生
二、预设与生成——过程冲突的言语表现
第三节预设与生成——过程的言语控制与反抗
一、预设:言语控制的途径
二、生成:言语反抗的表白
三、预设与生成的言语对话
第五章内容冲突——言语的选择与理解
第一节内容与言语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认识
二、课程言语的已有研究
三、课程冲突的言语分类
第二节静态言语——课程文本的内容冲突
一、性别言语失衡
二、城乡言语失衡
三、强弱势群体言语失衡
第三节动态解读——课程文本的理解冲突
一、多元解读的可能性
二、文本诠释的有限性
三、多元解读与过度诠释
第四节内容冲突的言语理解
一、言语内容的选择与控制
二、言语内容的授受与冲突
第六章冲突消解——言语的诉求
第一节课堂言语冲突的社会学反思
一、言语的关系主客体化
二、言语思维方式简单化
三、言语追求价值功利化
第二节言语冲突消解的教学途径
一、消解中心,回归师生言语对话
二、多元思维,促进教学言语生成
三、追求平等,保证课程言语多元
四、回归生活,追求课堂言语交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教育案例一览表
主编推荐
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之一。其是除了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言语冲突下的课堂场域以外,它还以生动的事例展示了课堂中各类冲突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剖析这些冲突背后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学因素,对目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意义很大。
精彩内容
本书通过对冲突理论、言语理论、交往理论等理论的梳理,考察了近年来我国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课堂这一场域的现状,研究了我国新时期课堂场域中的各类冲突现象,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将课堂整体、课堂冲突纳入言语场域中再认识的观点。作者通过言语这一微观视角,关注课堂中各类冲突的产生、发展及其课堂表现,剖析并反思这些现象背后蕴藏着的深刻的社会学因素,也期望透过该研究发现在具体的课堂场域冲突现象中“我”的参与意义,从而拓宽目前课堂场域研究、课堂冲突研究的新视野,也为更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促进整体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向中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媒体评论
无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