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十七年小说作为特殊年代的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是一种尴尬的文学存在,因为和政治的关系太过于紧密,十七年小说便被判定为伪文学,因此被经典化或者人选各种权威文学史的也就只能是极少数。
刘成才著的《知识考古学与十七年小说研究》运用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的方法,探究了十七年小说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如何参与到国家主体建构中去的这一知识增殖的过程。
作者简介
刘成才,男,1976年出生,安徽蒙城人,文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新文学学会会员,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南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日文学交流研究及当代思想文化评论,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研究”(12WWC01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世纪江苏作家创作转型研究”(2013SJD750010)及校级科研和教研项目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学术论坛》《南京师大学报》《文学评论丛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佘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转载:并发表小说、散文多篇。
目录
绪论 十七年小说的文学社会主义想象
第一节 重新进人十七年小说的难度与困境
第二节 十七年小说与当代中国的意义扭结
第三节 重建十七年小说与时代的精神关联
第一章 十七年小说的主体询唤与文学重构
第一节 时代语境转换与十七年小说转型
第二节 青年作家的想象性叙述与话语分裂
第三节 老作家的人间情怀与介入意识
第四节 家国话语与女性主体想象
第二章 十七年小说的主体想象与知识生产
第一节 十七年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主体想象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真实与规训之间的张力性书写
第三节 政治主体想象与文学的互文性书写
第四节 “萧也牧创作倾向”的发生学与政治卫生学
第三章 主体构建与十七年小说作为方法
第一节 “锈损了灵魂的悲剧”与“优选者”的承担意识
第二节 理想王国的梦幻写作:论十七年农业合作化小说
第三节 十七年小说的生活化政治与型塑新人
第四节 困顿中的退守与坚持:论十七年的路翎小说
第四章 主体重述与十七年小说的叙事伦理
第一节 “儿女情”与“迷惑力”:十七年小说的规训机制
第二节 “1962,你不选英雄事迹”:十七年小说的生产与增殖
第三节 十七年小说的上海书写及其主体重构
第四节 赵树理的十七年小说及其现代性悖论
第五章 作为一种传统的十七年小说及其当时代关联
第一节 日本学者“赵树理研究”的生命情怀与方法论意义
第二节 作为一种资源的十七年小说:《人生》的知识社会学解读
第三节 作为传统的十七年小说与后现代主义批判性知识生产
第四节 重述中国主体:“崛起”与“文化自觉”的中国
结束语 重建十七年小说与当代中国的精神关联
本书涉及的十七年小说主要篇目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刘成才著的《知识考古学与十七年小说研究》以中国当代十七年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的方法,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十七年小说,关注十七年小说与周边政治文化的关系,特别是知识与意识形态的关联、
政治对小说的主体询唤及小说的主体想象与知识生产,厘清中国当代文学在十七年的困境及其试图突破的努力,以及对十七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影响。通过这种重返式阅读,把十七年小说作为一种资源和传统,重述中国主体的知识与方法,体察十七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进而重建十七年小说与社会现实的批判性精神关联。
主编推荐
刘成才*的《知识考古学与十七年小说研究》以中国当代十七年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的方法,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十七年小说,关注十七年小说与周边政治文化的关系,是知识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政治对小说的主体询唤及小说的主体想象与知识生产,厘清中国当代文学在十七年的困境及其试图突破的努力,以及对十七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影响。通过这种重返式阅读,把十七年小说作为一种资源和传统,重述中国主体的知识与方法,体察十七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与精神,进而重建十七年小说与社会现实的批判性精神关联。
精彩内容
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小说为研究对象,运用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的方法,从叙事形态、知识构成、话语机制等不同层面重新解读十七年小说,厘清中国当代文学在十七年的困境及其试图突破的努力,以及对十七年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的影响。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