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6.02 6.2折 ¥ 26 全新
仅1件
作者张宇鹏著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19143
出版时间201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26元
货号14149893
上书时间2024-12-14
上篇 中医藏象学的学术范畴与理论框架
第一章 中医藏象学的学术范畴
第一节 藏象学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对象
第二节 “藏象学”的概念内涵与学术特征
第三节 藏象学的内容范畴与历史作用
第二章 中医藏象学的理论范式
第一节 对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再认识
第二节 “范式”理论
第三节 藏象学的理论范式
第四节 现代中医学对藏象学的继承
第三章 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内容结构
第一节 五行藏象理论体系
一、五藏六府
二、藏府与阴阳五行
三、藏府的功能与特性
四、藏府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藏府与经络的关系
六、气血津液理论
第二节 太极阴阳藏象理论体系
一、对人体之阴阳的认识
二、对人体藏府理论的创新
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
第三节 其他不成系统的、孤立的藏象理论
第四章 “象”的观念与藏象学
第一节 “象”的观念与“象”思维
第二节 东西方文明差异与“象”观念的起源
第三节 “象”的概念内涵与性质
第四节 “取象比类”的认知方法
第五节 “象”的观念与藏象学
第五章 藏象学与中医健康观
第一节 中医学对健康观的认识
第二节 中医健康观在藏象学理论构建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医健康观在藏象学中的体现
一、形神合
二、正气为本
三、动态平衡
四、顺应自然
下篇 中医藏象学的历史演进与学术源流
第六章 “藏府”观念的初步确立(先秦至西汉初期)
第一节 早期中医学对人体藏府的认识
第二节 “五藏”与“六府”的出现
第三节 五藏的五行配属问题
第七章 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两汉时期)
第一节 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对藏象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
一、《吕氏春秋》与藏象学
二、黄老道家思想与藏象学
三、两汉经学与藏象学
第二节 《内经》与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一、《内经》藏象理论体系框架的结构特征
二、“藏象”与“藏府”的概念
三、整体观与形神观
四、解剖学知识的积累
五、藏府与阴阳五行
六、藏府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七、经络与藏府
八、气血津液学说
九、被边缘化的非主流藏象理论
第三节 《难经》对藏象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一、藏府的解剖形态与功能
二、命门与三焦
第八章 五行藏象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与僵化(汉末至两宋时期)
第一节 “以藏类方”思想的出现及对藏府理论的整理
第二节 藏府“五行生克”理论的发展
第三节 藏府理论在诊断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藏府图与解剖学的发展
第五节 道教医学对人体的认识
一、身神存想体系
二、三尸与三魂
三、精气神
四、内丹学与丹田
第六节 五行藏象体系的成熟与僵化
第九章 新思想的出现与理论的转型(金元时期)
第一节 宋代理学思想对金元时期藏象学发展的启迪
一、新思想出现的条件与机遇
二、理学思想与观念对藏象学的影响
第二节 五行藏象体系的继承与突破
第三节 阴阳思想对藏象学的影响与改造
第四节 金元医家讨论的中心话题
一、命门
二、兀气
三、三焦
四、相火
第五节 理论范式转型的完成及其历史意义
第十章 藏象学理论的多元化发展(明代至清代中期)
第一节 对五藏理论的发展与总结
一、解剖学的新发展
二、对藏府功能与特性的总结与补充
三、藏府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太极阴阳藏象体系的发展与成熟
一、太极阴阳藏象体系的框架
二、对人体之阴阳的认识
三、先天与后天
四、命门学说的发展与成熟
五、肾命合一的趋势与两种藏象学理论的合流
第三节 温病学派对藏象学的新认识
一、膜原学说
二、卫气营血与三焦
第十一章 西方医学对藏象学的影响与启迪(清代中期至民国)
第一节 脑髓理论
第二节 对胰腺的认识
第三节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第四节 有关藏府与解剖学的争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中医藏象学的学术范畴
藏象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坚实的基石,自《黄帝内经》时代以降,已存在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与理论升华中得以发展、完善。
第一节藏象学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对象
藏象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先秦出现萌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然而,作为一门学科,“中医藏象学”,却非古已有之的概念,而是源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发展与院校教育的需要,最终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大讨论。
中医理论源远流长,然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医学各学科分类的形成,实际上却是近代科学思想传入之后的事。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结构维形,大约形成于近代中西医论证与汇通的时代。民国初年,西医大举进人,中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国民政府为规范中医学校的建设,曾于1933年通过《中央国医馆整理国医药学术标准大纲》,首次将中医学科体系“采用近世科学方式,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两大类”,列解剖生理学为基础学科7门课程之一,此为藏象学学科发展的雏形。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中医教学之需要,成立的中医高等院校也基本沿袭了民国以来的课程设置思路,将中医学的学科结构分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同时,基于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整理,始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有关脏腑论述命之为“藏象学说”。1962年6月,湖北中医学院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员发表了《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明确提出“脏腑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同年10月上海中医学院《内经》教研组发表《对“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的商榷》,其中谈到“根据中医的传统,称‘藏象学说’而不称‘脏腑学说’”。凡此以降,中医著作、教科书中关于人体脏腑理论就统称为藏(脏)象学说。
虽然藏象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藏象学所讨论的问题确是古已有之的。藏象学的研究范围通常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藏象”即指藏府(脏腑),即五藏(脏)六府(腑)及其相关内容;而广义的藏象,除藏府(脏腑)外,还包括如气血津液、形体官窍、肌肤腠理、经络腧穴,甚至禀赋体质等一切与人体形体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有关的知识。然而,以上的范围涵盖了对人体结构多种不同的认识,由于每个人的学术背景与研究目标的不同,对藏象学研究范围的界定也不同。如本书,鉴于经络学说的特殊性,对“藏象学”的界定中就不包含对经络理论的探讨。
此外,由于古今文字的不同,以及对“藏象学”学科的认识与理解的差异,“藏象(藏府)”一词先后曾使用过“脏象(脏腑)”、“臟象(臟腑)”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非特殊情况,本书通常使用“藏象(藏府)”,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首先,古书中多用“藏象(藏府)”,而“脏”“臟”与“腑”则均相对晚出,尤其是“脏”,很大程度上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简化字的结果;其次,“藏”字,在某种程度上有“宝藏”及“隐藏”的含义,更加符合我对“藏象”的认识与理解,而“脏”则容易让人联想到西医之“脏器”,有可能引起概念混淆。因此,就本书所讨论的内容来讲,使用“藏象”而非“脏象”,是更合适的选择。
……
本书对中医藏象学的历史沿革与学术源流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 多层次, 多角度开展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核心观念与理论范式研究。书中提出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对中医藏象学理论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藏象学理论同样也会随之变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