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
  •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风雅和歌:春苑桃花红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6.06 6.4折 56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民钦编著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77101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6元

货号9804839

上书时间2024-12-1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和歌的魅力

 

 

 

和歌作为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日本韵文学*早的传统形式之一。从记纪歌谣的萌芽期至《万叶集》定型的这种诗歌形式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和歌又有多种形态,以五七五七七共五句三十一音的短歌为主,同时也包括长歌、旋头歌等,经过漫长历史的淘汰,短歌成为和歌的几乎*的特定形式。本书的和歌特指的是短歌。

 

所谓“和歌”,一般理解为“大和的歌”,即“日本的歌”。从和歌的诞生过程来看,和歌是生长在日本民族土壤的文学这一点无可置疑。它是日本历史、风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在文学上的结晶,是日本民族性格的诗化。

 

和一切文学形式的诞生一样,和歌亦始于民间。它直接源头是歌谣。《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收录的歌谣合称“记纪歌谣”。记纪歌谣是和歌文学的萌芽时期。和歌的产生意味着定型诗的成立,从非定型的歌谣中脱胎出短歌形态。作为古代韵文的表现载体,七世纪中叶和歌形式已经完成。

 

从古代歌谣向万叶和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口头文艺向文字文艺发展的历史,这标志着诗歌显示出从集体性向个人性、平民性向贵族性的转移倾向。《万叶集》的出现标志着和歌这种日本民族文学形式的发展在奈良时代进入一个高峰,诞生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和歌。

 

《万叶集》成书于八世纪,年代、编者均不详,一说大伴家持为*后的编纂者之一。该书收有四世纪至八世纪四百多年间的长歌、短歌等四千五百多首,全部借用汉字依日语发音标记。按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类。杂歌包括四季景物、行幸、游宴、旅行、酬和等题材;相闻指感情相递,多指男女恋歌;挽歌乃悼亡追思。作者从天皇至贩夫走卒,十分广泛。《万叶集》歌风雄浑豪放,质朴率真,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日本古代社会,体现当时的社会理念和民族精神。《万叶集》作为日本*早的和歌集,如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熠熠生辉。

 

十世纪初成书的《古今集》是日本*部敕选和歌集,有纪贯之作的假名序和纪淑望作的真名序,两序内容基本相同,论述和歌的起源、发展、本质、种类,品评歌人,提出审美标准等,是比较系统的和歌理论。两序之中,应该说假名序更能代表编者的思想,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主流歌坛对和歌本质的认识。纪贯之的序是*篇用日文写的序。从《古今集》开始,至后花园天皇时代的《新续古今集》,共编纂二十一部敕撰和歌集,作为民族诗歌的和歌终于取代汉诗成为歌坛传统主流。纪贯之的假名序从起源、性质、题材、内容、风韵、构思、手法、语言、评论等方面对和歌进行比较深刻的阐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和歌理论体系雏形。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先进的文学理论,所以歌论在许多方面借助我国的诗歌理论。

 

由于《古今集》的问世,重新振兴起来的和歌取代汉诗文,占据文坛。和歌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现象,而且也是贵族社会交际时表示风雅的必要工具。在此后约一百年间,和歌基本上延续《古今集》的风格,但有所发展,一直持续到《拾遗集》。这期间第二部敕选集《后撰和歌集》成书,其注重作品的自然情趣,开始出现和歌物语化的倾向,可以说构成日常生活的画卷。

 

欣赏和歌涉及整个文艺审美理念的问题。和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比较复杂的独特的审美体系,在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组合里,塑造某种形象或者形态,既反映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相同,论述和歌的起源、发展、本质、种类,品评歌人,提出审美标准等,是比较系统的和歌理论。两序之中,应该说假名序更能代表编者的思想,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主流歌坛对和歌本质的认识。纪贯之的序是*篇用日文写的序。从《古今集》开始,至后花园天皇时代的《新续古今集》,共编纂二十一部敕撰和歌集,作为民族诗歌的和歌终于取代汉诗成为歌坛传统主流。纪贯之的假名序从起源、性质、题材、内容、风韵、构思、手法、语言、评论等方面对和歌进行比较深刻的阐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和歌理论体系雏形。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先进的文学理论,所以歌论在许多方面借助我国的诗歌理论。

 

由于《古今集》的问世,重新振兴起来的和歌取代汉诗文,占据文坛。和歌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现象,而且也是贵族社会交际时表示风雅的必要工具。在此后约一百年间,和歌基本上延续《古今集》的风格,但有所发展,一直持续到《拾遗集》。这期间第二部敕选集《后撰和歌集》成书,其注重作品的自然情趣,开始出现和歌物语化的倾向,可以说构成日常生活的画卷。

 

欣赏和歌涉及整个文艺审美理念的问题。和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比较复杂的独特的审美体系,在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组合里,塑造某种形象或者形态,既反映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过想象作用构成具象美的活动有所不同。当然,二者相辅相成,作者以对创作对象的想象活动获得美的形象的升华,读者以对美的形象的观照作用获得与作者创作体验同化的过程。作者创作美的形象时,融进了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并渗透在作品的各种要素里,形成有机的统一,营造出一个体现其审美理念的世界。

 

和歌的审美虽然在其形成过程中借鉴、吸收了许多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和歌文学产生的动机以及对和歌文学的自觉性意识的产生,到涵盖整个奈良、平安时代的和歌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歌论的变迁,在思想、形式、内容、语言等诸多范畴,都与中国文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从本质上说,和歌美学是日本民族诗歌的审美体系。

 

和歌具有诗歌的一切特征,因此在高度浓缩精练的语言组合里,既反映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意象,熔铸出一种意境幽深的世界,或者塑造某种形象,日本人以其独特的思考方法和语言表现追求民族文艺的精神美。



 
 
 
 

商品简介

《风雅和歌系列》是翻译家郑民钦先生编著的经典和歌鉴赏文集,包括《春苑桃花红》《夏野芳草碧》《漫山秋色浓》《寒冬雨意遥》四卷。本套书收录了近代以前的传统和歌名作,所选有纪贯之、柿本人麻吕、在原业平、西行法师、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与谢野晶子等数十位著名歌人,共计三百余首和歌。本书编排方式上按照“春夏秋冬”分类,不分题材,以歌人及其年代为次序,每首和歌皆有中文、日文及赏析三部分组成。和歌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日本历史、风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在文学上的结晶,是日本民族性格的诗化。和歌作为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者简介
郑民钦,翻译家,学者。1946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系日语专业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日诗歌比较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日语教学研究会理事等。

目录
大伴坂上郎女
大伴家持
大伴家持
大伴家持
笠女郎
柿本人麻吕
柿本人麻吕
柿本人麻吕
柿本人麻吕
佚名
佚名
小野小町
小野小町
小野篁
在原业平
在原业平
在原业平
在原业平
在原业平
光孝天皇
素性法师
凡河内躬恒
壬生忠岑
壬生忠岑
佚名
纪友则
纪友则
纪友则
纪贯之
纪贯之
纪贯之
纪贯之
清少纳言
……

内容摘要
日本人的“诗经”,写尽和式传统、美学的大和之歌。

郁达夫称和歌“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周作人称之“长于抒情”,心称其“浅得有味道”。

和歌经典精选集,春、夏、秋、冬全四卷,附多幅小原古邨工笔花鸟画。

收录近代以前的传统和歌名作,包含纪贯之、柿本人麻吕、在原业平、西行法师、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与谢野晶子等从平民到皇室贵族众多歌人佳作,共计三百余首和歌。

旅日翻译家郑民钦数十年精心编译、注释、赏析。中日对照,扫码可听。

《春苑桃花红/风雅和歌·春》为《春苑桃花红》卷,以歌人及其年代为次序,每首和歌皆有中文、日文及赏析三部分组成。

主编推荐
 日本人的“诗经”,写尽和式传统、美学的大和之歌。 “风雅和歌”系列全四册,分春、夏、秋、冬四卷,附多幅小原古邨工笔花鸟画,彩插精装典藏本。 收录近代以前的传统和歌名作,包含纪贯之、柿本人麻吕、在原业平、西行法师、和泉式部、小野小町、石川啄木、与谢野晶子等从平民到皇室贵族众多歌人佳作,共计三百余首和歌。 翻译家郑民钦数十年精心编译、注释、赏析。中日对照,扫码可听。 郁达夫称和歌“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周作人称之“长于抒情”,木心称其“浅得有味道”。 中国魏晋文人诗酒唱酬的风雅文化传入日本后,曲水宴逐渐成为日本贵族们正式的宴会活动,创作、吟咏汉诗。平安时代创造了平假名,开始通过模仿中国的五言、七言绝句,创作出五七调长短句形式的诗歌,并慢慢发展为日本本土的一种诗歌,即和歌。上至、贩夫走卒都喜作和歌,千余年来传诵至今。和歌以中国文化为本源而能有本国独有的。传统和歌的创作至今依旧离不开汉字和古日文。 日本新年号“令和”二字选自日本*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的《梅花并序》,引起广泛关注。日本直到近代之前的所有文学作品,可以说都是在“和歌美学”的影响下创作的。即使是通俗性较强的“物语文学”,都常常有插入的和歌作引。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除军人外,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都有。日本各大高校均设有短歌会,进行学习、比赛等;融和歌、动漫、游戏竞技元素于一体的动漫《花牌情缘》也广受喜爱,各种影视、文学、动漫作品均可见到和歌的身影。 诗言志,歌咏言,经典咏流传。大语文的环境下让孩子们更加拥有拥抱世界的视野,经典文学中的诗歌。 现代出版社继反响热烈的“和风译丛”系列后推出“有诗°”系列,已陆续推出风雅俳句四卷、风雅和歌四卷等,为大家呈现诗歌之美、古典之美、经典之美。 

精彩内容
 和歌的魅力 和歌作为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日本韵文学*早的传统形式之一。从记纪歌谣的萌芽期至《万叶集》定型的这种诗歌形式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和歌又有多种形态,以五七五七七共五句三十一音的短歌为主,同时也包括长歌、旋头歌等,经过漫长历史的淘汰,短歌成为和歌的几乎*的特定形式。本书的和歌特指的是短歌。 所谓“和歌”,一般理解为“大和的歌”,即“日本的歌”。从和歌的诞生过程来看,和歌是生长在日本民族土壤的文学这一点无可置疑。它是日本历史、风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在文学上的结晶,是日本民族性格的诗化。 和一切文学形式的诞生一样,和歌亦始于民间。它直接源头是歌谣。《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所收录的歌谣合称“记纪歌谣”。记纪歌谣是和歌文学的萌芽时期。和歌的产生意味着定型诗的成立,从非定型的歌谣中脱胎出短歌形态。作为古代韵文的表现载体,七世纪中叶和歌形式已经完成。 从古代歌谣向万叶和歌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口头文艺向文字文艺发展的历史,这标志着诗歌显示出从集体性向个人性、平民性向贵族性的转移倾向。《万叶集》的出现标志着和歌这种日本民族文学形式的发展在奈良时代进入一个高峰,诞生了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和歌。 《万叶集》成书于八世纪,年代、编者均不详,一说大伴家持为*后的编纂者之一。该书收有四世纪至八世纪四百多年间的长歌、短歌等四千五百多首,全部借用汉字依日语发音标记。按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三类。杂歌包括四季景物、行幸、游宴、旅行、酬和等题材;相闻指感情相递,多指男女恋歌;挽歌乃悼亡追思。作者从天皇至贩夫走卒,十分广泛。《万叶集》歌风雄浑豪放,质朴率真,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日本古代社会,体现当时的社会理念和民族精神。《万叶集》作为日本*早的和歌集,如同《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熠熠生辉。 十世纪初成书的《古今集》是日本*部敕选和歌集,有纪贯之作的假名序和纪淑望作的真名序,两序内容基本相同,论述和歌的起源、发展、本质、种类,品评歌人,提出审美标准等,是比较系统的和歌理论。两序之中,应该说假名序更能代表编者的思想,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主流歌坛对和歌本质的认识。纪贯之的序是*篇用日文写的序。从《古今集》开始,至后花园天皇时代的《新续古今集》,共编纂二十一部敕撰和歌集,作为民族诗歌的和歌终于取代汉诗成为歌坛传统主流。纪贯之的假名序从起源、性质、题材、内容、风韵、构思、手法、语言、评论等方面对和歌进行比较深刻的阐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和歌理论体系雏形。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先进的文学理论,所以歌论在许多方面借助我国的诗歌理论。 由于《古今集》的问世,重新振兴起来的和歌取代汉诗文,占据文坛。和歌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现象,而且也是贵族社会交际时表示风雅的必要工具。在此后约一百年间,和歌基本上延续《古今集》的风格,但有所发展,一直持续到《拾遗集》。这期间第二部敕选集《后撰和歌集》成书,其注重作品的自然情趣,开始出现和歌物语化的倾向,可以说构成日常生活的画卷。 欣赏和歌涉及整个文艺审美理念的问题。和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比较复杂的的审美体系,在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组合里,塑造某种形象或者形态,既反映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相同,论述和歌的起源、发展、本质、种类,品评歌人,提出审美标准等,是比较系统的和歌理论。两序之中,应该说假名序更能代表编者的思想,更能准确地反映当时主流歌坛对和歌本质的认识。纪贯之的序是*篇用日文写的序。从《古今集》开始,至后花园天皇时代的《新续古今集》,共编纂二十一部敕撰和歌集,作为民族诗歌的和歌终于取代汉诗成为歌坛传统主流。纪贯之的假名序从起源、性质、题材、内容、风韵、构思、手法、语言、评论等方面对和歌进行比较深刻的阐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和歌理论体系雏形。因为当时日本还没有先进的文学理论,所以歌论在许多方面借助我国的诗歌理论。 由于《古今集》的问世,重新振兴起来的和歌取代汉诗文,占据文坛。和歌不仅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现象,而且也是贵族社会交际时表示风雅的必要工具。在此后约一百年间,和歌基本上延续《古今集》的风格,但有所发展,一直持续到《拾遗集》。这期间第二部敕选集《后撰和歌集》成书,其注重作品的自然情趣,开始出现和歌物语化的倾向,可以说构成日常生活的画卷。 欣赏和歌涉及整个文艺审美理念的问题。和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比较复杂的的审美体系,在高度浓缩凝练的语言组合里,塑造某种形象或者形态,既反映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过想象作用构成具象美的活动有所不同。当然,二者相辅相成,作者以对创作对象的想象活动获得美的形象的升华,读者以对美的形象的观照作用获得与作者创作体验同化的过程。作者创作美的形象时,融进了自己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并渗透在作品的各种要素里,形成有机的统一,营造出一个体现其审美理念的世界。 和歌的审美虽然在其形成过程中借鉴、吸收了许多我国古代美学思想,从和歌文学产生的动机以及对和歌文学的自觉性意识的产生,到涵盖整个奈良、平安时代的和歌文学的发展过程以及歌论的变迁,在思想、形式、内容、语言等诸多范畴,都与中国文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从本质上说,和歌美学是日本民族诗歌的审美体系。 和歌具有诗歌的一切特征,因此在高度浓缩精练的语言组合里,既反映一定的现实感性形象,又包含强烈的思想情感的各种审美意象,熔铸出一种意境幽深的世界,或者塑造某种形象,日本人以其的思考方法和语言表现追求民族文艺的精神美。

媒体评论

※和歌无宗匠,唯以旧歌为师。——藤原定家(日本镰仓前期歌人)

※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也,发其花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声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和歌。和歌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若夫春莺之啭花中,秋蝉之吟树上,虽无曲折,各发歌谣,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纪贯之(日本平安时代歌人)

※和歌或短歌是日常生活中所体验情感、思想的不枯的抒情流,它尤其适合用来咏叹爱情与死别等各种人生场景。——大冈信(日本诗人、评论家)

※在全世界上,同日本这样,国民全体都有诗人气的国,恐怕没有了。无论什么人都有歌心(Utagokoro),现在日本作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不作歌的,也作俳句。——芳贺矢一(日本学者)

※希望大家认识到和歌是日本文化的一个根源,和歌培育了日本人的审美观,这种美学概念被应用到日本的工艺、绘画等其他领域上,它们都是从和歌的世界发展出来的。通过推广传统和歌,我们可以重新认识日本文化里的‘和’。——冷泉贵実子(日本和歌之家冷泉流歌道第25代女主人)

※日本国俗好为歌,……今通行五句三十一言之体,……声哀以怨,使人辄唤奈何。——黄遵宪(清代诗人)

※短歌大抵是长于抒情,俳句是即景寄情,小呗也以写情为主而更为质朴;至于简洁含蓄则为一切的共同点。从这里看来,日本的歌实在可以说是理想的小诗了。——周作人(作家)

※三十一字母的和歌,……只有清清淡淡、疏疏落落的几句,就把乾坤今古的一切情感都包括得纤屑不遗了。——郁达夫(作家)

※日本和歌很浅,浅得有味道。很轻,很薄,半透明,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非唐非宋,也非近代中国的白话诗。不见哪儿有力度、深度,或有智慧出现。你要写却写不出来。——木心(作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