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7.69 6.4折 ¥ 43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成主编
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376923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3元
货号12254808
上书时间2024-12-14
第一章 农艺工基础
第一节土壤、肥料、气象与农药
第二节农作物害虫与病害
第三节综合防治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 初级农艺工
第一节 主要大田作物概述.
第二节 播前准备
第三节 育苗·
第四节播种
第五节 田间管理·
第六节病虫害防治与收获管理
第三章 中级农艺工
第一节播前准备
第二节 育苗
第三节 播种.
第四节 田间管理
第五节 大田作物病虫害防治
第六节农田杂草与收获管理
第四章 高级农艺工
第一节苗情诊断与营养诊断
第二节病虫田间调查与作物产量测定
第一章
农艺工基础
第一节土壤、肥料、气象与农药
本节为农艺工基础的土壤、肥料、气象与农药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土壤基础知识、肥料基础知识、农业气象要素、农药的安全使用。
土壤的基础知识
1.土壤的概念与分类
土壤是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按国际制分类,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三种类型。
砂土类土壤通气性好,有机质分解快,保水保肥力差,养分易流失,养分一般比较贫乏,昼夜温差大。黏土类土壤透气性差,有机质分解慢,养分比较丰富,肥效长;这类土壤既不耐涝也不耐旱,但是比较耐肥。壤土类土壤的性质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是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的土壤。
(1)土壤肥力
土壤供给和协调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两种。
自然肥力是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变化发育而形成的,而人为肥力则是通过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而产生的结果。土壤肥力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是科学地管理和利用好土壤,这样才能使土壤越种越肥。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有些土壤是达不到栽培农作物的要求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轮作倒茬等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土壤进行培肥和改良。
(2)土壤耕性
土壤耕性是指土壤在耕作时和耕作以后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土壤耕性的好坏,可以用耕作难易程度、耕作质量好坏和宜耕期长短等指标来评价。一般耕性好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小,耕后松软、细碎,地面平整,雨后宜耕时间长;耕性差的土壤耕作时阻力大,耕后容易起土块,地面凹凸不平,雨后也只有一两天的宜耕期。
生产中,我们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料或掺人砂质土改善土壤质地、少耕或免耕等措施来改善土壤耕性。
(3)土壤酸碱性
土壤酸碱性反映土壤溶液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状况,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来表示。pH在6.5~7.5的土壤为中性土壤,pH在6.5以下的土壤为
酸性土壤,pH在7.5以上的土壤为碱性土壤。
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生产上,一般酸性土填通过施用石灰、草木灰等来进行改良;碱性土壤用石膏、硫黄粉、明矾、腐殖酸肥料等来进行改良。
2.高、低产田的土壤特征
高产土壤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地面平整、熟化土层深厚,结构性状良好,耕层中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高,土性温暖,温度稳定性能比较强,渗水、保水性好,耕性好,适种性比较广。低产土壤一般表现为坡地冲蚀,土层浅薄,有机质和矿质养分少,质地过砂或过黏,层次结构不好,地……
本书为“助力乡村振兴出版计划·新型农民职业技能提升系列”中的一本,从强化培养大田作物从业人员生产操作技能、掌握实用技术角度出发,分初、中、高三级详细讲解了农田耕整、土壤改良、作物栽种、田间管理、收获储藏、病虫草害防控等理论知识及生产技能要求。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