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5.87 6.2折 ¥ 42 全新
仅1件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J·李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2176939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10759145
上书时间2024-12-14
存在者(Beings)与时间
索非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的迷失东京(2013)是近来关于时差最流行的表述之一。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刚刚步入婚姻的大学毕业生和一位年长的、对生活失去热情的演员在当下的东京住进了同一间旅馆,并展开了一段无望的情感关系。电影的情节相当乏味,很多笑点来自对日本社会的漫画式讽刺。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饰)与鲍勃(比尔•莫瑞饰)之间充满魅力的化学反应拯救了这部电影。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入睡,随即开展了一系列冒险,包括在旅馆的酒吧谈笑,去医院看病,深夜在卡拉OK唱罗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和艾维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的歌,在床上看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甜蜜的生活》(1960)。这些活动都不怎么严肃。但这部电影对时间、衰老、对生活逐渐失望的处理能引起更深的共鸣。这两个人物都“迷失”了,不仅因为来到了另一种文化环境,也因为各自所面临的生活境遇。身处异国加剧了他们所共同面临的这一处境。的确,他们的对话主要是在尝试将这些朦朦胧胧的感觉翻译给对方听,也翻译给自己听。夏洛特无法确定她从大学毕业后的前景,鲍勃则对自己的事业抱持着消极而矛盾的态度。夏洛特开玩笑说他有中年危机。他套上一件(反穿的)荧光迷彩T恤衫也无济于事。他们都对各自的婚姻感到不满。他们之间最终出现了一种意料之中的张力,即他们刚刚萌芽的感情是否会发展为性关系?但鲍勃在一时冲动之下和旅馆酒吧的驻唱歌手发生了一夜情,因而瓦解了他和夏洛特之间更进一步的可能性。
那种曾经的纯洁消失了。尽管如此,影片结尾莫瑞和约翰逊饰演的人物在街头见了最后一面,莫瑞在约翰逊耳边轻声说了些什么,约翰逊脸上出现了笑容和泪水,二人理解了彼此。
时差为鲍勃和夏洛特的关系提供了前提,但时间与自由意志构成了影片的最大主题。镜头经常拍到两人各自或一起躺在床上,再加上“我的血腥情人”乐队的《有时》(Sometimes)慵懒的吉他声、“耶稣与玛丽链”(Jesus and Mary Chain)乐队的《像蜜一样》(Just Like Honey),成功营造了一种慢下来的时间与节奏。通过开辟一处不同于主流社会陈习的、另类而短暂的时空,时差使他们这段不寻常的关系得以发生,也为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批判性自省提供了一个临时的视点。时差不仅暂时松动、缩小了他们之间的年龄差距,也通过打乱日常生活节奏而动摇了他们在正常情况下的自我认知。通过遵循不同的时间秩序,他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鲍勃负责地遵守着事先安排好的行程,拍摄三得利威士忌的广告,参加宣传活动以维持其演员-明星地位。夏洛特的旅程则更随性,她独自观光,以此探寻(而非重拾)她的身份认同。这两条迥异的道路使他们的困境得以清晰呈现,鲍勃发现他的生活太过受制、局限于他的事业、婚姻以及充满遗憾的过去,而夏洛特则刚刚步入成人生活,有太多的时间和可能性。片中一带而过的观察视点展现了她对时间的眩晕感——许多过场辅助镜头(B-Roll)透过旅馆的玻璃窗格注视东京的夜晚,传达了身处高空、远离尘世的感受。她在京都的短暂游历进一步突出了这一主题,期间日本的中世纪古迹惊鸿一瞥,与影片其他部分所展示的现代涩谷的数字奇观形成对照。《迷失东京》有一瞬间让人回想起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1953)里细致铺陈的关于传统与现代、衰老与时间的思辨。……
追溯生理、时间、技术和文化的意义,克里斯托弗•J•李的时差综合症思考了现代创新面前人类固有的局限性,揭示了当今全球世界主义的潜在代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