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诗画意: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Ⅱ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禅诗画意: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Ⅱ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7.35 6.4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印严,翟艳春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4298

出版时间2014-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8408596

上书时间2024-12-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印严和翟艳春编著的《禅诗画意(Ⅱ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内容介绍:佛教—禅宗(汉族佛教)—诗性是国学中的精髓。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自西晋起在玄学的氛围中逐渐兴盛起来,它的世俗性决定了它往往采取生动、形象的感性形式,以浓郁的生活气息来感化人。同时由于中国化的佛教与儒家思想融合,它不像基督教那样劝导人们等待死后灵魂升天,而是注重精勤修养,重入世而非出世,重人道而非神道。因此在“空”的背面往往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空”的本身也包含着对现实丑的批判和否定。麦积山石窟中的北魏佛像以对人世现实的轻视,以洞擦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在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四周壁画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它的宁静、高越、飘逸。禅学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也可以说禅学是美学的,随着禅学的发展,禅诗也必然应运而生。印严为我们展现的《印严绘画唐代禅诗百首》和《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两部著作给与我们较为全面而又丰富的诗性感悟,具有很强的禅宗美学特征。

作者简介
印严,法号源静,俗名钟义波,中国当代青年僧侣国画家。1970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大姚县,1986年礼有名画家居派第二代传人张剑萍为师作入室弟子,学习居派画技。1988年5月礼岭南诗人陈豪为师,习旧体诗律。又礼有名书画家祝国沛为师,习书法篆刻,1989年始国画、诗词、篆刻作品在市级报刊发表。1990年礼岭南诗词五大家之一的有名书法家、诗人、作家徐续为师。1995年初次入广州光孝寺,遇91岁的慧莲大师点化,皈依佛门,礼恩师本焕老和尚为师,取法名常权。作品在台湾地区与画家吴汉宗等台湾地区画家作品联展,并二朝南岳衡山、三去岳阳,遇多位道家异人和佛门高僧宝昙大和尚点化。1996年初上峨眉山在报国寺被高僧宽明大师成全于藏经楼住四十二天,并得点化。十月应马来西亚美术界邀请赴吉隆坡举办抢先发售个人国外画展。1997年中去南京市兜率寺亲近书画家,高僧园霖大师,并拜访有名画家江宏伟教授。9月归广东被恩师本焕大师安排去祖庭湖北省新洲县报恩寺出家为僧,出家法名印严,法号源静。1998年5月在深圳市弘法寺受具足戒后归报恩寺并发愿烧了头疤。

 翟艳春(1979—),女,辽宁抚顺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宗教美术研究。

目录
前言

 临终偈

 居天柱山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有省偈

 杂诗

 自题月轩

 送僧

 怀广南转运陈学士

 书惠崇师房

 秋径

 早秋闲寄宇昭

 书杭州西湖涉公堂

 宿西山精舍

 酬赠梦真上人

 泛若邪溪

 夜感

 寄云水禅师

 吊长禅师

 书林逸人壁

 池上鹭分赋得明字

 访杨云卿淮上别业

 幽居即事

 寺居寄简长

 留题云门寺

 西来意颂诗

 赠林逋处士

 酬苏屯田西湖韵

 酬伉上人

 送小白上人归华顶

 淮上

 山中

 山中

 小溪

 自叹

 古意

 寄月禅师

 次韵奉酬仲灵岁暮还西坞见寄

 题宪师壁

 上仁宗皇帝乞还山

 题逆旅壁

 早梅

 贻显宗上人

 送王山人归千峰

 送王山人归隐

 山居

 白云庄

 游钟山

 钟山即事

 闲田地

 赞师偈

 蝇子透窗偈

 颂德山彻悟偈

 退黄龙院作

 偶成

 题西林壁

 临平道中

 卜居智果答方外

 口占绝句

 秋江

 江上秋夜

 绝句

 山光寺

 绝句

 题梵天寺

 追和守诠诗道

 题西湖僧舍壁

 北山垂云庵

 绝句

 南台静坐

 题胜业寺

 绝句

 白云庵

 千峰顶上

 归云亭

 夏云

 天开岩

 投机偈

 终日看天

 开悟诗

 见花悟道

 有省偈

 绝句

 十四夜观月张氏楼

 槿花

 赠赵伯鱼

 寄无垢居士

 绝句

 新妇骑驴

 绝句

 一兔横身

 晚春

 静林寺古松

 庭松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日

 偶然

 山中夜坐

 宿天台

 悟道诗

 春有百花

内容摘要
遇贤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作者】
遇贤(922—1009)宋初江苏长洲东禅寺僧。俗姓林,姑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性嗜酒,酒量极大,时人皆称之“林酒仙”。他多才多艺,每预言,多有应验。喜赋诗,诗风通俗明快,清婉自然。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禅理诗。
从现存各种有关历史资料来看,遇贤是一位特立独行,很有个性特征的有道高僧。酒仙坐生五代吴越之地,目睹中原各朝兴亡倏忽,虽出家为僧,又日日醉酒,头脑却极为清醒。也可以说是一位隐于佛隐于酒的有识之士。从本诗来看,可见其用心。尽管这七言四句写得平淡无奇,但其内容却非常深远广大,含蕴着非常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居安思危的善良规箴。这样的诗当然不可能是出于糊涂酒鬼之手了。诗歌在行文用韵方面的民歌倾向也很明显。
“扬子江头浪最深,行人到此尽沉吟”。长江下游,江天一色,江阔浪巨,不是平常的小溪小流。行舟至此,舟子和乘客都是全神贯注,不敢掉以轻心,唯恐不测。
“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如果风平浪静,或弃舟上岸,那就没有风波之险了。但千万留意,“无风险处最风险”,自己若心中大意,无处不是危机之地。若能做到“还似有波时用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那么就可保平安了。在此,扬子江头比喻滚滚的红尘,在这里波深浪急。行人在这里,总是浅吟长叹,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红尘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觉悟,等悟到空心大法,还要像面对风浪时一般专心。
诗人提出的是一个人生处世的态度的重要问题。自然界有风浪,在社会生活中则有更多的风浪,关键是要保持心的湛然本性,不居内外及中间,用清凉的智慧对待一切因缘,用透明的心观照世界,在无明习气所熏染的五浊人间,涵养自性之光,以驱除生命的幽暗。人们常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全都是说的平时忽视本性修炼这问题。遇贤用诗的形式把它提出来,引人思考,叫人警策。
自题月轩
德聪
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
多少人来看明月,谁知倒被明月看。
【作者】
德聪(944—1017),宋初浙江松江畲山僧。俗姓仰,姑苏张潭(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初受戒于梵天寺,后遍参名师,深得教益。然治学能融会贯通,不受教条约束,尤不喜死背经典。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结庐于畲山东峰,终老于斯。传说时有名大青、小青二虎为之侍卫。能诗,诗风清俊雅致,颇有名。于天禧元年(1017)跌坐而终。
【赏析】
德聪题在畲山本寺月轩中的这首绝句很有味道,寒灵雅巧,引人深思。大约是秋季某月一个望日之夜,作者在月轩中对月吟诗。夜已深,诗亦成。作者突然心血来潮:除我之外,还有多少人在观赏月亮啊!其实,被看的不是月亮而是人。构思之新颖,想象之丰富,的确出人意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睿智的思想,豁达的胸怀,以及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激情。
“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禅师在轩前汲水,天上明月映现在水中,辘轳摇转着水中明月。轩里吟诗,禅师内心冷峻如冰轮寒更。以明月指禅心。那冰盘般清凛的明月,正是一颗空寂的禅心。抱着这颗禅心,便是诗成也透露着清寒。
“多少人来看明月”,如此皎洁的禅心,不知引发多少人来仰羡,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一盏心灯呢!明月表征涅盘妙心,此心亘古至今朗朗寂照,远离染净、明暗两边,不生不灭,无变无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强以之明月为喻,而吾人本自具足,无欠无余,凡不能减,圣不能添。古往今来,多少学人遍参善知,行脚万里,无非是见此涅盘妙心,证悟实相。然而求道者多,而能息却驰求,肯心自许的毕竟寥寥,满目皆“看明月”汉而已。
“谁知倒被明月看”,只知道看月亮,反过来,明月不也正看着你吗!悟则吾心是月,迷则月是月,我是我,月永远高挂天上,我永远轮回不断。吾人只知远慕圣道,高山仰止;殊不知涅盘妙心无不在寂照干坤,无时无刻不在照见法界万有。
送僧
士可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
【作者】
士可(生卒年不详),北宋天圣间(1023—1032)僧人,福建人。
【赏析】
从诗文中可知为一位云游四方,阅历丰富的苦行僧。士可与之交好,并写此送别诗。云游苦行僧也有他的山寺,所以士可在此订下约言:他年不管路途多远,也要去拜访这位朋友。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僧人只须一钵,就可以为生走遍天涯。而随缘了业,是这一生的生活态度。大意可总括为:一缸兼一钵,到处是生涯。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只要有山的地方都有寺院,那么,哪里都可以落脚为家了。谓这位苦行僧有山必到,到山中寺内瞻礼,参学问道,随心而行止,何等洒脱的态度。也表现了禅子们四海为家的无滞无碍的大自在境界。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句,到了吴地,因为雪落在竹笠上,让我感到竹笠重了许多。到了楚地,走过草地花丛,连鞋子也沾染了香味。以“笠”、“鞋”入诗,表现了脚僧们访道无穷的诗意与禅趣,他们与自然为友,踏着的无不是诗意,沾着的无不是佛香。是如此的诗意勃发,怪不得他们乐此而不疲!
“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为了能拜访参学于有道禅师,哪怕崎岖曲折,遥远漫长的路。写僧衲们果敢无畏的寻道精神,学无常师,遍历为尚,不为虚名,但求实得。
诗中表现了出家僧人以天地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随缘任运、自在无碍的境界,和访道不懈的精神。他们与大自然为友,竹笠上吴地的天空飘落的洁白的雪花,草鞋上楚地鲜花的芬芳,无不为行脚僧们的云水生涯增添了无穷的诗意与禅趣。
怀广南转运陈学士

精彩内容
僧诗滥觞于东晋南北朝,至宋而大盛。两宋是儒释道三家高度融合的时代,不但文人士子深受佛学禅理的影响,僧人也往往深谙儒学,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诗僧作品的气象,独树一帜,流传并影响后世。宋代的诗僧,据厉鹗《宋诗纪事》记载有240人。可以说,随着中晚唐禅宗的兴盛,僧诗创作至宋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本书精选一百首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禅意诗,一诗配一作者的亲笔画,在欣赏美诗的同时欣赏美图,对于古代诗歌爱好者来说也是一大美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