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全世界去仰望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19.84
6.0折
¥
32.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林东林著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58038
出版时间2013-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2.8元
货号8275287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林东林:作家,出版人。情感失败专家,出身理工,文艺谋生,入错行至今7年。
对世间男女,热心、冷眼、辣笔、毒舌、腹黑,被誉为奇葩一枚、杂合体男闺蜜一枚。爱旅行,也爱市井,也声色犬马,也温文尔雅。
豆瓣诨名蓝染,著有《情到浓时情转薄》《身体的乡愁》《谋国者》等。
目录
序 天黑前的野心牧峤 1
自序 有所怕才有所爱5
>>>友谊或者梁子
酒逢千杯知己少 3
陈丹青的三封信 9
文艺青年吴虹飞 15
林夕、香港和歌词 19
如果冯唐不闷骚 23
我为什么不骂柴静 28
身边卧一只老猫 32
毛尖的上海圈 36
70后女作家的贼光 42
梁文道的牙口 48
无恶不作的少妇 52
那帮写球评的男人 56
>>>不是偏爱就是偏见
富得像个人样 63
四十岁就够了 68
忙着扯闲篇儿 72
段子是日子的盐 76
大师都伫立在风中 81
三十岁开始偏爱 85
手艺是最后的武器 91
胡一刀的刀 96
最后一个伴侣是烟 99
民主是一根稻草 103
命运攥在手心里 107
一生只爱野路子 111
有一种境界叫癖 114
骚是女人的通行证 118
有钱人终成眷属 122
只对岁月充满敬意 126
>>>在路上才能在心里
香港的Civilization 133
日常而遥远的台湾 138
只有一座深圳 144
粤语到鸟语有多远 149
看景不如听景 153
南方是一种态度 157
故乡是欲望堆成的 161
如果还能读大学 166
世间所有的水 173
当草原成为一个远方 176
养老也要趁早 179
一片树叶的故事 183
去历史的现场烤火 186
>>>从家走到国和天下
是公知,还是私知 193
专注光头三十年 197
波普的归宿是波 200
马未都的玉 203
从冰霜到梅花 207
英雄和美人关 211
成败袁世凯 216
他的父亲胡兰成 219
乱世的奇女子 224
他们成了局外人 230
孤独是诗人的猎手 235
海明威的匪气 241
谁的下半身通天下 245
>>>文字是最后的仰望
四窟全书 253
毛笔诗词,钢笔小说 256
如果只推荐四本书 261
最后一道天际线 265
我们都是螳螂 271
必须冒犯读者 277
被高估的那些作家 280
有一种文学叫生活 284
说说台湾那些年 288
八十年前的一本书 292
自古天才不读书 296
站在蒙马特高地上 304
我们不谈钱时谈什么 309
好记者都没读过新闻系 313
文字就是我的祖国 317
十年磨一尖(代后记) 321
内容摘要
有所怕才有所爱
过了三十,不得不承认,我也是个复杂的动物,所以这本书也写得颇为杂七杂八。大致上可以说,在这本书里我写了几类东西,一是识人(有古有今),一是三观,一是游荡,一是书和字。
识人。当年巴拉圭外援冈波斯加盟北京国安后,学会的第一个词是“你好”,第二个词是“傻逼”。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即使见到老板,打招呼也是:“你好,傻逼!”因为中国队友不露声色地告诉过他,“傻逼”的意思就是“朋友”。你不知道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岁月帮你分辨,友谊或梁子,知己或陌路,深交或神交,一一浮现。从我笔下能看到他们,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到我自己。
三观。一个成都的朋友想开咖啡馆+酒吧+书吧,我给她想了个创意:白天的名字叫“爱未”,晚上的名字叫“暧昧”,也不用换招牌,“爱未”两个字的间距留大点儿,晚上就把单独的两个“日”字挂上去就好了。白天正经,晚上不正经;为人斯文,为文放荡。这就是我现在的“三观”,是在发现怎么拧都拧不过生活的大腿后我的态度:用不三不四撩拨道貌岸然,用婊子撩拨牌坊。
游荡。董路37岁结婚,领完证后的一天深夜,老婆推醒睡在主卧床上的他问:“我们去哪里旅行度蜜月呢?”董路睡眼惺忪、迷迷瞪瞪地回答:“要不就去次卧吧!”我觉得很有道理,等我结婚时老婆问我也要如法炮制。旅行不必在路上,就像知识未必在书上,但如果非要读书,非要旅行,那不妨读野一点,跑远一点,读万卷黄书,行千里土路,对生活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字和书。小时候期末考试只考两门主课:数学和语文。数学考完,我拉着女同桌哭了;语文考完,我发现哭早了,再哭无泪。从小到大我的语文都不好,还不如数学(数学我也经常不及格),但是我觉得语文跟写作是两码事,语文靠学,写作靠感、靠悟、靠想。所以作文经常跑题的我,现在还脸不红、心不跳地码字,没有什么永垂不朽,只有当时的泪水和纸巾不朽,心跳不朽。
总的来说,识的人有的认识,有的不认识,有的结过友谊,有的结过梁子,无论友谊或者梁子,都是角度的呈现,从他们身上能看到我自己;看的景有南有北,有的是只去过一次,有的是一去再去,新鲜或者熟悉,激动或者漠然,都已经遥远,去过的地方也都成了遗迹,用文字去复活吧。“三观”都不很正,节操也都在损毁,不过无论残存还是坍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记录本身,未必就是反抗,但是基本真实;跟文字相关的,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有客观也有主观,更多的其实是在客观和主观之间,暧昧不清,黑白间杂,我觉得那正是本色所在,有必要记载。
我已而立,吃过30多年的盐,走过30多年的桥,溜须拍马我会,偷奸耍滑我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还会。有时候,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割出了我的皱纹,割没了我的青春;有时候,岁月是一把猪饲料,喂肥了我的身躯,喂瘦了我的梦想;而又有时候,岁月变成了一把野猪毛,抓不到时老想去抓,而抓到了又觉得什么都不是。想成熟,还不想世故,难!想两全,还想其美,难上加难!我不得不历经沧桑,我不得不满面风尘,不过我不是不得不千人一面。
想起宋冬野《关忆北》里的一句歌词:青春和瞎子一起变成了哑巴,今天扯平了我们的当年,分食了理想。年过三十还谈理想,已经奢侈得近乎扯淡,别人不信,自己也不敢信,生活是流水磨石,我的、你的、他的棱棱角角和方方正正都在被磨去。然而,然而,总要在某些地方藏匿起一些锋芒和私情,那个地方就是这本书,我不奢望所有人都能读得出来,但是至少我还能。
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有十大恨:一恨书囊易蛀,二恨夏夜有蚊,三恨月台易漏,四恨菊叶多焦,五恨松多大蚁,六恨竹多落叶,七恨桂荷易谢,八恨薜萝藏虺,九恨架花生刺,十恨河豚多毒。石天外又加了两恨:一曰才人无行,二曰佳人薄命。我何止有十二恨,二十恨、二百恨也有了,但该走的路还要走,妞可以不多泡,酒可以不多喝,饭不能不吃,桥不能不过。
不如学学大仙,学学大仙喝酒。关于他喝酒有一则经典的段子:据说某次在广州采访,一位老板在酒店的KTV请记者们喝酒,声称“XO随便喝”,别人都没什么反应,大仙一听站起来就走人。不一会儿工夫,就看见他从房间里捧着一个暖水瓶出现了,拿起XO直接就往暖水瓶里猛灌……传闻说那天晚上结账的时候,那位老板含着热泪喃喃地说:“见过狠的,没见过这么狠的。”
我写下这些偏爱和偏见,也是稀释一下XO,别的本事没有,那就用文字阴生活一把,生活有一千种办法让你匍匐,那你就寻找那第一千零一个出口,靠着岸呼哧呼哧地呼吸一口吧!
我为什么不骂柴静
这是一个放大镜的时代,是一个显微镜的时代。每个人的言行都被放大无数倍,混合着网络无处不在的疯传、草根民粹们的呐喊、虚假高置的正义良知,筑造成人人都当判官的审判台。
看,又有主持人出国了,又有主持人出国生孩子了,这次是央视的“公知女神”柴静。
柴静从“长沙新青年”而“央视女青年”,作为快速崛起的文艺标杆,她一直以爱国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2009年,她在北京记者协会上的爱国演讲更是一度令人热血沸腾。而如今在美国生女,听起来似乎是讽刺。有了这个靶子,很多人开骂:“我不否定她的观点,
我只否定她的人格。”
作为这场骂战中的看客,我最早不“砍柴”,也不“挺柴”;不送鲜花,也不扔臭鸡蛋。我自忖,如果我是柴静,我会怎么样?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我肯定而且必定跟她是一样的选择。
一个人的内心和现实出现碰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不能因为我们封了她一顶“公知”的帽子、一顶“女神”的帽子,就可以要求她按照我们也做不到的道德良知行事。即使她是一个知名的公众人物,但也依然是一个弱势无依的小人物,她有不做英雄不去革命的权利,有懦弱地做一个升斗小民的权利,对抗未必就伟大,迂回未必就卑劣。
董路在他那篇著名的、貌似雄文的《柴静,你看见自己了吗?》的博文中,说柴静是靠老男人的饭局成的名,说她唯一的出路只有演,说她和于丹之间只差一本《论语》。其实没有抓住要害,他应该再顺势问一下,柴静别后的平台为什么需要她去演?那么多人为什么去鸡汤《论语》中寻找滋养?柴静只不过是一个棋子,我们也都是棋子,只不过她是一枚能影响很多棋子的棋子,而我们是能影响少数棋子的棋子,但棋子何必难为棋子?
我觉得从柴静选择出国生女可以看出的是,她还是有判断真伪优劣的能力的,只是她看到的,她的平台不允许她说,她不得不去当一只祖国的木偶,通过当一只木偶去获得比没被选中当木偶的我们更大的个人回报,但是为了争着当上那只木偶,骂着柴静的人有多少互相打得头破血流?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又有多少人眼巴巴地想当那个木偶?而且跟那些把地狱当梦想且无比虔诚地当梦想的人比起来,柴静真是好太多了,至少出国生女这件事是完全遵循她内心深处认知的。
我想问问骂柴静的人,你们能看出来吗?柴静出国生女,其实是在用行动告诉你她的价值选择,而你们还非要用她不得不表过的态、说过的话、采过的访去给她过漏勺,逼着她殉体制,逼着她去就义。今天已不是80年前,且即使是80年前,她也应该有投降的、暗度陈仓的权利。我的态度是,能出国的都出国吧,不能出国的也想办法出国吧,出国的人多了,出国的人回来得多了,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好过了,光明不是集体受难带来的,火把是由一颗颗火种点起来的。
在《看见》刚出来的时候,我还在北京的798艺术区上班,身边做艺术的朋友几乎人手一本,其实他们大多都不看书,买书都是按照畅销书排行榜,我没有买,并不是因为我平日看的书比他们高深,而是我的阅读从来都慢半拍。后来去跟一个青年作家圈子的朋友聚会,不知道怎么说到柴静,说到她的新书《看见》,他们几乎异口同声说“最不喜欢的就是柴静”,原因是她“太装了”。后来我也去买了一本,翻了一半我就觉得,柴静没有大家捧得那么好,也没有青年作家们说得那么坏,其实文字里的柴静比电视里的柴静真诚多了,一个重要原因是:TV是喉舌,而文字是个人化的东西。在TV里,她是柴欲静而风不止;而在书中,她是躲进小楼暂且成一统。
女神是被一层层放大的,女神的道德也是被一层层放大的。柴静有柴静的舞台,是舞台就要有舞步,她是在为一种需要而独舞,而在私下生活中,柴静也有柴静的柴米油盐和爱恨情仇,我们为什么非要把她的私事放到舞台上围观,而且还要用比女神还女神的道德要求她?不得不承认,如果我将来成了TV里的腕儿,我可能还没有柴静那么静,风还没刮而我已经开始朝风的方向奔跑了,而我在因腕儿而当上委员和代表时可能已经是个裸官,我写的每个字可能都充满虚假。
还是要引用那个著名的故事:犹太人抓到一个行淫的妇女,要用石头砸死她,耶稣先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对柴静,我没有举起石头的勇气。
我不骂柴静,而当你们都骂柴静不地道的时候,我选择站在她这一边,不是因为她有多对,而是因为你们有多错。当现实压迫得每个人都想逃上岸的时候,有个人侥幸逃上了岸,我们就集体摇旗呐喊、白马银枪地跳将上去,非要把那个人捉回来跟我们一起受罪,这不成
了一种帮凶吗?我欣赏柴静的是,她代表了我眼前一个奔驰的方向,代表了我内心一种懦弱的方式。
……
精彩内容
《替全世界去仰望》是林东林的近期新一本杂文随笔集,讲述年轻人的怕和爱、心底的尘泥和星空。
在这本书中,他谈关于文艺、青春、岁月、热血、路上和文字的事,跟所有挣扎着老去的年轻人倾心,有所偏爱;他说作家和书、烟和酒、旅行和女人、生活和城市,有所偏见。他的三观比花椒麻,文字比辣椒辣.带你把双脚扎到泥土,把眼睛放到星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