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远方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在远方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3.79 6.4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徐晓彤主编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20003

出版时间2020-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0830436

上书时间2024-12-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多年来,一批批来自闵行各街镇的援外干部,不辞辛苦行走在云南、西藏、新疆等内陆各省和自治区的贫困地区的谷底山间。他们用双脚丈量贫瘠的土地,用双手建设喜人的农村新貌,给那里的贫困户带去脱贫的信念,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虽流泪流汗亦无怨无悔。本书记录了闵行区对口支援外省老少边穷地区的故事,通过援藏、滇、新人士的相关口述实录,讲述援外、援困干部和专业技术工作人员助力当地经济建设、脱贫攻坚、共奔小康的先进事迹,以及提升教育、医疗等各各方面所做的贡献。

作者简介

    闵行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是在区政协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负责征集、编辑、出版、发行闵行文史资料,组织区政协委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机构。负责编辑出版的《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是向各界人士征集的关于闵行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根据“精选慎编”的原则编辑出版成册,以达到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功能。

    主编徐晓彤,上海明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图书报刊编辑、记者,长期从事文字编辑和校对工作,对闵行地区的文化历史有一定程度了解,为《城市季风》《三冈水》等多本闵行本土杂志撰稿。担任文史丛书《小辰光,那些故事》主编。




目录
总序
风景之外(代序)
第一部分 世界屋脊上的雄鹰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
  把“老西藏”精神融入血液
  甘为援藏“孺子牛”
  无悔的选择
  用生命诠释肩上的责任
  做江孜人,谋江孜福
  把“民生”二字衬得明堂堂
第二部分 茫茫戈壁上的胡杨
  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这一抹亮丽的金色
  回得去的“故乡”
  牢记于心的那八个字
  在泽普的闵行人
  “小家”变“大家”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85
  下乡看病记
  指挥部的黑瘦青年
  又是一个暖冬
  两“情”一线牵
第三部分 彩云之巅上的霞光
  注定要“飞云”
  扛上行囊就是旅程,放下背包就是故乡
  山路十八弯
  “五龙”兄弟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把一件件具体的事做下去
  一个都不能少
  在“善洲故里”
  夏季,到龙陵来看雨
  心中的日月
  激情燃烧的岁月
  越深入,越清晰,越准确
  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
第四部分 荆楚大地上的玉兰
  “三峡门户”春申情
  大江引活水,大山有靠山
  生命里那些难以忘怀的人与事
  对口支援不是同化,而是优化
附录
  凝心聚力,打好这一战
  在幕后,让援建的雪球越滚越大
后记

内容摘要
     有志而来,有为而归 茅杰 有人说,他们有点“傻”。放着很发达地区驾轻就熟的“乐官”(快乐当官)不做,选择到很欠发达地区去做三年充满挑战的“高官”(高原当官);在上海,时刻能与世界新潮同呼吸,在西藏,却是连很基本的呼吸都那么困难。 他们坚定地说:“我愿意!” 有人说,他们真的好。在雪域高原“三个不知道”(睡着没睡着不知道、吃饱没吃饱不知道、生病没生病不知道)的艰苦状态下,他们只知道努力地克服困难、拼命地工作。 他们淡然地说:“应该的!” 我问他们,援藏三年,感受如何? 他们深情地说:“有志而来,有为而归!一生难得,终生难忘!” 进藏为什么 “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援藏?”这个问题,我抛给了采访的每一位援藏干部。 得到的答案多是:“根据国家需要,服从组织安排。”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1995年,时任陈行镇镇长的王胜扬出任日喀则江孜县委书记,成为上海、闵行批援藏干部。 当年3月27日晚,王胜扬接到电话请他次日务必去区委组织部一次。王胜扬表示,我已安排去镇江看陈行籍的新兵,但电话那头说:“要让你去当‘新兵’了,组织部动员你报名援藏。”电话挂断,王胜扬陷人了沉思。妻子徐金凤说:“从家庭来说,是离不开你的。如果组织上决定你到西藏去,我总归支持你!” 于是,王胜扬不再犹豫:“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与王胜扬、施汉荣等批干部“两眼一抹黑”地援藏不同,之后几批干部,援藏前多曾踏上过雪域高原。林湘去慰问援藏干部后不久,成了第二批援藏干部总领队;汤忠心1997年去探望援藏干部,10年后自己成了江孜县委副书记…… 第六批援藏干部、担任江孜县委书记的张伟说:“或许冥冥中注定,我与西藏有缘。”2004年和2007年,他曾两次随闵行区党政代表团来慰问第四批和第五批援藏干部,2010年,自己成了第六批援藏干部。“说家里没困难,是不可能的,孩子小、同住的父母身体不好。但组织决定了,我就坚决服从。” 到江孜工作后,张伟的感觉与前两次来藏接近不同:以前是夏季来,含氧量相对高,但到了秋、冬和春季,气候条件就恶劣多了。说实话,优选躺着不动,一动就给颜色看。 第二批援藏干部王备军坦言,去日喀则之前其实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着能为西藏发展尽点力,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或许正是因为想法简单,所以哪怕让当时已是副处级干部的王备军“高职低配”,临时出任正科级的日喀则地委秘书长助理一职,他都毫无怨言。 “援藏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感恩。”一位援藏归来的闵行干部曾这样对藏族同胞说,“因为你们的坚守,才没有发生类似100多年前英军入侵的事件,才保证了内地改革开放有稳定的环境;因为你们的坚守,让我们过上了比你们富裕的日子;因为你们的精神、奉献,我们有责任和你们共同建设家园。” 三年的援藏经历,在人生旅途中是短暂的,但也是一笔的财富。第三批援藏干部马顺华,用“荣幸”来概括自己担任江孜县常务副县长的经历。他说,闵行区240多万人,到他那一批仅13人有机会援藏,这是何等的幸运。 在藏干什么 援藏是一种历练,这种历练始于感动。 第五批援藏干部汤忠心在《珍贵的记忆,永远的江孜》一文中留下了如此文字:“课”便是一生从未见过的场景。进入日喀则,十里长街、万人空巷的欢迎队伍,看得出他们已是习以为常,但对我而言,眼睛很快湿润了——这是一种敬重,更是一种期盼;是一份诚挚,更是一份希望! 同样的场景,还在江孜继续…… 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这是怎样的一群人,这是怎样的一份情,我将何以报答! “汤忠心们”感动之余,就要付诸行动。但援藏,首先的工作不是做“人”,而是做“天”;或者说不是做“别人”,而是做“本人”。在西藏,能深刻体会到,“人定胜天”有时只是一句自我激励的话。“吃不下,睡不香,病恹恹”,这是在高原的真实写照,甚至连植物亦如此。在江孜,随处可见因氧气不足而“静脉曲张”的柳树叶。 第六批援藏干部、江孜县江孜镇党委书记徐炜贶说,自己的体重就像“过山车”。西藏10个月,体重减5公斤;回上海两个月,恢复原状;重返江孜再降。徐炜贶的体重,用一句广告语形容,即“上上下下的享受”。而此前闵行的一位援藏干部,三年间体重降了10多公斤,堂堂七尺男儿返沪时仅46.5公斤,这可是让爱美女性“羡慕嫉妒恨”的体重啊。 P3-6

精彩内容
    本书记录了自1994年以来,闵行区那些被外派到湖北、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开展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的优秀干部及优秀教师、医生的故事。他们在帮助贫困落后地区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方面作出了贡献、作出了牺牲、作出了表率。他们很普通,他们也不普通,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精神更值得称颂。
    本书由五个部分组成,即:“世界屋脊上的雄鹰”“茫茫戈壁上的胡杨”“彩云之巅上的霞光”“荆楚大地上的玉兰”和附录部分,分别对应闵行区对口支援先后所涉及的西藏、新疆、云南、湖北四个省(自治区)。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