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3.41
6.2折
¥
38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宋克让,周建庆,于昆主编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80225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7727630
上书时间2024-12-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宋克让等编著的《无机化学》是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药学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学结合十二五规划教材之一。本书共十三章节,内容包括绪论、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溶液、胶体溶液与表面现象等。本教材主要用作高职高专医药院校药学及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其他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及相关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辅教材及执业技能培训和资格考试的辅导用书。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认识无机化学
第二节走进无机化学实验室
实验一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
第二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第三节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第四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三章分子结构
第一节化学键及其类型
第二节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晶体
第四章溶液
第一节溶液的组成标度
第二节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
第三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实验二溶液的配制
第五章胶体溶液与表面现象
第一节溶胶、凝胶与天然有机高分子
第二节表面现象与表面活性剂
实验三溶胶的制备与性质、吸附作用
实验四液体洗涤剂的制备
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及其表示方法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化学平衡
第五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实验五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的移动
实验六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
第七章电解质溶液和解离平衡
第一节强电解质溶液
第二节酸碱理论
第三节水的质子自递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四节解离平衡及溶液pH值的计算
第五节缓冲溶液
实验七缓冲溶液的配制与pH值的测定
实验八解离平衡及缓冲作用
目录??无机化学??第八章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第一节沉淀?溶解平衡
第二节溶度积规则及其应用
实验九沉淀?溶解平衡
第九章氧化还原与电极电势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标准电极电势与非标准电极电势
第三节电极电势的应用
实验十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实验十一酸度计的使用
第十章配位化合物
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基本性质
第三节配位平衡
第四节螯合物和生物配体
实验十二配位化合物
第十一章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
第一节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概述
第二节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第三节水的净化
实验十三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第十二章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常见非金属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第二节常见非金属元素的单质
第三节常见非金属卤化物、氧化物和拟卤
第四节卤族、碳族、氮族元素的含氧酸及
其盐的性质和应用
实验十四典型非金属元素
第十三章重要的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铁、铬、锰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二节铜、银、锌、镉、汞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钠、镁、钙、锌、铁等金属元素在生物界的作用
实验十五铬、锰、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实验十六铜、银、汞、锌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附录
附录A常见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B常见弱电解质的标准解离常数(298.15 K)
附录C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15 K,离子强度I=0)
附录D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φ?
附录E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附录F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G无机化学学习网站、课外读物及参考书
附录H元素周期表
内容摘要
化学的发展可分为古代化学、近代化学和现代化学三个时期。在化学科学建立前,古人已掌握了大量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在约公元前6000年,中国原始人即知烧粘土制陶器,之后,彩陶、白陶,釉陶和瓷器也逐渐产生。约在公元前5000年,人类发现天然铜性质坚韧,用作器具不易破损。后又观察到铜矿石如孔雀石
(碱式碳酸铜)与燃炽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进而被还原为金属铜,经过反复观察和试验,终于掌握以木炭还原铜矿石的炼铜技术。以后又陆续掌握了炼锡、炼锌、炼镍等技术。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即掌握了从铁矿冶铁和由铁炼钢的技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发现铁能与铜化合物溶液反应产生铜,这个反应成为后来生产铜的方法之一。公元前五世纪已有琉璃(聚硅酸盐)器皿。公元七世纪,中国即有焰硝(硝酸钾)、硫黄和木炭做成火药的记载。明朝宋应星在1637年刊行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其中有陶瓷器、铜、钢铁、食盐、焰硝、石灰、红矾、黄矾、等几十种无机物的生产过程。古代的炼丹术是化学科学的先驱,炼丹术就是企图将丹砂(硫化汞)之类药剂变成黄金,并炼制出长生不老之丹的方术。中国金丹术始于公元前2、3世纪的秦汉时代。公元142年中国金丹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最古的论述金丹术的书,约在公元320年有葛洪著的《抱朴子》,这两本书记载了60多种无机物和它们的许多变化。约在公元8世纪,欧洲金丹术兴起,后来欧洲的金丹术逐渐演进为近代的化学科学,而中国的金丹术则未能进一步演进。金丹家关于无机物变化的知识主要从实验中得来。他们设计制造了加热炉、反应室、蒸馏器、研磨器等实验用具。金丹家所使用的操作方法和积累的感性知识,成为化学科学的财富和宝贵经验。近代无机化学(也就是近代化学)的建立源于许多化学家的不懈努力,正是他们不懈的实验探索和卓越的理论研究,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这一时期,英国的玻意耳(近代化学元素理论的先驱)、法国的拉瓦锡(近代化学之父)和英国的道尔顿(近代化学之父)功绩卓著。玻意耳以大量实验结果阐述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提出元素是一种不能分出其他物质的物质。拉瓦锡是最早采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进行物质变化研究的,他进行了硫、磷的燃烧,锡、汞等金属在空气中加热的定量实验,确立了物质的燃烧是氧化作用的正确概念,推翻了盛行百年之久的燃素说;1774年,拉瓦锡在大量定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质量守恒定律,1789年,在他所著的《化学概要》中,提出了第一个化学元素分类表和新的化学命名法,并运用正确的定量观点,叙述了当时的化学知识,从而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1799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归纳化合物组成测定的结果,提出定比定律,即每个化合物各组分元素的重量皆有一定比例。在此基础上,结合拉瓦锡的质量守恒定律,1803年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宣布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不能毁灭的称为原子的微粒所组成,并从这个学说引伸出倍比定律,这个推论得到定量实验结果的充分印证。正是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才拉开了近代化学理论研究的序幕。19世纪30年代,已知的元素已达60多种,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研究了这些元素的性质,在1869年提出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现为原子序数)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定律揭示了化学元素的自然系统分类。元素周期律对无机化学的研究、应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至此,化学学科宣告成立,化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化学出现了无机、有机、分析、物理化学等四个学科的分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