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研究:第5辑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2.27
6.2折
¥
68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吴为山,阮荣春主编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43824
出版时间201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8026439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我们立足于“美术考古”和“美术史研究”这两个特色栏目,征集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期提出创新陛观点与热点。如李新伟先生和林少雄先生分别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物及其他考古发掘信息,在文化思考层面分析原始艺术的精神内涵与意识特征。
吴为山等人编著的《中国美术研究(第5辑)》的“艺术书评”选取了一中一西——于希宁、柯律格两位教授的新书书评,分别带我们领略画梅大家和艺术理论家的各自学术观点与艺术成就。
目录
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
红山文化玉器与原始宇宙观――史前艺术与宗教权力关系的个案分析
中国彩陶文化中的时空意识
汉画像“九头人面兽”研究
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汉晋佛像
青州背屏三尊像“倒龙”源于舍卫城大神变考论
犍陀罗弥勒造像持瓶考
论汉画像石的设计理念
“十王”图像流变述略――明清时期民间宗教绘画
形制与图像:莫高窟00窟设计思想探源
克孜尔石窟佛传题材研究――中心柱窟因缘类佛传壁画题材的变化
美术史研究
唐代画家阎立本祖籍世系考略
马和之活动年代及身份的相关考辨
前哨的进行――陈烟桥早期木刻艺术活动研究
万古空山只月明――高奇峰的诗与画
徐悲鸿的一九四九
江河万派此昆仑――论郭风惠的书法艺术
探究中国画现代变革之路札记
“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论绘画创作之“真”
女性艺术的现代性意义
温情和敬意――国民素质与文化遗产保护
古神庙戏台装饰艺术特征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
艺术书评
徒此挹清芬――序《于希宁艺术研究》
柯律格教授的格物致知――《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
当代艺术家
我看王朝闻先生的雕塑美学观
学术关注
近期学术动态
封面赏析
永远的倩影――费成武《张倩英像》赏析
内容摘要
三国时期支谦《太子瑞应本起经》券上,叙述顺序半夜逾城之后,所观主要内容耕者、虫、乌。
其他较早的佛传经典如《增一阿含经》、《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没有“树下观耕”这一情节。与这一情节稍微相近的叙述是《中阿含经》中有“乌鸟喻”的经文;《长阿含经》中只有过去诸佛在各种不同树下成等正觉的叙述,没有树下观耕悟道的描述。
克孜尔石窟“树下观耕”见于第38窟门壁上部110窟主室左壁、227窟主室正龛东侧、东甬道口上方。记录中在克孜尔,树下思惟观耕的图像有此三处。其中两处有明确的农耕场景,38窟初看可以定名为太子树下思惟,似乎加上“观耕”二字略为勉强。因为画面上没有农耕图。但是,细品之下,“孔雀衔蛇”的情景,恰如《修行本起经》所言,是树下观耕所见之一瞬间。
从思惟内容不同来分析,树下观耕思惟,不过是思惟那些从泥土中被翻出地面的虫子们的命运:被乌鸟啄食;那么,孔雀与蛇的图像中,显见也是食与被食的关系内容。总体上,应该不出对蜎飞蠕动六道众生的终极悲悯,以及对摆脱生死轮回的思惟。这是释迦牟尼长期思惟直至悟道的真正内容。
因此说,观孔雀衔蛇,比较观耕的图像更加具体,直奔核心主题。比较而言,这组克孜尔的图像,称之为树下观耕思惟,更加妥贴。观耕是远景,近景是耕地后的泥土,及泥土中的蠕虫。
克孜尔思惟观耕图可以分为两种类别,227窟树下观耕挥鞭的农夫十分醒目。这与犍陀罗的农夫形象不甚相同。似乎犍陀罗树下观耕图中的农夫对耕牛比较慈和。克孜尔110窟的树下观耕前面有两个人物一跪一坐身份不明,依据佛经与犍陀罗图像分析,应该是“群臣”之二成员。后面的释迦菩萨思惟状态还是右手支颐(额),与克孜尔其他同样题材的姿态表现无异。
38窟门壁上方左右所绘树下(观耕)思惟,即是近观图。而110窟既有远观也有近观。对照该壁画线图,农夫与耕牛之前一个取跪姿、双手合十、曲身垂头的人。从其着装佩饰来看,可能就是菩萨本人在俯看被翻开的泥土及泥土中的蠕虫。“观耕犁者,见地新墒,虫随土出,乌鸟寻啄,……阎浮树下,禅思定意。”犍陀罗的浮雕等取禅坐姿态的“树下观耕”,仿佛就是根据《普曜经》叙述的这一情形描绘的。再看《佛本行集经》,“……太子怜愍彼诸众等。亦复如是。见是事已。起大慈悲。即从马王捷陟上下。下已安庠经行。思念诸众生等。有如是事。即复唱言。呜呼呜呼。世间众生。”比较之下,克孜尔110窟的“树下观耕”壁画更接近《佛本行集经》所描绘的内容。
克孜尔树下思惟观耕图像是单独画面形式居多。犍陀罗树下观耕的情节在克孜尔称作树下思惟观耕,名称叫法不同似乎偶然,图像都是树下观耕,一般都是以标志性的农耕画面赫然在目;只是释迦太子的坐姿不同:一是跏趺坐,一是半跏趺坐。这种图像上的差异,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佛教图像在发展过程中,克孜尔所起到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半跏思惟像的发展过程中在图像学意义上所发生的变化。对照经文与图像,克孜尔与犍陀罗的“树下观耕”并非出自同一的佛传经典。显见也并非出自同一时代。而克孜尔本身不同洞窟中的“树下观耕”也非出自相同的佛经、相同的时代。
龟兹地区的另一处石窟群森姆塞姆石窟群中的一个较晚的洞窟中也有思惟菩萨像。这一思惟菩萨的装束是印度式服饰,动作是以右手支颐作思惟状。身边没有农耕亦或孔雀衔蛇,只有一个优美的思惟姿态。比较特别的是他的眼睛:双目圆睁,是服饰之外又一点与东部思惟菩萨完全不同之处。这种双眼圆睁情形是早期犍陀罗造像中的特点,也是印度为数不多的半跏像的特点。比较其与克孜尔38窟树下观耕图中人物坐姿仍然相同。可见这种半跏思惟坐在龟兹地区延续时间较长。而这正是克孜尔与犍陀罗“树下观耕”始终不同的地方。
……
精彩内容
我们立足于“美术考古”和“美术史研究”这两个特色栏目,征集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以期提出创新陛观点与热点。如李新伟先生和林少雄先生分别根据考古出土的文物及其他考古发掘信息,在文化思考层面分析原始艺术的精神内涵与意识特征。吴为山等人编著的《中国美术研究(第5辑)》的“艺术书评”选取了一中一西??于希宁、柯律格两位教授的新书书评,分别带我们领略画梅大家和艺术理论家的各自学术观点与艺术成就。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