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模式下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行为范式变迁与创新路径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4.7
6.2折
¥
8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赵利梅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0447691
出版时间2020-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197605
上书时间2024-12-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赵利梅,女,1980年,中共党员。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一直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同时也在《农村经济》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省部级课题数十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科学数据研究现状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有效资料整理
二、文献研究
三、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与目标读者
一、研究创新点
二、目标读者
第二章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科学数据的概念及性质
一、相关术语概念
二、科学数据的性质
三、未来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理论基础
一、科学数据共享的一般经济学基础
二、科学数据共享的信息经济学基础
三、科学数据共享的资源经济学基础
四、科学数据共享的法理学基础
五、科学数据共享的管理学基础
六、科学数据共享的信息生态链理论
第三章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模式
第一节 科学数据私下共享模式
一、一对一数据共享的对话形式
二、一对一数据共享过程模式
三、一对一数据共享的知识流向
第二节 科学数据团队共享模式
一、团队科学数据共享的模式
二、团队科学数据共享的知识流向
第三节 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模式
一、数据库共享模式
二、云平台数据共享模式
第四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系统要素
一、三种数据共享模式的特征比较
二、三个层次数据共享的特征比较
第五节 科学数据共享主要模式情景分析
一、数据池模式
二、数据出版模式
三、数据交易模式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的正式实施
第二节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一、个人因素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科学数据类型及管理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三节 科学数据共享的相关性分析
一、年龄和共享角色、共享时间、共享范围的相关性分析
二、职称和共享角色、共享时间、共享范围的相关性分析
三、性别和共享角色、共享时间、共享范围的相关性分析
四、学历和共享角色、共享时间、共享范围的相关性分析
五、工作年限和共享角色、共享时间、共享范围的相关性分析
六、主持过的最高级别课题和共享角色、共享时间、共享范围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需求行为研究
第一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需求的内涵
一、科学数据共享需求的内涵
二、分析方法:5W1H分析法
三、执行研究:扎根理论
第二节 科研生命周期各阶段数据需求分析
一、研究构想数据需求
二、研究规划数据需求
三、研究项目实施时数据需求
四、研究成果的发布与传播需求
五、研究评价需求
第三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教育需求分析
一、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现状
二、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教育需求情况
第四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科研投入
二、数据利用能力
三、数据渠道壁垒
第六章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行为、意愿研究
第一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经历分析
一、科学数据概念及数据共享政策了解程度
二、产生、获取科学数据的类型与方式
三、国内外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使用与了解
四、科学数据是否曾经共享
五、曾经共享数据的原因
六、科学数据范围
七、科学数据共享阶段
八、科学数据共享形式
九、共享的科学数据特征
第二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意愿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科学数据共享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四、人口特征对不同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五、其他因素对各变量的方差分析
第三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能力分析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三、科学数据共享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四、人口特征对不同研究变量的方差分析
第七章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影响因素的扎根研究
第一节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二节 科学数据共享的驱动因素分析
一、科学数据共享的驱动因素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二、科学数据共享的驱动因素的主轴编码分析
三、科学数据共享的驱动因素的选择性编码分析
第三节 科学数据共享的阻碍因素分析
一、科学数据共享的阻碍因素的开放式编码分析
二、科学数据共享的阻碍因素的主轴编码分析
三、科学数据共享的阻碍因素的矩阵分析
第八章 数据密集型科研环境下的科研人员数据素养培养
第一节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特征
一、全面加强科学数据素养基本能力
二、突出数据管理与共享能力、数据交流能力、数据安全能力
三、重视个体在团队研究中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
四、关注数据生态对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的影响
第二节 双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数据素养培养
一、基于双生命周期理论的科研人员数据素养培养框架
二、基于双生命周期理论的科研人员数据素养培养途径
第三节 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科学数据素养培养
一、职前培训阶段
二、职内培训阶段
三、需求反馈与补充提升阶段
四、深度重塑科研人员批判性素养理念,提高科研人员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
第九章 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科学数据共享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科学数据共享动力的内生性
二、注重科学数据共享机制的多样性
三、注重科学数据共享推进的有序性
第二节 科学数据共享中政府角色科学定位的路径选择
一、政府介入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边界
二、政府在科学数据共享中的角色定位的路径选择
三、促进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的对策
第三节 图书馆科学数据共享路径选择
一、图书馆参与科学数据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二、图书馆在科学数据共享中的作用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开放式访谈提纲
附录3:四川省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行为的理论模型构建及测度实证研究
后记
内容摘要
在大数据+共享经济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互联网驱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科研人员必须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证明其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而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即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据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下,科研人员为保障科研成果的质量,一切科研活动既要求科研成果的数据可回溯、可重复利用,又要求数据与分析过程可再现、可视化。因此,从微观层面讲,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共享能够促进科学体系自我纠错能力的提升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从宏观层面讲,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共享和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科学结论来源于科学数据并被科学数据所检验,科学数据是形成科学思想、理论假说和应用技术的根据,在科学研究中任何一个科研人员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只能通过有限的手段获取有限的时间、空间和专业范围内的科学数据。为了全面、客观地认识研究对象,科研人员需要其他科研人员、研究项目或课题的科学数据的支持。特别是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定量化和注重过程研究的发展趋势下,科研人员越来越依赖海量科学数据的支持。如何使海量的科学数据资源在全社会流动起来,规范数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数据资源的作用,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科研人员面临的新挑战①。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我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自2001年年底启动以来,历经近2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促进科研数据集中管理和广泛共享的规章制度。目前全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专门出台了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政策。然而单纯地依靠宏观的数据管理政策不能彻底解决现在科研人员“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的难题。从科研人员的角度探讨如何促进科学数据共享、推进科学数据的最大化使用,是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也对相关产业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研数据作为大数据共享经济中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科学贡献以及社会效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成为科研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随着共享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深人发展,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彼此之间信息或数据的交换、共享与整合,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与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来自科学数据,创新的前提是对现有科学数据的充分提炼与运用,特别是新思想的产生必然依托大量真实、可靠的科学数据才能进行真伪的鉴别与应用的拓展,而科学数据也在共享和应用的过程中得以补充与修正。当前,科学发展的趋势已经呈现出大科学、交叉研究、定量化以及注重研究过程的特点,其越来越依托于系统化、结构化的基础科学数据以及衍生出的其他数据产品,而科学数据共享正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提供平台①。因此,基于未来科学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创新的需要,科学数据共享研究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保障性的重要工作。
主编推荐
互联网驱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科研活动对数据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为保障学术质量,科学研究的重复实验既要求科研成果可回溯,又希望数据与分析过程可再现。开放科学数据能够促进科学体系自我纠错能力的提升,数据的广泛重用则能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本书着眼于科研人员的数据共享意愿和共享行为,遵循“确定选题一提出研究假设一确定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分析一验证研究假设一进行实证研究一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思路,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信息接收理论为先导理论,建立科学数据共享行为模型。对245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共享方式、共享原则、共享障碍、共享分享、共享范围等开展为期8个月的调研,试图了解其总体意愿水平,分析得出个人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资源因素5个维度影响科研人员数据共享的因素。最后根据对验证结果的具体分析,从数据素养发展路径、数据共享制度理性建构、数据共享组织氛围层次营造、数据共享伦理治理重构、数据共享平台转型升级五方面制定具针对性的数据共享机制,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数据共享积极性。
精彩内容
新型科研范式下,科研模式的变革对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管理的影响因素,可以为科研人员数据需求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提供参考。本书采用文献调研法、实地考察与访谈法、实证分析与典型案例法和专家研讨与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围绕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中的研究与实践进展、需求、政策、图书馆科学数据服务、数据管理与服务的绩效评估,以及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培养教育等方面,对科学数据的管理与共享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本书借鉴经典扎根理论中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对结果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科学数据共享面临的挑战,促使科研第四范式中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行为更加合理,为今后国内科学数据共享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媒体评论
互联网驱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现代科研活动对数据的依赖性与日俱增。为保障学术质量,科学研究的重复实验既要求科研成果可回溯,又希望数据与分析过程可再现。开放科学数据能够促进科学体系自我纠错能力的提升,数据的广泛重用则能带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本课题着眼于科研人员的数据共享意愿和共享行为,遵循“确定选题一提出研究假设一确定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分析一验证研究假设一进行实证研究一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思路,以计划行为理论和信息接收理论为先导理论,建立科学数据共享行为模型。对245名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共享方式、共享原则、共享障碍、共享分享、共享范围等开展为期8个月的调研,试图了解其总体意愿水平,分析得出个人因素、制度因素、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资源因素5个维度影响科研人员数据共享的因素。最后根据对验证结果的具体分析,从数据素养发展路径、数据共享制度理性建构、数据共享组织氛围层次营造、数据共享伦理治理重构、数据共享平台转型升级五方面制定具针对性的数据共享机制,从根本上调动科研人员数据共享积极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