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当今时代飞速变迁,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很多颠覆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成就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书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带领读者正确看待世间万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内心的平静、促进身心健康、发掘生命的美好,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
本书启迪读者思考生命永恒的困惑,从观念、心态的改变,达到生命品质的改变。揭示了修身、做人是提升生命品质的途径,也是建设理想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
作者简介
济群,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于闽南佛学院、戒幢佛学研究所等地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斯里兰卡佛教与巴利语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特约研究员及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并发表各类著作、论文三百余万字。 继承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帮助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让佛法走入生活。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将深奥佛理做出通俗易懂、与时俱进的阐释,以期通过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讨当代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帮助大众解除人生困惑,安顿身心,为净化社会人心服务。
目录
如何立心立命——与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对话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与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对话
当公共卫生遇到佛法——与中国疾控中心首席专家曾光教授对话
佛教与“一带一路”——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魏道儒教授对话
玄奘心路与中国人精神建设——2017年9月为戈友会开示
济群法师说“玄奘之路”
缅怀玄奘精神,荷担如来家业
觉醒的艺术——2017年暮春讲于上海“厢”
生命的美容——2008年冬为厦门东方美会员所讲
内容摘要
当今时代飞速变迁,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很多颠覆性的改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成就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品质,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书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当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带领读者正确看待世间万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回内心的平静、促进身心健康、发掘生命的美好,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
本书启迪读者思考生命永恒的困惑,从观念、心态的改变,达到生命品质的改变。揭示了修身、做人是提升生命品质的途径,也是建设理想社会不可缺少的基础。
主编推荐
生命是需要精心打造的艺术品。在当今飞速变迁的时代,如果不重立心,找不到立命之本,我们将何以自处?以觉醒为目标,把生命作为创作的载体,通过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让生命更美好! 品读本书,如抽丝剥茧、索隐探幽。以生命呼唤生命,以生命唤醒生命,字里行间有无尽慈悲。读罢你自会明了:修心不只是在丛林、道场,也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更是在自己起心动念间,人生无处不道场。
精彩内容
2018 年夏,济群法师应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的邀请,在长沙国学公益大讲堂举办讲座。长沙是儒家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的所在地,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所谓“唯楚有才,于斯为盛”。活动期间,主办方儒家的重要命题,安排了“如何立心立命”的对话,由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与济流,颜爱民持。 立心立命的内涵 颜爱民教授:今天儒对话的主题是“如何立心立命”,内容来自“横渠四句”,即张载 (世称横渠先生) 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也是我们国学基金会的宗旨。那么它到底表达什么?我们先从儒开始,请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儒联副理事长、儒学大家朱汉民院长谈一谈。 朱汉民院长:这场聚会的缘起,是济群法师来到长沙,很多朋友希望听他的讲学,以解除自己的迷惑括立心立命这样的重要问题。我虽然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但主要研究方向是儒学,对学涉猎较少。所以也和大家一样,想借此机会向法师学习。 立心和立命,出自南宋大儒张横渠的“四句教”。从政界、学界、商界到界的很多人,都以此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立言的宗旨,这也是我们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的宗旨。那么,立心 和立命是什么意思? 所谓立心,其实是“为天地立心”。但是,天地之心究竟是“有心”,还是“无心”?早在《周易》的复卦中,有“见天地之心”,认为宇宙天地间有个心,“天地之心”是决定天地世界的主宰力量,所以《周易》又提出“天地之大德曰生”。到了宋儒朱熹这里,他一方面认为“天地本无心”,一方面又肯定“天地以生物为心”。所以,尽管儒体上是无神论,不认为天地中有一个人格神,这点和学接近,但是儒家还强调人在天地之间的位置,即所谓“人者,天地之心”。按照宋儒的看法,“心者,人之神明”, 故而人可以“为天地立心”。人心通过体认天理、根据天理做事,实现了天地之心。可见,人不是被动的,人在宇宙中发挥仁者之心的能动作用,是“为天地立心”。 立心和立命相通,对应于天道、天理。以天道、天理的主宰或目的而言,可以称之为“天地之心”;以天道、天理的必然而言,又可以称之为“天命”。人之心通过体认天地之理,按天地之理去做事,这既是为天地立心,又是为生民立命。儒家相信人的主观能动可以立心和立命,即达到儒家所说的高精神境界——之,立心和立命表达了儒家关于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思想信仰。 颜爱民教授:站在方外看滚滚红尘中的立心立命,是什么感觉?有请济群法师为我们开示。法师是谦和的大德,童真入道,在深入经藏和修证方面的造诣都很深。 济群法师:我也很期待今天的交流,和朱院长、颜教授一起讨论立心立命的话题,可以让我对儒学有更多了解。说到张载的四句话,不知大家是什么感觉,反正我在念的时候充满力量,像学人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道无上誓愿成。”发起这样的宏愿,会让生命得以提升。 立心和立命的内涵,朱院长做了解释。我觉得在探讨这个话题时,要立足于儒家的使命感和价值观来思考。儒家有“三不朽”的人生,为立德、、立言。其含两个面向,立德是从个人修养而言,要成为有德君子,终成圣成贤;和立言是从社会责任来说,能造福社会,利益大众。这和教的自利利他有 相通之处。 学的高目标是成菩萨品质,也有两个面向:一是于自身圆满悲智二德,为自利;一是以悲心广泛利益众生,为利他。可见,儒家和教都倡导从自利到利他,由成高尚人格来建设理想社会,立足点是由内而外,不同于西方文化是通过改造外在世界来追求幸福。这也是儒释道能相互融汇的思想基础。 当然,二者对人格和社会的具体定义会有差异。儒家的高尚人格是君子、圣贤,理想社会是大同世界,人人都能老有所安;教的高尚人格是菩萨品质,理想社会是净土括西方净土、十方净土,乃人间净土。如何成这样的理想?《大学》说:“以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仅是完善自身的需要,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修身的前提,是正心、诚意。可见,心才是关键所在。 我们探讨立心和立命,也是从心入手,由修身养而能安身立命。这必须了解,我们要立的是什么心,断除的是什么心?正如朱院长所说,并非所有的心都是天地之心,此外还有种种不良心行。相关内容,儒家有很多论述。而法自古被称为心之学,所有教义和实践都是围绕心展开,由认识心、行,终明心见,证悟心的本质。这些思想在今天格外重要。因为时代飞速变迁,尤其是人工智能出现后,带来很多颠覆的改变,人作为万物之灵的感正受到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不重视立心,找不到立命之本,我们将何以自处?
媒体评论
★本书是济群法师的随笔、演讲合集,收录了济群关于为人处事及修身养性的开示; ★多个角度向读者阐释了世界和生命的本质,引领读者向内自观,把握当下,正确看待自己的欲望; ★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角度,融合佛家的理念,讲解如何成就更加美好的自己,让生命更美好。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