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9.29 6.7折 59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硕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48314

出版时间2018-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9132403

上书时间2024-12-0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古代的战争究竟怎么打?史书记载得往往不是那么详细,《南北战争三百年》试图弥补正史、古籍中的这些缺陷,意图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再度诠释魏晋南北朝战争历程。
晋灭吴,隋灭陈,桓温、刘裕北伐……数场重大战役详细分析,还原冷兵器战争原貌。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李硕著的《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全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作者简介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古军事史、历史地理、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铁马楼船北府兵》《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南新疆探索图文志》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序言(张国刚) 前言 *编 骑射、冲击与军阵:步、骑兵战术的演变 *章 早期骑兵战术特征:骑射与游击   *节 匈奴骑兵战术与其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的关系   节 《六韬》中的战国骑兵战术原则   第三节 秦汉之际的骑兵战例 章 汉匈战争与骑兵冲击战术的肇端   *节 汉军与匈奴的战术区别及社会背景   节 文帝到武帝:探索中原骑兵进攻战略   第三节 卫青、霍去病的骑兵战术革新:从骑射到冲击   第四节 再论李广与李陵 第三章 骑兵冲击战术的发展期(东汉到西晋)   *节 刘秀时代的“突骑”作战   节 汉末三国骑兵冲击战术的强化   第三节 汉末三国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节 西晋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第四章 骑兵的马镫战术与北方民族政权转型   *节 关于马镫研究的学术史和考古证据   节 骑兵冲击战术的成熟:马镫与马槊   第三节 冲击骑兵的战术运用特征   第四节 游牧族对骑兵冲击战术的适应 第五章 4—6 世纪南北政权的骑兵建设与运用   *节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骑兵建设   节 北方骑兵对南作战的特征   第三节 南方政权的骑兵建设   第四节 南方骑兵作战特征 第六章 古代步兵军阵的战术特征与发展历程   *节 古代步兵军阵的队列特征   节 军阵的“非理异动”   第三节 先秦隋代的步兵军阵变化趋势   第四节 南方步兵的特殊战术形式   附录 戚继光对军阵战术的探讨和对世俗观念的纠正 … 编 南征与北伐:经典战例 第七章 东吴的江防作战与晋灭吴之战   *节 汉末三国时期的隔江对峙与攻防战   节 伐吴的前期部署及司马炎对将帅的戒备   第三节 灭吴之役的部署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第八章 陈朝的江防作战与隋灭陈之战   *节 立国之初:与北齐的战事   节 560 年代陈内战与北周、北齐的渡江作战   第三节 隋军灭陈之战的部署   第四节 灭陈战事实际进程 第九章 桓温对前燕的北伐   *节 南方对北作战的地理因素   节 晋军北伐中的黄—淮航道   第三节 桓温伐前燕 第十章 刘裕对南燕和后秦的北伐   *节 刘裕伐南燕   节 刘裕北伐后秦 结语 地理环境并非战争的决定因素 第三编 转型与积重难返:南北朝的战争与政权 第十一章 北魏开国初期的战争模式  论 拓跋北魏战争模式的三次转型   *节 拓跋珪伐燕之战的战争形态   节 北魏前期的复合战备形式(5 世纪前期)   第三节 420 年代拓跋嗣的对宋战争 第十二章 北魏政权中期的战争模式   *节 拓跋焘时期魏军的战争模式   节 北魏进占淮北青齐与作战模式转型   第三节 北魏中期的步兵来源 第十三章 北魏政权后期的战争模式   *节 孝文帝时期的魏齐战争形态   节 魏宣武帝初年的对南扩张   第三节 505—506 年萧宏北伐与魏梁战事 第十四章 南朝的财政与战争   *节 刘宋时期的战争与财政   节 南齐的财政与战争   第三节 梁、陈的财政与战争  结 第十五章 南朝军人势力与皇权   *节 陈朝的“军人共同体”特征   节 宋、陈立皇帝的选择   第三节 皇权对军事将领的打击与控制   第四节 皇权、将领对士族文化的追求   余论 文武分途与“南朝化”命题 参考文献后记 

内容摘要
    第四节 伐吴之战过程

     根据各路军队的进展,晋伐吴之战可分为两个阶段。

     从咸宁五年(279 年)十一月至太康元年(280 年)二月十八日,为第一阶段,战事主要发生在长江北岸诸地区,以及自三峡至江陵的长江南北两岸;自太康元年(280 年)二月十八日至三月十五日,为战事第二阶段,王?舰队从江陵东下,配合江北各军攻克敌沿江诸城塞,顺流直下,于三月十五日登陆占领建邺,尽俘吴后主朝廷,战事宣告结束。

     在第一阶段的战事中,各路伐吴军队所遇到的抵抗很强烈,且都有较大战果,但各路统帅对于战事进度的意见并不一致,其中最关键的争执,是能否顺利渡江。在第二阶段,晋武帝已明确指示王?舰队攻占建邺,但未能及时厘清王?舰队与下游陆路诸军(主要是中线扬州都督王浑)的指挥关系,导致王?与王浑发生争执。下面将重点分析西晋高层对于伐吴进展的预判,以及在实战过程中的抵牾。

     第一阶段战事

     据《晋书?武帝纪》,晋武帝于咸宁五年(279 年)十一月诏命前线各军展开全面进攻。由于诸军进入临战需要一些时间,加之原边界距离吴军重要城垒尚有一定路程,所以到次年正月、二月才进入激战阶段。关于王?舰队启程的时间,《华阳国志》卷八载为咸宁五年(279 年)“冬,十有二月,?因自成都帅水陆军及梁州三水胡七万人伐吴”。《晋书?王?传》则载为“太康元年正月,?发自成都”。自建平郡(今巫山县)以下的三峡江段都由吴军控制,吴军预先在峡中“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而羊祜尚在世时已从吴军俘虏口中获悉这些布防地点,所以王?舰队已有针对性措施,顺利通过三峡江段。这表明在益州舰队的下江行动中,荆、益两州保持着密切的协作。

     按照晋武帝战前的诏书部署,王?舰队在驶出三峡,进入荆州江段后,便开始接受荆州都督杜预的指挥(节度)。二月三日(庚申), 王?舰队攻克江北重镇西陵,继续沿江而下,攻击两岸吴军。

     自襄阳南下的杜预所部,正月时已包围了吴江陵城,但一直未能攻克。杜预遂派一部兵力沿长江北岸向上游进军,以便接应王?舰队;同时又派少数兵力偷渡长江,“奇兵八百,泛舟夜渡”,埋伏于乐乡城外。乐乡是吴军在长江南岸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且是其长江舰队停泊基地。当上游吴军被王?舰队击败,逃入乐乡城内时,杜预所遣伏兵随之混入城内。王?舰队于八日(乙丑)抵达乐乡城外江面,与吴军舰队展开会战,将其尽数歼灭,吴荆州舰队统帅“水军督陆景”被俘。王?军与城内伏兵里应外合,于当日攻克乐乡。此战消灭了吴军长江上游的水上力量,使得江北吴军孤立无援,杜预军遂于十七日(甲戌)攻克江陵。 至此,吴军在长江上游的重要据点已全部被晋军攻占。

     同时,指向长江中游的荆州军(江北都督胡奋)、豫州军(刺史王戎)也逐渐进抵江边,围困夏口和武昌二城。下游的扬州都督王浑、徐州都督司马?所部,也基本肃清了江北吴军。战线基本推进到长江一线。

     但自全面进攻开始以来,贾充一派从未停止对伐吴前景的质疑:

     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

     张华本传未载此事具体时间,《资治通鉴》则将其放在平吴之后,属于倒叙,亦无法查证具体时间。本书认为,此事应发生在战事开始后至二月中旬之间。因为在王?军攻克乐乡之前,晋军的进展颇不乐观:杜预军攻江陵、胡奋军攻夏口、王戎军攻武昌,都难以破城;司马?、王浑两军虽扫荡江北,但临江而不敢渡,使战局有陷入拖延的趋势。张华、杜预、王?等力主伐吴者,显然承受着极大的压力。只有在王?舰队攻克乐乡后,才取得了在长江南岸的个重要据点,江北的江陵也在九天后攻克,战局才呈现出转机。

     在王?的益州舰队驶出三峡,即将与杜预的荆州陆军会师之际,指挥权问题也在凸显。开战之前,晋武帝已经做出部署:“诏书使?下建平,受杜预节度”。杜预到任荆州尚不到一年,而王?在益州经营已有八年之久,只因为杜预与皇室有亲,官品也高于王?,才有这种安排。

     如果杜预在王?舰队归入自己麾下之后率部登舰,直取建邺,必将建立灭吴首功。但杜预从大局出发,做出了不和王?争功的姿态。他判断:如果王?舰队能够从三峡攻克沿途要塞,开到江陵与自己会师,那么早已功勋卓著,自然不甘心受制于人;如果王?舰队无力攻克吴军诸要塞,也就无法赶到江陵一带与荆州军会师,更谈不上接受自己指挥的问题。早在获悉益州舰队攻克西陵时,杜预便写信给王?,鼓励他顺江直下,径取建邺,“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王?得此信后大悦:这解除了他被人抢功的顾虑,正可以放开手脚建功立业。为了向皇帝暗示这种心情,他还专门将杜预的信件转呈武帝,希望武帝能让自己放手一搏。

     江陵克定的第二天(十八日,乙亥),王?舰队开到江北,与杜预主力会师。同在这天,晋武帝发布诏书,将王?军号提升为平东将军,由“监”升格为“都督梁、益二州军事”。这是对他数日之前攻克乐乡的嘉奖。发这道诏书时,晋武帝还未必知道占领江陵的消息,但他在这天稍晚时获悉江陵已定,于是又发布一道诏书,部署继续进军的事项:

     (一)唐彬舰队划入王?指挥之下。 (二)杜预军队继续进占荆州的长江以南地区。

     (三)杜预军队中划拨一万人给王?、七千人给唐彬,编入长江舰队。

     (四)王?、唐彬舰队继续向下游进军,占领巴丘(今湖南岳阳市),并继续东下:王?舰队协助胡奋攻夏口,克城后胡奋军队划拨七千人给王?;唐彬舰队协助王戎攻武昌,之后王戎所部划拨六千人给唐彬。然后王、唐舰队顺流攻占建邺。

     (五)由于舰队东下,贾充的指挥中心也从襄阳东移到项城,以便协调长江下游战事,特别是司马?、王浑等军与王?舰队的协同问题。

     这道诏书表明荆州方面的胜利给了晋武帝信心,使他不顾贾充等人反对,执意将伐吴进行到底。另外,这也是他了解了杜预和王?关系之后的部署:杜预无意于争功,所以命其留在上游;下江直取建邺的任务则留给了王?。

     P214-218

主编推荐
   写兵种、战术之细节,补正史、古籍之缺失   中国古代的战争究竟怎么打?载得往往不是那么详细,《南北战争三》试图弥补正史、古籍中的这些缺陷,意图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再度诠释魏晋南北朝战争历程。   呈现魏晋南北朝战争原貌   晋灭吴,隋灭陈,桓温、刘裕北伐……数场重大战役详细分析,还原冷兵器战争原貌。 

精彩内容
   我们通常对古代战争的想象都源自演义、小说等文学作品,但这些作品中的战争场面都不过是小说家的幻想与虚构而已,并不是真实状况。《南北战争三》对各种史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从散落史书各处的战争叙述中寻找线索,借助的史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描绘出了魏晋南北朝各场重大战役细节,展现出丰富、生动的历史原貌。同时,本书对骑兵和步兵的作战模式和战术演变做了详细的论述,对战争中如地理、季节、财政等因素对战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具体的讨论。由此,本书也补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详述之处,通过一部军事史的写作,对魏晋南北朝历史进程做出了新的诠释。 

媒体评论

 

  中国历史古籍浩如烟海,军事与战争的著作也十分丰富,《新唐书·兵志》更开启了正史中记载军事制度的传统。但是,即使是对于战争记载关注的《资治通鉴》,对于古代战争中兵种的运用、战术性细节的展开,也往往语焉不详。李硕的这部书,试图弥补其缺失,功不可没。                                                      

  ——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近些年来出现的各种军事史著作中*有功力的一部。

  ——陈苏镇(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