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原武史(Hara Takeshi,1962-)
日本政治思想史学者,放送大学教授,明治学院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思想史、近现代天皇·神道·皇室史、空间政治学。著有《可视化帝国》《团地的政治空间学》《女帝的日本史》《昭和天皇》《大正天皇》《拢山自治组织I974》等。在大众媒体领域以知名铁道迷身份参演《情热大陆》(TBS)及《从铁路看日本》(NHK)等热门综艺。
王笑宇
博士毕业于筑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国际日本研究专业,现任教于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目录
序章昭和大礼的景观
第一章作为文化装置的私铁
1."帝国"和"王国"
2.由《细雪》说起
3.关东私铁和关西私铁
第二章"私铁王国"的黎明
1.第五届国内劝业博览会
2.法律漏洞
3.两种风土
第三章"阪急文化圈"的形成
1.俯瞰来往火车——小林一三
2.民众之都
3.沿线文化的确立
4.反官思想的成果——阪急百货商店
第四章昭和天皇的登场
1."大大阪"的诞生
……
第五章阪急十字路口问题
第六章作为"帝都"的大阪
结论纪元二六〇〇的景观
后记
学术文库本后记
著作译名表
文章译名表
主编推荐
司马辽太郎奖、每文化奖、讲谈社非虚构奖作者,三得利学艺奖名作 角度刁钻的日本近代史书写,沿着一座城市的铁路变迁,目睹帝国权力如何收缴民众生活 透过民都大阪与东京的紧张对峙,管窥二战前夕市民阶层的窒息与疯狂 宝冢剧团、甲子园大赛、大世界游乐场的诞生居然都因为铁道? 一起搭乘关西私铁,寻找日本近代城市娱乐文化的发端
精彩内容
序章 昭和大礼的景观(选摘) “御发辇”和“京都行幸日” 昭和香淳皇后,从东京前往京都的当天早晨,《东京朝日新闻》刊登了柳田国男题为“御发辇”的社评。“御发辇”是乘坐的火车从东京出发这一事件。1915年(大正四年),大正大礼之时,柳田作为长参加典礼,彻夜奉公。他曾执笔《大尝祭所感》,隐晦批判仪式不妥之处。但此次昭和大礼,他始终留在东京,没有前往京都参礼。 在社评里,柳田没有关注仪式的具体内容,而是着眼于大礼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次大典令人欣喜。,历次参加大礼的国民人数之中,此次多。”接下来他又写道,“每个人都迅速理解了即位礼、大尝祭的主旨。无人不知,此乃天朝国民须遵循的根本理法”,是“民心所向,前代未闻”。柳田指出,昭和大礼起到的“民心统一”之作用,远胜于同在京都举行的大正大礼。他特意强调这得益于“交通和教育之力”。 引文中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交通”的具体所指却不甚明了。不过,关于这点,社评的原稿有明确记载。实际上,这篇名为“御发辇”的社论,原稿名为“京都行幸日”。原文字数是现在的1.5倍以上,但编辑绪方竹虎(1888 — 1956)删减了。幸运的是,在《定本柳田国男集》别卷第2卷(筑摩书房,1964)中,可以看到原文。原文中有如下表述 : 这次行幸,侍奉往来于两京之间,是御代个盛大仪式,更是没有先例的雄图壮举。沿途男女老少,向神圣的御羽车行礼。这种行为带来的间接效应,可谓一次颇具意义的改革。 古老的国家仪式,次出现在公民之现实生活中。对于国民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体验。 此处需要加以说明。“两京”指东京和京都,“沿途”指铁道沿线。“御羽车”是前文提到过的,设有贤所的火车,此处指的是御召列车中载有贤所的车厢(也是“贤所乘御车”)。而“御发辇”是柳田国男特意使用的有关“交通”的词语,可以简单理解为铁道。 大礼没在东京举行,而是在典范发源地京都盛大召开。其中的“间接效 应”, 引起了柳田国男的关注。何谓“间接效应”侍奉,乘坐御召列车,从东京到京都,从山田到亩傍。这一路,本来沿线“男女老少”断无可能目行程,但正是由乘坐火车长距离移动,才使得他们有机会“向神圣的御羽车行礼”。 也是说,柳田不光看到了大礼的“直接效应”,也是民“因怀有对千年古都的爱意,将其视为理所应当的旧礼”。他还觉察到,由于大礼在京都举行,御召列车需要在东海道本线等主要干线运行。因此,人们才得以在火车沿线聚集围观,向着载与的火车依次敬礼。柳田认为这种在京都举行的“国家仪式”,并没有此结束。它作为“公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柳田国男的铁道论 这次昭和大礼,使得平时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无论年龄、别、职业,都拥有了一次共同体验。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臣民。国民产生共同体验的同时,铁道通过各种各样的“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在明治时代已经乘坐火车行幸了。不过,对于昭和大礼,铁道省从一开始悉心准备,动员括铁道部门职工和警察在内的大量人力物力,可谓。 从权力中心东京出发,火车像精密仪器般,以秒为单位行进。沿途人计百万以上,他们的行动、动作都被严格规定。人们在规定的时间,面朝火车一齐敬礼。如此盛况,非铁道难以实现。柳田的铁道论,地揭示了铁道的这一特征。 铁道在“京都行幸日”,作为一种上演国民共时体验的装置而存在。这种观点,在柳田国男于1930年(昭和五年)开始动笔的《明治大正史》世相篇的第六章“新交通和文化输送者”中被继承了下来。此处,他并没有直接谈及御召列车。柳田并非以“专家”的目光审视贯通日本全国的“铁道的历史”,而意在“从外部考虑其影响”。他认为重要的是,日本列岛虽有南北自然差异,但多亏铁道,整个列岛被真正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识——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是一个整体。 1928 年(昭和三年),与昭和大礼同年,《雪国之春》出版。柳田国男日本列岛南北差异,这样写道 :“坦白讲,我出生在温暖如春的中部沿海(引者注 :兵库县神崎郡福崎町西田原辻川),这里虽然比较闭塞,但能让人安心生活。只要去阅读,人们能慢慢获得一种作为国民的体验。”柳田国男住不惯日本东北地区,那里的冬天令人举步维艰。因此,他比一般人对日本的南北差异更加敏感。有关这一点,他在“新交通和文化输送者”一章中也再三强调,“我们有关下雪地区人们生活状况的研究还很不够”。 据柳田国男所说,先打破“雪中生活”这一限制的,是明治时期确立的“全国统一之教育制度”。但即便如此,“实际上还是无法突破地理条件的限制。夏天,日本全国大同小异。可一入冬,却成了另一番天地,仿穿越到了身处都市时难以想象的古代”。终打破“地理条件限制”的,正是铁道。“虽然火车也会受雪灾影响,算给这里送入了一丝新鲜气息。”“从近的选举也可以看出,日本变成了即使在冬天,也依然是一个共同国家的地方。其中也有电信、电话劳,但臣非火车莫属。” 这篇文章和《京都行幸日》也有不同之处。“新交通和文化输送者”中,作者假想的铁道,与其说是东海道本线那样贯穿东西日本的铁道,不如说是延伸东北日本的铁道。柳田国男所谓日本“即使在冬天,也依然是一个共同国家的地方”的原因,不仅在于教育,铁道也发挥着作用。这也是《京都行幸日》被改写成《御发辇》的原因之一。这也让人想起,他曾把“交通和教育”并举,认为二者皆为“统一民心”之“力”。 作为装置的铁道 从《京都行幸日》到“新交通和文化输送者”,从 1928 年到1930年,柳田国男铁道论中值得注意的点是 :之前铁道是日本经济史和日本经营史的研究对象,但以昭和大礼为契机,铁道作为现代国家统治国民(臣民)的装置被重新考察。明治时代起源于“”东京的铁道,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光在经济层面,而且在思想层面,也和国家意识的形成紧密结合了起来。 铁道发挥作用的重要形式,不仅在、皇后,以及皇太后、皇太子的出行,还在于昭代理人、一岁之差的弟弟秩父宫雍仁(1902 — 1953)等也乘坐御召列车出行。更加不可忽视的是,从明治后期到昭和初期,御召列车不仅多次频繁出现在从北海道到九州的全国各地,还延伸到了当时的殖民地,甚括伪满洲国。这些沿线出现了何种“支配”秩序,笔者将在其他拙作中另行叙述。诚如柳田国男所说,1928 年 11 月的昭和大礼,盛况。 本书开头首先例举昭和大礼,也是为了让读者明白,它从侧面反映了铁道作为从东京到全国,以致延伸到殖民地的媒介,把之前支离分散的意识、感觉,甚身体都统一了起来。 但是到此为止提到的铁道,还是以“”东京为主的国铁。铁道作为媒介促成的“国民化”(臣民化)景观,说来,确实因国铁的发达而产生。 但是,近代日本的铁道并非只有国铁。 随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铁道国有法》的制定,铁道国有化被大力推广。即便如此,都市里仍普遍存在着作为私铁被保留下来的铁道。其中,以大阪的关西私铁为发达。在关西地区,关西私铁在昭和大礼举行之时,已经拥有多于国铁的铁道网。同时,为了和国铁抗衡,它还在沿线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如果说国铁是统治国民的装置,当时的关西私铁,则是从“官”独立出来,创造出地方人民生活方式的文化装置。本书将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本书将聚焦被柳田国男忽略的,另一种近代日本的铁道,也是明治后期到昭和初期的关西过关西私铁,我们可以看到和“”东京不同的,“民都”大阪的城市状况。本书所用“民都”一词,出自小林一三(1873 — 1957)之口。他认为大阪是和“政治中心”东京相对的“民众的大都会”。 此时的东京,皇宫东面修起了东京站,西面建造了明治神宫、神宫外苑、多摩陵。而在大阪,则出现了私铁公司相互竞争的局面。各家私铁公司在铁道沿线兴建住宅地、游乐场、歌剧院、棒球场、百货商店等,形成了自主的生活文化圈。进入昭和时代,一直以来对大阪颇感兴趣的一即位了,使得大阪也逐渐笼罩在“”的阴影之下。为了纪而竖立的纪念碑、昭和大礼的景观,这些也都可以在大阪内部被看到了。随着某些象征“民都”没落的决定事件发生,已经被忘却的难波津(大阪旧名)的记忆逐渐复苏。 在本书中,我将尽力按照史实详细描述这一过程。我认为,通过这一论述,此前并没有把“日本”当作一个单一实体来看待的近代日本思想的面相,将浮现出来。基于这一考虑,本书将以大阪为舞台,以关西私铁为媒介,探含近代“”在内的整个日本思想史。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