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40.04
6.2折
¥
65
全新
仅1件
作者周嘉昕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98624
出版时间2019-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65元
货号9710991
上书时间2024-12-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生产方式构成了马克思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性存在,透视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秘密的理论入口。
本书问题意识明确、理论视野开阔、文献基础扎实,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制定过程及其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提供了具有一定新意的阐释。
作者简介
周嘉昕: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荷兰国际社会史研究所访问学者(2015—2016)。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目录
作者的话
绪论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
一、“三大论域”: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思想史演变
二、“五种模式”: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所遭受的误解与挑战
三、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唯物主义
四、马克思文本和逻辑中的生产方式概念
第一章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现代世界兴起的理论再现
第一节 “私有财产”与现代“市民社会”
一、从“自然法”到“市民社会”
二、“财产即理知的占有”
三、“一切财产都以相互承认为根据”
四、“财产是自由最初的定在”
第二节 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是上帝售予人类财富的代价”
二、“劳动就给予财产权”
三、“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四、“向科学大喝一声:站住!”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现代世界的哲学想象
一、自我意识的确立:德国古典哲学对“市民社会”的回应
二、自我意识:从相互承认到绝对精神
三、劳动价值论与自我意识的辩证法
第四节 生产方式概念觅踪
一、“形式”概念:一个专题式的哲学史探讨
二、生产方式概念在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浮现
三、“实践”和“生产”:一个“预先说出的结论”
第二章 生产方式概念的形成
第一节 从私有财产批判到市民社会解剖
一、物质利益难题的背后的社会关系
二、私有财产:伦理国家的秘密
三、市民社会解剖:走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直接缘起
第二节 新视域的开启:异化劳动理论的建构与解构
一、主谓颠倒的完成:异化劳动理论
二、“异化规定之内的黑格尔辩证法积极环节”
三、异化和对象化:一种新的可能性阐释
第三节 呼之欲出的生产方式概念
一、“需要”:“生产方式”范畴的第一次出现
二、“生产力”:生产方式概念的轮廓显现
三、“实践”:“生产方式”分析的逻辑起点
第四节 生产方式概念的确立
一、“旧瓶装新酒”:新理论范式在旧话语体系中的呈现
二、生产方式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三、“生产关系”与“阶级对抗”:新问题的凸显
第三章 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第一节 “反思”
一、“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一个过渡性的理论范畴
二、危机的缓解与革命的退潮
三、在“货币”中发现“资本”
四、“价值”与“工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直接理论准备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确立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方法论说明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三、“劳动或生产一般”的“消失”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解的推进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完成
一、“本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完成Ⅰ:再生产理论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的完成Ⅱ:广义剩余价值理论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逻辑“再现”
一、起点:“商品”中的“价值形式”
二、资本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社会总过程的统一
三、《资本论》与唯物史观:基本问题的反思
第四章 生产方式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
第一节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核心概念的生产方式
一、生产方式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诸范畴的接合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生产方式概念是一种“开放性的批判方法”
第二节 何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
一、“生产方式”与“历史”的呈现
二、“生产方式”的自反性存在:阶级对抗和剩余价值
三、面向真正未来的“生产方式”概念
第三节 “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
一、争论回顾
二、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多重含义
三、“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方式”
第四节 “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
一、基础和上层建筑
二、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三、“精神生产”视域中的“意识形态”:以“私有财产”为例
第五章 生产方式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新释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与“物化”批判
一、问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著作中的“物”
三、幽灵般的“对象化”
四、“生产方式”与“物化”:简短的结论
第二节 马克思著作中的“人”:从生产方式出发的概念辨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感性的“人类”
三、现实的“个人”
四、颠倒的“人格”
第三节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分析与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一、“主谓颠倒”还是“头足倒置”:问题的提出
二、“费尔巴哈是惟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
三、“有一个德国人就把帽子变成了观念”
四、“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第四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五大社会形态”还是“三大社会形态”?
二、“本来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原始”积累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道路
第六章 当代视野中的生产方式概念:挑战与回应
第一节 后工业社会何以可能?——以贝尔为例
一、“后工业”概念的提出及其意识形态承诺
二、“后工业理论”的方法论本质
三、“后工业社会”理论能超越“生产方式”分析吗?
第二节 鲍德里亚驳倒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了吗?
一、鲍德里亚反对马克思
二、生产为什么终结?
三、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生产方式”分析
第三节 “文化霸权”与“生产方式”——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一、何为后马克思主义?“文化霸权”还是霸权?
二、霸权接合:“彩虹派”政治策略的哲学构架
三、历史唯物主义需要“文化霸权”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
第四节 齐泽克能“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吗?——“从生产方式”的视角出发
一、拉康—黑格尔:“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前提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实体即主体”
三、齐泽克“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何以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本书围绕生产方式概念在现代思想史语境中的孕育、生产方式分析与唯物史观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制定,进行了历史的、文本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书聚焦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方法论变革,从经典问题新释、前沿理论探索、当代视野回应三个角度提供了独立的思考。期待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的读者能够对本书提出高贵的批评和建议。
主编推荐
生产方式构成了马克思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性存在,透视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秘密的理论入口。
本书问题意识明确、理论视野开阔、文献基础扎实,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制定过程及其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提供了具有一定新意的阐释。
精彩内容
生产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本书围绕生产方式概念在现代思想史语境中的孕育、生产方式分析与唯物史观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制定,进行了历史的、文本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本书聚焦历史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方法论变革,从经典问题新释、前沿理论探索、当代视野回应三个角度提供了独立的思考。期待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关系的读者能够对本书提出高贵的批评和建议。
媒体评论
生产方式构成了马克思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性存在,透视现代资本主义本质秘密的理论入口。
本书问题意识明确、理论视野开阔、文献基础扎实,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制定过程及其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提供了具有一定新意的阐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