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高等教育阶段跨境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23.41
6.2折
¥
38
全新
仅1件
作者陈霓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04123
出版时间2012-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8390001
上书时间2024-11-2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陈霓,管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副院长,在跨境教育、跨文化交流领域有深入研究。著有论文《中美学生高等教育跨境交流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费出国留学政策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结构和功能分析》等。2013年11月,博士论文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很好博士论文提名奖。
内容摘要
前言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学习者才能秉承未来。不善学习者往往发现自己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
——[美]埃里克·霍弗
学生跨境流动——全球化在教育领域
教育对于一国来说,既是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事业,也是一种对文化进行选择、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活动。随着当代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尤其是资本和人才的全球流动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下,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在这一特殊领域产生的影响有着多种表现形式。国际教育、跨国教育、比较教育、跨文化教育、教育国际化等新的教育概念纷纷出现,学生和教师的交流日益频繁与密切,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交融和借鉴日趋深入。
位于科学研究和知识生产前沿的高等教育更是集中体现了教育领域的全球化影响,全球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跨境流动日益频繁和蓬勃发展也是其表现形式之一。随着资本、商品和服务的全球自由流动,以及劳动力全球市场的逐步开放,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化需求日益增加。如今,世界各大经济体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具有国际性特征和拥有在全球化平台上工作的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青睐。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人们追求满足自身需求的教育服务创造了经济条件。而科技的发展也为人们跨越空间的距离到异国他乡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现实可能。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风华正茂、青春勃发,更有勇气和激情选择在异国他乡接受与完成部分教育,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也具有较为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在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化这种教育的精髓。中国近现代史上就有无数的例证,如詹天佑、钱三强等。这些接受过异国高等教育的学生,往往拥有更为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们中的很多人名垂青史。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笔者将本书研究范围确定为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跨境流动。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的统计数据,2010年有超过410万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其祖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注册就读。2000—2012年,全球高等教育阶段的外国留学生总数增长了99%,年均增长率为71%。EducationataGlance2012:OECD,Indicators,2012,360361.
从《教育概览2012:OECD指标》
经合组织自1991年起推出的教育类核心出版物,最初每两年出版一次,从1995年起每年出版一次。本书采用了该出版物1998年至2012年的数据用于研究和分析。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将某一年份的该出版物简称为《教育概览+年份》,例如《教育概览2012:OECD指标》简称为《教育概览2012》。
公布的2010年的数据看,全球约83%的外国留学生在20国集团成员国学习,77%的外国留学生在经合组织成员国学习。EducationataGlance2012:OECDIndicators,2012,363.虽然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是经合组织成员国中输出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几个国家,但是从绝对数字来看,来自亚洲的中国、印度和韩国的留学生是全球留学生中数量最多的。在澳大利亚、奥地利、新西兰、瑞士和英国这些发达国家,国际学生或者留学生的数量占到本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数量的10%,特别是在研究生课程中甚至占到20%以上。EducationataGlance2012:OECDIndicators,2012,368.从这些数据来看,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跨境流动程度往往较高,不仅外国留学生青睐这些国家的大学课程特别是研究生课程,本国学生也更愿意选择出国留学。
十余年来,中国学生跨境流动日益显著。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使得接受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和在跨国公司工作成为众多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家长的期盼,同时众多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境外教育机构也看好需求巨大的中国生源市场,这两股越来越强劲的力量,推动着中国学生的跨境流动,也推动了中国对外教育政策的调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认同教育服务贸易理念,并作出有条件的部分承诺,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到2009年为止,中国已与世界上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3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协议,并与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保持联系并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已与34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见http://www.chinanews.com/edu/hzjl/news/2009/0325/1617548.shtml,20090325。。截至2013年2月,教育部通过其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和中国留学网公布了43个我国公民主要留学国家1万多所学校名单。参见《为帮助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正确选择国外学校教育部公布43个国家学校名单》,见http://wwwjsjeducn/indexphp/default/news/index/319,20130304。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在20余年内增幅显著(见图1)。
图11990—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的显著增长集中体现在中国留学生比较聚集的留学目的国家。中国留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但仍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法国和韩国。根据经合组织《教育概览2004》和《教育概览2012》的数据,2002—2010年短短8年间,中国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数量的比例迅速提高。从各国来看,以2010年为例,中国留学生占美国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学生的185%,占英国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学生的14%,占澳大利亚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学生的323%,占韩国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学生的773%,占日本高等教育阶段国际学生的611%。EducationataGlance2012:OECDIndicators,2012,376377.在许多国家,2002—2010年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留学生占其国际学生的比例均有大幅增长,具体如图2所示。
图2各国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留学生占其国际
学生的比重变化(2002年与2010年)
学生跨境流动固然能够满足输出国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暂时缓解学生输出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瓶颈,但对于学生输出国的政府和大学来说,也意味着失去学费收入和人才资源。面对这样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学生跨境流动现象,发现影响学生跨境流动的因素以掌握学生跨境流动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自身政策并利用学生的跨境流动活动来提升本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吸引本国和外国人才来促进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几组概念辨析
在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跨境流动进行因素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跨境流动这一概念并在与其类似的、相关的、相异的概念群中进行辨析。
1.学生流动、学生跨境流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跨境流动
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指人从一个空间位置向另一个空间位置的移动。根据此定义,学生流动(studentmobility)可以理解为学生离开原来的学校,到另一所学校从事学习、参观、访问或研究等活动。学生流动可以依据其性质、范围、主体和方向来分类。
根据学生跨境流动的性质可以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社会学中的垂直流动是指人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中的流动,而水平流动是指人在同一社会阶层中的流动。德国学者乌尔里克·泰希勒认为,“学生的垂直流动是从穷国来的学生到富国的大学学习的流动。垂直流动是全球范围内人才流动的特定趋势,即从东部向西部流动,从南部向北部流动。故而人才流失往往与垂直流动相关”Teichler,Ulrich,WhyMobility?WhatWeKnowandWhatWeDoNotKnow?,InternationalProgrammeOfficeforEducationandTraining(ed.),FromIndividualDevelopmenttoEmployability,Stockholm:InternationalProgrammeOfficeforEducationandTraining,2001,620.。由于垂直流动的目的性,垂直流动的学生往往需要在外国的另一所学校完成整个学位课程的学习。DefinitionofStudentMobility,http://wiki.answers.com/Q/Definition_of_student_mobility,2010.相对于垂直流动,学生的水平流动是指学生在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间的流动。水平流动的学生往往在外国的另一所学校完成部分学位课程的学习,如亚太地区大学生流动计划(UMAP)所资助的学生流动。水平流动往往受到一些政府或者组织的资助,没有直接的经济目的和政治方面的障碍。
根据学生跨境流动的范围可以分为区域流动和全球流动。1987年欧盟开始在各国高等院校之间开展的伊拉斯莫斯计划(ERASMUS)和1991年成立的亚太地区大学生流动计划就是比较典型的帮助学生实现区域流动的方式。区域流动往往与水平流动相关,而全球流动往往与垂直流动相关。区域流动和全球流动之间有转化的可能。伊拉斯莫斯计划就是由最初仅在欧洲高校间的流动发展到目前覆盖全球范围的学生跨境流动支持计划。
根据学生流动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体流动和群体流动。个体流动是指学生个体的流动行为,学生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跨境流动应视为个体流动。群体流动是指由政府机构或高等院校组织的学生群体的流动,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的流动,以及以游学为目的的冬令营或夏令营。
学生流动的方向往往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例如,中国输出的留学生大于其接收的留学生,体现为输出型学生流动。而美国接收的留学生大于其输出的留学生,体现为输入型学生流动。
学生流动会给学生教育带来影响。学生流动的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大类。布尔克的博士论文以马萨诸塞州的中学为研究对象,经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流动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偏低,更容易辍学或考试不及格。Bourque,MaryMargret,TheImpactofStudentMobilityonUrbanSchoolDistricts,BostonUniversity,2008.学生流动在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需要控制、解除、克服和消除的。当时的学生流动的具体情况、原因和后果不同于现在的学生流动。在那个时代,学生流动是指学生辍学务工。而当下日益蓬勃的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跨境流动则帮助学生获得了在异国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了学生在不同文化平台上自由驰骋的能力,使完成学业的学生更适合跨国公司对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需求。
学生跨境流动(crossborderstudentmobility)是指学生的流动跨越国境,即学生离开原来的学校,到境外的另一所学校从事学习、参观、访问或研究等活动。学生所离开的国家称为输出国、流出国或生源国,学生前往的国家称为输入国、流入国、接收国、目的国或东道国。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动指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离开原属学校,到本国或外国的另一所学校从事学习、参观、访问或研究等活动。从数量上看,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流动构成学生流动的主体
精彩内容
本书构建了影响中国学生高等教育阶段跨境流动的因素的模型,并对影响中国学生高等教育阶段跨境流动选择目的国的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旨在为政府和高等教育机构就如何在优选化下作出积极的回应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也期望对当前留学大潮中的学生和家长有所启迪。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