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37.75 4.8折 ¥ 78 全新
库存196件
作者费江波著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29851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17447703
上书时间2024-11-28
费江波,女,1980年生,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市厅级以上课题。
第一章 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的基础理论 001
第一节 个体层面的理论基础 002
第二节 群体层面的理论基础 015
第三节 组织层面的理论基础 025
第二章 学生社团参与教育教学的历史渊源 037
第一节 国内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历史演进 037
第二节 国外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的历史演进 048
第三节 学生社团教育功能实现的历史演进 052
第三章 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提出与设计 057
第一节 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提出 057
第二节 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目标理念体系 061
第三节 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实施主体体系 065
第四节 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实现路径选择 067
第五节 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运行机制构建 074
第六节 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的框架模型设计 077
第四章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思想教育体系构建 083
第一节 参与思想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084
第二节 参与思想教育实践平台体系 089
第三节 参与思想教育平台运行模式 095
第四节 参与思想教育实践平台运行实证分析 108
第五章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专业教育体系构建 119
第一节 参与专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120
第二节 参与专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 131
第五节 参与专业教育平台运行模式 139
第六节 参与专业教育实践平台运行实证分析 146
第六章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组织服务体系构建 161
第一节 参与组织服务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162
第二节 参与组织服务实践平台体系 171
第三节 参与组织服务平台运行模式 180
第四节 参与组织服务实践平台运行实证分析 184
第七章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文化建设体系构建 191
第一节 参与文化建设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192
第二节 参与文化建设实践平台体系 199
第三节 参与文化建设平台运行模式 207
第四节 参与文化建设实践平台运行实证分析 225
第八章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实践历练体系构建 239
第一节 参与实践历练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239
第二节 参与实践历练实践平台体系 247
第三节 参与实践历练平台运行模式 258
第四节 参与实践历练实践平台运行实证分析 262
第九章 高校学生社团参与创新创业体系构建 267
第一节 参与创新创业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267
第二节 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体系 274
第三节 参与创新创业平台运行模式 285
第四节 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运行实证分析 288
第十章 提升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运行效率的对策分析 295
第一节 高校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运行现状及原因分析 296
第二节 提升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模式运行效率的路径 300
参考文献 309
后记 319
第一章 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的基础理论
研究高校学生社团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例如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平台。作为一种非正式学生组织,社团具备基本的组织特性。当前研究学生社团的重点在于关注成员个体、成员群体和领导管理等三个层次。相较而言,个人层面的学生发展理论更有助于以社团成员为对象的研究,组织层面的理论更适用于学生社团的结构和组织特征的研究。
本章将依据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分类,分别从个体、群体和组织这三个层面出发,阐述高校学生社团研究的理论基础。此外,为了实现更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各层面将分别聚焦一个具体理论探讨理论预设,旨在为高校学生社团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视角,为学生社团参与高校育人的实证研究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支持,从而丰富和发展学生社团育人价值实现理论,为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由于篇幅有限,此处仅能提炼部分理论进行探讨。著者期待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关注学生社团的研究,促进其可持续快速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第一节 个体层面的理论基础
社团在个体层面的理论基础主要关注社团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个体的心理机制,这包括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干部培养和成员全面发展等方面。与此同时,研究也聚焦于成员的态度和满意度,以及成员的需求与动机,以提升他们加入社团的动机,并丰富激励机制。现有的理论要集中在教育功能、社会化功能和成员需求方面。
一、教育功能方面的理论
在个体层面,理论探讨侧重于社团的教育作用,尤其是隐性教育功能。这一功能引起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包括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以及道德体验理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源于隐性课程概念,该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克逊(P.W.Jackson)于 1968 年提出,随后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这一理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认同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进而形成符合政府需求的政治思想。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关注并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学生社团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凭借其宽松自由的环境和自发自治特性,以间接性、渗透式的方式灌输某种思想,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方式容易引发社员抵触和排斥心理方面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显著的隐性教育特征。该理论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念。 受此理论启发,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点。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社团既成为一种生活情境,也是一种教育情境。在这样的生活化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悄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尊重个体发展规律,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进步,实现价值认同与行为认同。20世纪90年代,朱小蔓、刘惊铎等学者将“体验”引入德育研究领域,强调没有体验的道德教育无法真正促进道德成长。这一观点对社团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体验理论关注学生自我构建过程中的学习内驱力,认为社团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等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等情感,从而实现自我教育,促进整体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从“体验”的角度看,高校学生社团中蕴含着丰富的体验元素,如生活情境、角色承担、自主体验、民主方式、分享精神、沟通技巧、服务意识、团队协作、冲突及解决、榜样带动等,为学生的自我提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社会化功能方面的理论
在个体层面,理论关注社团的社会化功能,强调社团对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社团助力学生构建异于现实社会的关系,推动个体社会化进程。研究社团社会化功能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资本理论、社会化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资本概念起初因研究者对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关注而提出。他们认为,社会阶层固化对社会而言是不稳定因素,需量化其程度并进行严密监控。20世纪70年代,社会资本概念应运而生,被定义为个体在组织结构中利用特殊位置获取利益的能力。这种可以贡献利益的结构主要是指亲戚朋友、同学老乡等关系网络,个体从这些关系中获得的利益越高,代表其社会资本越高。
20世纪80年代,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和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对社会资本进行重新定义,布迪厄将该概念拓展为实际与潜在资源的集合体,与关系网络密切相关;詹姆斯·科尔曼则将其视为个体拥有的社会资源,包括社会团体、社会网络和网络社区,具有不可转让性和公共物品性质。由于部分观点过于功利,社会资本理论被视为消极的社会理论,但相关研究确实证实了其科学性。
社团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可以为社员提供社会资源,大学生加入社团的一大动机便是借助社团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发展空间。这为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解释社团社会关系建立现象提供了依据。社会化理论关注社会对个体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将社会价值、态度、技能内化为处事准则和个人能力,以使自身更加符合社会标准。社团的社会化功能是高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李金发在其《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中从是否参与社团、参与社团的类型和参与社团的程度三个方面考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和个性社会化四个方面的现状,得出“参与社团对学生的社会化有一定影响”的结论。
……
本书主要从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平台体系建构、平台运行模式设计及其实证分析四方面,形成了各体系构建的路径及模式。其中部分实证案例在社会和兄弟院校中具有较高影响力,平台运行实践经验具有先进性和示范性,对高校推行学生社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实践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