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研究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0.98 6.2折 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倪阳主编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64704

出版时间2021-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9元

货号11304933

上书时间2024-11-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倪阳,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院长(总经理)、总建筑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建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获国家设计金奖等国内外奖项70余项。 提出了“关联设计”建筑思想,认为建筑并非功能、形式等的简单加和,而是要通过“时、场、人”三个维度的关联性思考,探索其内在的生成逻辑。长期致力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和实践,强调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场地特征,体现地域性营造中的绿色智慧。

目录
整体架构与导读

F1气候适应性设计立

F2气候适应性设计原则

F3气候适应性设计机理

F4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

F5气候适应性设计技术

F6设计导则的使用方法

气候

C1气候要素

C2气候层级

C3应对气候的分析方法

场地设计

P1场地(场地生态保持与重塑)

P2布局(总体绿色布局与组织)

建筑设计

B1功能(性能分类与拓展)

B2空间(空间与资源交互)

B3形体(气候赋形)

B4界面(气候性能界面)

技术协同

T1技术选择

T2施工调试

T3运维测试与后评价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设计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建筑,是当代建筑师的责任和使命。
建筑外部空间的场地微气候环境与区域或地段
局地微气候乃至自然环境的地区性气候,是空间开放连续的气候系统,具有直接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相
对平衡。建筑内部空间的室内微气候环境,由建筑
外围护结构为主的气候界面与外部实现明确区分,通过建筑主动或被动体系的调节,实现了建筑室内
空间的相对封闭独立的气候系统塑造以及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有机互动。因此,应依据所在气候区
与相应气候条件的不同,按照对自然环境要素趋利避害的基本原则,选择合适的设计策略。无论室外
微气候还是室内人工气候,均应根据其适应自然环
境所需的程度不同,选择利用、过渡、调节或规避等差异化策略,实现最小能耗下的最佳建成环境质
量。在建筑本体的布局、功能、空间、形体与界面等层面,寻求适应与应对室外不利气候的最大化调
节,再辅助以机电设备的调节,从而实现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本体设计在与地域气候要素的互动中,也将使得城市、建筑找回地域化的特色,进一步拓展建筑创作的领域与空间。
本书探讨的气候适应型建筑设计新方法,是走
向绿色建筑、实现低碳节能的重要途径。20世纪初
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形式追随功能”,伴随
着同时期的工业革命,空调和电灯等众多工业产品
的发明,使人们摆脱了地域气候的束缚,形成了放
之四海而皆准的“国际式”,也渐渐使建筑设计脱
离了所在的地域文化,“千城一面”的现象由此形
成。同时,对机电设备及技术的过度依赖,甚至崇
拜,导致大量建筑能耗惊人。全社会的工业化使得
地球圈范围内发生了气候与能源危机。
相较于“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思想,基
于气候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在当下生态文明时代
的建筑设计工作中,我们强调“形式适应气候”,
并主张以此为重要出发点的理性主义的建筑设计
态度。
建筑师先导
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建筑师具有跨越专业领
域的整体视角,能够充分平衡设计输入条件与建筑
成果需求之间的关系。建筑师在面对复杂的气候条
件与各异的功能需求时,应综合权衡,形成最佳的
整体技术体系。应注重建筑系统的自我调节,充分
结合气候条件、建筑特点、用能习惯等特征,达到
降低能耗、提高能效的目的。
建筑师的职责决定了其在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
建筑设计中的核心作用。建筑设计灵感源自对基地
现场特有环境的呼应,以及主客观要素的掌握。建
筑师应具备将其对场域的感受转化成形态的能力。



精彩内容
为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共履“3060”碳目标,践行建筑领域的绿色和低碳发展路线,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绿色建筑全面高质量发展。 本图书在建筑学范畴内,强调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 作用,充分发挥建筑设计本体在绿色建筑重要作用。结合气候与地域特点,厘清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与结构、机电、设备等技术间的协同和有机融合关系,进而在理性创作的框架内,拓展建筑师的创作空间,推动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发展。 本书共分为5部分,包括:F设计架构;C气候;P场地设计;B建筑设计;T专项技术。本册针对夏热冬暖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潮湿多雨等气候特征下的绿色公共建筑的遮阳隔热、通风散热、环境降温、防雨防潮防台风等关键问题,以气候适应性为核心,从建筑师的视角,将气候适应机理和设计新方法、技术体系、分析工具和协同平台等付诸实践,从空间规划、建筑功能与空间、建筑界面及结构、设备、施工、运营等技术协同设计多个层面,形成适应夏热冬暖气候的绿色公共建筑设计导则。本导则坚持以设计师为 ,以运用空间模式语言为核心,形成了从“场地规划——建筑本体——技术协同”三个维度的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和策略。 本书对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高建筑节能性能和内部空间的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对我国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公共建筑的精细化、高效科学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与借鉴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