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访英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访英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9.57 6.2折 4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6129034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8元

货号11613945

上书时间2024-11-26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费孝通 1910—2005 江苏吴江人。20世纪中国很好的学者与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社会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曾先后在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一生以书生自任,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等。



目录

总序 一个重读费孝通时代的开启 001

 留英记 001

 重访英伦 041

 行前瞩望 042

 途中 053

 拉斯基教授没有败诉 061

 英雄和特权 072

 煤荒 083

 为了下一代 092

 悼爱玲·魏金生 103

 访堪村话农业 111

 不愁疾病 120

 从《初访美国》到《重访英伦》 129

 《工党一年》译者序 147

 出版后记 177



内容摘要

     留英记 我是1937年清华大学公费到英国去留学的。进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读人类学。1939年毕业回国。这里要追记的是这一段留英生活。但顺着回忆的思路联想到许多和这段生活有关的事,不受题目的拘束,也把它们写了下来。 ·一 先说我是怎样得到留学的机会的。 20世纪30年代,我在大学里念书时,周围所接触的青年中,可以说都把留学作为最理想的出路。这种思想正反映了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青年们的苦闷。毕业就是失业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单靠一张大学的文凭,到社会上去,生活职业都没有保障。要向上爬到生活比较优裕和稳定的那个阶层里去,出了大学的门还得更上一层楼,那就是到外国去跑一趟。不管你在外国出过多少洋相,跑一趟回来,别人也就刮目相视,声价十倍了。留学已多少成了变相的科举。有些大学生着了迷,搞得颠颠倒倒,这些形象对于读过《儒林外史》的人似乎很熟悉的。 但是以留学和科举相比还有点不同:封建时代有资格大做其金榜题名美梦的人范围似乎广一些,至少传统剧目里足够反映出状元公这个人物在群众的想象中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熬得过十年寒窗,百衲的青衫也会换得成光彩夺目的紫袍。留学却没有这么容易。这是个资本主义的玩意儿,讲投资,比成本。大力度优惠的是留东洋,一年也得五六百块白洋,要留西洋就得五六千。如果要取得个洋博士学位,至少也得两三年,没有千把万把白洋,只好望洋兴叹了。 留学要花钱,钱从哪里来?这里有“官费”“自费”“公费”等等的不同。初期,清朝政府要培养洋务人才,派留学生出洋,但是当时社会上有地位的人还很多不愿离父母之邦、入鬼子之国,更少愿意自己掏腰包送子弟出洋的。因此,留学生的费用全部得由官家负责,此之为官费生。但是留学回来的人,官运亨通,洋翰林比土翰林更吃香。学而优则仕,原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守则,留学回来有官可当,群焉趋之。官费留学的机会逐步就被达官贵人所把持,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扶植自己的势力,和这些有权选派留学生的权贵没有关系的就沾不着官费之光。沾不着光而又有钱的人家,要送子弟出洋,就只有自己出钱,此之为自费生。 除了政府遣派的官费生和自己家里出钱留学的自费生之外,还有一条既没有钱又靠不上势的青年可以得到留学机会的路子,这是一条帝国主义安排下的路子。帝国主义者拿钱出来收买中国的青年,为了要培养为它服务的工具。但是它不能太明目张胆地这样做,必须找一些好名好义来掩盖一下。所以这条路子的花样多,走起来也比较曲折。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利用“退回庚子赔款”的名义建立起来的“清华学校”(最初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后来改称清华学堂,又改称清华大学)。这段历史我自己不熟悉,另外有人可以叙述,不必在这里多说。我要在这里指出的是它和官费和自费有所不同。它是采取公开考试的方法来招生的,因而使得许多原来在钱和势上都不足以走上留学道路的青年有了留学的机会,使他们也可以大做其留学美梦。在这种通过考试取得别人的钱去留学的则称之为公费生,以别于官费和自费。 我是靠清华的公费出去留学的,但是又不同于经过“留美考试”的公费生。为此,得把清华公费留学的情况简单说明一下。 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或是后来的清华学堂,都是专门为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进行补习的学校,是一个“加工厂”。招收的是十四五岁高小毕业程度的学生,要经过七八年才送去美国留学。凡是考得上这个学堂的就取得了留学资格,加工期满,照例一定放洋(除了招收这种小学毕业生之外,也有少数年龄较大的,在清华园住上几个月就出洋的,此外还有已经在美国的留学生可以申请清华补助等),1925年这个办法改变了,清华学堂成立了“大学部”,1928年学校的名称也改作了清华大学。意思是不再做加工厂,而是个出成品的工厂了。清华大学毕业本身并不是个公费留学的资格。但是另一方面清华还是每年要为美国遣送一批留学生。于是另外定出了一个留美考试的办法,报考的资格也由小学毕业提高到了大学毕业,而且不仅清华大学毕业生可以报考,其他大学的毕业生也同样可以报考。每年在报上公布当年招考哪些科目,每科多少名额。这叫作“留美考试”。另外,清华还保留一些公费名额给自己研究院的毕业生和各系的助教。我是以研究院毕业生的资格取得公费的。清华的研究院招收大学毕业生,规定至少学习两年,提出论文,经过考试及格就可以毕业。每年在毕业生中按平时的学习成绩和最后毕业考试的分数,经学系的推荐,挑选若干,给予公费留学的机会。 当时这种性质的公费留学,除了清华的留美考试之外,还有中英庚款的留英考试,听说中法大学也有类似的公费遣派留学生的办法。在20世纪30年代下半期,这类公费留学生的数目在留学生的总数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主编推荐

1. 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重要奠基人费孝通先生代表作。费孝通先生家人授权出版。 2. 一位有着深厚中国社会生活经验体察的本土研究者的异域行走记录,观察和反思中国海外民族志书写范式的开启之作。 3. 费孝通从中国到英国、从东方到西方的文化相遇之见证,深入体察西方学术文化、英国的历史与现状。 4. 资深社会学家对平民政治真实样貌的观察与思考结晶,从英国政治文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城乡差别、工人福利等各方面叙述工党政府的成绩。还包括了自述早年留学生涯的《留英记》。 5. 有名社会学家、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费孝通晚年入室弟子赵旭东亲著一万余字导读。赵旭东教授直观概括了费孝通的观点,帮助读者更深刻地思考、理解费老作品思想。 6. 费孝通文字简明易懂,言之有物,句句都有信息点,是经过锤炼的文字, 受其影响的人无数。 7. 小开本,双封设计,纸张精良,是更轻便、更非常不错的费孝通读本。



精彩内容

《重访英伦》一书包含了费孝通初访英国的学术自述《留英记》,以及1946年应英国文化协会邀请,再次踏上英伦三岛后写的系列文章《重访英伦》。英伦三岛是作者初窥西方文化真实存在样貌的踏足之地,在书中,从英国的议会制度、工党政治,再到二战期间英伦社会的城乡生活,处处可见从其行走之中涌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印象,并以轻快易读的文字形式留诸笔端,构成一种不经意间的文化相遇,进而激荡出对作者自己而言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交互作用下的跨越式感受。这是一种公允客观的文化比较,是在文化差异性游移中的一种自我觉悟,是一个有着深厚中国社会生活经验体察的本土研究者在其行走于近世西方文化典范代表的英伦三岛及其人民中间而产生的一种最为直观的自我感悟。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