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高维滨,男,汉族,1944年3月7日生于哈尔滨市。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70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曾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主任。 奖励与荣誉: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次及三等奖1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首届名医、黑龙江省第二届名中医称号。 学术地位:曾任第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中医学会神经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高级顾问,新世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副主编,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命题专家。 学术思想及成果:从事中西医结合,针灸、中药结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8年。学术上主张以中西医理论为基础,辨病辨证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针刺、中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及原理,探索总结中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规律、特色和优势。
目录
第一章 腧穴现代研究
第一节 腧穴解剖学研究
第二节 腧穴治疗作用规律与特异性
第二章 针刺现代研究
第一节 针刺腧穴对人体的作用
第二节 针刺腧穴时人体生化变化
第三节 针刺腧穴时人体的反应
第三章 针刺配穴处方及常用针刺疗法
第一节 针刺配穴处方
第二节 毫针疗法
第三节 电针疗法
第四节 头针疗法
第五节 项针疗法
第六节 电项针疗法
第七节 夹脊针疗法
第八节 夹脊电针疗法
第九节 针刺治疗中的异常情况和处理
第四章 电场疗法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 电场疗法概述
第二节 脑部电场疗法治疗脑病
第三节 夹脊电场疗法治疗脊髓病
第四节 局部电场疗法治疗周围神经病
第五章 电针治疗偏瘫的研究
第一节 运动神经解剖学基础
第二节 运动神经生理学基础
第三节 偏瘫异常运动模式
第四节 偏瘫恢复规律与电针治法的创新
第五节 电针治疗偏瘫有关问题探讨
第六章 电针治疗周围神经病的研究
第一节 周围神经病的发病机制
第二节 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动物实验
第三节 电刺激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机制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周围神经病的方法
第七章 神经病常见症状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头痛
第二节 晕厥
第三节 眩晕
第四节 共济失调
第五节 震颤
第六节 抽搐
第七节 肌萎缩
第八节 吞咽障碍
第九节 语言障碍
第十节 认知障碍与痴呆
第十一节 排尿障碍
附:遗尿症
第十二节 呃逆
第十三节 神经病常见综合征
第八章 脑神经疾病
第一节 眼外肌麻痹
第二节 视力障碍
第三节 视野缺损
第四节 干眼症
第五节 三叉神经痛
第六节 面神经麻痹
第七节 面肌痉挛
第八节 耳鸣
第九节 舌咽神经痛
第十节 喉肌麻痹
第十一节 喉肌痉挛
第九章 脊神经疾病
第一节 枕神经痛
第二节 项肩痛
第三节 臂神经痛
第四节 桡神经麻痹
第五节 腓总神经麻痹
第六节 股外侧皮神经炎
第七节 坐骨神经痛
第八节 肋间神经痛
第九节 多发性神经炎
第十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十一节 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
第十二节 幻肢痛、残肢痛
第十章 脊髓疾病
第一节 脊髓损伤
第二节 脊髓炎
第三节 脊髓空洞症
第四节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第五节 脊髓血管病
第十一章 脑血管疾病
第一节 高血压病
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三节 腔隙性脑梗死
第四节 脑梗死
第五节 脑栓塞
第六节 脑出血
第七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八节 脑动脉炎
第十二章 脑炎和脑病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二节 散发性脑炎
第三节 急性缺氧性脑病
第十三章 癫痫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 帕金森病
第二节 原发性震颤
第三节 舞蹈病
第四节 抽动秽语综合征
第五节 痉挛性斜颈
第十五章 脱髓鞘疾病
第一节 多发性硬化
第二节 视神经脊髓炎
第十六章 先天性疾病
第一节 良性颅内高压综合征
第二节 脑积水
第三节 脑性瘫痪
第四节 轻微脑功能紊乱
第十七章 变性病及自主神经疾病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节 多系统萎缩
第三节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第四节 肢端动脉痉挛病
第十八章 肌病
第一节 多发性肌炎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
第十九章 其他疾病并发的神经系统损害
第一节 酒精中毒
第二节 一氧化碳中毒
第三节 放射性神经系统损害
第二十章 脊柱疾病及脊柱相关性神经病
第一节 脊柱小关节功能紊乱
第二节 颈椎病
第三节 慢性脊背痛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五节 慢性腰痛
第六节 椎管狭窄症
第七节 颈源性咽部异物感
第八节 颈源性舌咽神经痛
第九节 颈源性失音
第十节 颈性吞咽困难
第十一节 颈源性舌下神经麻痹
第十二节 颈源性震颤
第十三节 颈源性抽动症
第十四节 颈源性肩周痛
第二十一章 颅脑损伤
第一节 脑震荡
第二节 脑外伤后综合征
第二十二章 睡眠障碍
第一节 失眠症
第二节 发作性睡病
第三节 不安腿症
第二十三章 延髓麻痹
第一节 吞咽功能
第二节 吞咽障碍
第三节 假性延髓麻痹
第四节 真性延髓麻痹
第五节 环咽肌失弛缓症
第六节 延髓麻痹患者的护理与康复
第七节 项针治疗延髓麻痹机制探讨
第八节 并发延髓麻痹的少见病病例介绍
主要参考书目
主编推荐
我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总结出了“电针十六绝”。之所以称为“绝”,是因为它对很多中、西医治疗无明显效果的神经疑难病有良好的效用,治疗1~3次即显效,令人拍案叫绝。 一个医学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对学科理论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创造出新的学说、新的治法,是否能提高临床疗效,是否有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是否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在中医针灸治疗神经病的领域,《高维滨电针十六绝》将给读者一个满意的回答。现将“龙江医派寒地高氏针灸流派”的电针16项绝招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绝:项针治疗延髓麻痹 延髓麻痹是神经科常见的疑难重症,西医目前只能用鼻饲营养维持生命。1991年,笔者开始深入研究假性延髓麻痹的治疗,依据针灸“近部取穴”的原则,选取项颈部腧穴,因此称此项疗法为“项针疗法”。当时主要是对项颈部原有腧穴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经过两年研究,发现风池、翳明、廉泉、外金津玉液等穴位对该病症有一些疗效,但总有一部分较重的鼻饲患者疗效不满意。分析后认为,治疗该病首先应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恢复神经功能,再重新建立吞咽反射和构音功能。于是根据解剖图谱,分析项颈部的各层次结构、血管和神经分布,提出了治本的腧穴为风池、供血、翳明,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治标的腧穴廉泉、外金津玉液、治呛、吞咽1、发音穴,可以改善和恢复吞咽和发音功能。其中,供血、治呛、吞咽1、发音穴为创新穴。同时观察到大部分患者经两周治疗后,后头部的白发转黑或生长出新发,老花眼有明显好转,证实了该组穴位确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功效。在此基础上,1994年立项,对项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进行临床和机制研究,纳入10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总有效率达96%。这一成果于1997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真性延髓麻痹的治疗是难中之难,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穴位对真性延髓麻痹疗效不显著。从1997年开始,我到解剖室解剖并观察了项颈部的结构,又在X线下观察到真性延髓麻痹病变部位在咽腔吞咽期,而假性延髓麻痹病变部位在口腔吞咽期,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穴位解决不了咽腔吞咽期的吞咽功能障碍。于是我又提出了治呛、提咽、治反流3个新穴,并且观察到真性延髓麻痹病变部位多为单侧,无须针刺双侧,针刺双侧反而不利于病侧的恢复。经对60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总有效率达96.66%,结束了真性延髓麻痹不能治愈的历史。2000年,“项针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与机制研究”成果荣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因其学术水平居国内外领先地位而得到国内中西医专家的一致认可;2004年此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5月,该项技术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向全国推广。其治法已被收入《中医临床路径》。 第二绝:脑部电场疗法治疗脑病 脑部电场疗法是一种非侵入性疗法。在颅外施加恒定的低强度交流脉冲密波电流,可形成脑部电场,透过颅骨刺激大脑皮质,经皮质脑干束对内囊、基底节、间脑的神经环路有调节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脑病。脑部电场疗法是一项中西医结合的电针新疗法,是中医现代化的新成果,其理论基础是“脑深部电刺激技术”。该疗法拓展了电针治疗优势病种的范围,为中医药针灸学术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取穴依据:大脑半球的皮质有脑各部位功能的投影区,通过皮质脑干束调节皮质下各部位功能,通过皮质脊髓束调节脊髓功能。在颅外用交流脉冲密波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及电磁波刺激时可以穿透骨质,作用于脑顶各部位功能的投影区,通过皮质传导束调节皮质下及脊髓各部位的功能而有治疗作用。因此,在头部选取相应的功能投影区,取颅底项部的天柱、下天柱或吞咽2、提咽,导线连接以形成回路,不间断地重复刺激脑部病灶,有治疗作用。 技术要点:①取脑顶部相应的脑功能投影区和颅底项部的天柱、下天柱,或取吞咽和提咽。要上下一对一配对。②导线连接后要闭环形成回路。③交流脉冲密波电流要不间断地重复刺激脑部病灶。 适应证:脑卒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延髓麻痹、震颤麻痹、原发性震颤、梅杰综合征、舞蹈症、认知障碍、失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禁忌证:脑内有金属物(如人工耳蜗、动脉瘤夹或支架)、颅内感染、严重心脏疾病、癫痫病史、视网膜脱落、妊娠期、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尚未吸收、血压160/100mmHg以上者。 第三绝:夹脊电场疗法治疗脊髓不完全性截瘫 受国外脊髓电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的启发,笔者首创中医夹脊电场疗法,从理论到实践证明了脊髓神经在电场作用下是可以再生的。首次提出治疗脊髓性不完全性截瘫伴有排尿障碍必须用两台电针仪。一台用夹脊电场疗法的密波治疗脊髓的病灶(改变了过去腰段损伤软瘫用疏波的治法),另一台用疏波治疗截瘫及排尿障碍,取得了良好疗效,已使几十名脊髓损伤、脊髓炎、脊髓发育不良等疾病所致的不完全性截瘫患者重新站立起来,独立或依靠帮助行走,并且大部分恢复或改善了二便功能。课题“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性截瘫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2002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四绝:局部电场疗法 局部电场疗法也称为周围神经电场疗法,分治疗周围神经疾病和局部组织器官疾病的两种情况。治疗周围神经疾病时,将毫针刺入人体某一脑神经或脊神经循行部位的两侧上下端,同侧上下连接两根导线,通以交流脉冲密波电流,在神经纤维附近产生微小的电磁场及电磁波,有效地重复刺激周围神经,产生治疗效果。治疗局部组织器官疾病时,毫针刺入局部组织或器官的两侧,连接1~2组导线,通以交流脉冲密波电流,重复刺激。临床上治疗多种脑神经病和脊神经病疗效显著。 第五绝:电项针疗法治疗多种脑项颈部疾病 笔者以项颈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理论为依据,结合电针脉冲电流的治疗作用,独创新针法,因采用项部腧穴风池、供血为主,配以头穴通以脉冲电流,故称为“电项针疗法”。该法对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有兴奋作用,能活化大脑皮质神经元,使变性的黑质细胞在脉冲电流的刺激下被重新激活,发挥协调肢体运动的功能。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改善脑部血液、脑脊液循环,松动颈椎关节,加用不同辅穴,能够治疗脑项颈部多种疾病,如延髓麻痹、耳鸣、头昏、眩晕、失眠、脑积水、良性颅内压增高症、早期认知障碍等,均有良效。还治愈了20余名颅压高、脑积水患者,避免了手术带来的疾苦。本法已成为治疗脑项颈部疾病的新疗法,越来越多的医者将风池、供血穴作为治疗脑病的基础穴。 第六绝:电针治疗神经源性排尿障碍、前列腺增生性排尿障碍 以往临床以针灸或中药治疗脑卒中后二便失禁或排尿困难患者,疗效多不满意。笔者在研究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机制后,化繁为简,选穴少而精,使用电针治疗,一般1~3次治疗后获得显效,7~10次基本治愈。根据治疗机制,举一反三,异病同治,将这一方法应用于男性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障碍、性功能低下,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打破了以往认为需要手术才能治疗这种疾病的看法。已使10余名前列腺增生患者免受了手术之苦。 第七绝:电眼针治疗眼外肌麻痹 笔者在电针交流脉冲密波电流产生的电磁场形成的电磁波能促进人体周围神经再生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电眼针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研究。主要有两点创新。 一是创新腧穴。①眼部5个新穴——外明、内明、上明、下明、提睑。 ②在眼肌麻痹相关神经走行的病灶体表相应部位取穴。脑神经从中脑发出后经过海绵窦,再经过眶上裂入眶。走行中任何一支神经纤维都可能发生病变,导致眼肌麻痹。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和视神经。海绵窦体表标志为蝶骨及颞骨的前部,在颞骨前部处取太阳1,再取新穴太阳2。 二是首次将电磁波骨传导与电场学说在针灸领域应用。太阳1、太阳2穴通电后也能进行骨传导,海绵窦内神经组织匹配地接收电磁波后产生谐振,进而发挥治疗作用。 第八绝:电眼针治疗视力障碍 视力障碍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下降或丧失,单眼或双眼的中心视力减退或丧失。眼的屈光介质(如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变得混浊或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时,即使视网膜功能良好,视力也会下降。眼部的炎症、血管病、外伤、变性等均可导致视力下降或丧失。 电眼针治疗视力障碍分两步。一是将直径0.20~0.25mm、长40mm的毫针刺入眼眶内的2个新穴——内明、球后。连接导线,输出密波电流,改善眼肌痉挛,加快眼部血液循环,加速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内容物的循环代谢,促进异物排泄,减轻晶状体老化,使眼的屈光介质恢复原来的形态,眼球内各变性组织恢复和再生,修复视力。二是取太阳1、太阳2,通以密波电流,对眼眶内、海绵窦处的组织起到活血通络、消炎散结的作用,对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动静脉阻塞、视神经炎、眼底黄斑病变等能异病同治,疗效显著。 第九绝:电眼针治疗干眼症 干眼症是泪液质或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和(或)眼表组织病变特征的疾病的总称,又称角结膜干燥症,发病率为21%~30%,女性和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干眼症的常见症状包括眼睛干涩、易疲劳、眼痒、有异物感、分泌物黏稠、怕风、畏光、对外界刺激很敏感等。有时眼睛太干,基本泪液不足,反而刺激反射性泪液分泌,导致常常流泪。较严重者眼睛红肿、充血、角质化,角膜上皮破损而有丝状物黏附,日久则可造成角结膜病变,并会影响视力。目前,中、西药物治疗无显效。笔者创新的电眼针疗法取穴少,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已达到一次显效,3~5次临床治愈的水平。其治疗机制同前。 第十绝:电针拮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 1984年,笔者经临床观察,将脑卒中后偏瘫分为3个阶段,即软瘫期、硬瘫期、恢复期,认为针刺治疗应分别采用不同方法。1989年笔者学习了Brunntrom提出的偏瘫恢复过程分为3期6个阶段的理论,更进一步认清了偏瘫的本质。偏瘫主要是拮抗肌肌力和肌张力同时低下,不能拮抗瘫痪的主动肌肌力,肌张力增高而造成的异常运动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采取电针拮抗法,选用疏波增强拮抗肌的肌力、肌张力,同时降低主动肌肌力、肌张力。既能使偏瘫肢体的大关节自主活动,又能用电针拮抗法来进一步纠正肢体小关节的异常运动模式,使足内翻、前臂内旋、手指伸屈困难、偏瘫肩等获得满意的疗效。这一治法非常符合偏瘫的恢复过程,既可以加速解除瘫痪肌的休克期,又有利于瘫痪肌的肌力、肌张力恢复,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促进患者尽快纠正异常运动模式,避免出现或加重误用综合征。这是针刺治疗偏瘫的新理论、新方法,是传统针刺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完美结合。 第十一绝:电针乳突组穴为主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该疗法是在掌握疾病病理学的基础上,根据腧穴解剖学的主治作用和电场学说探索出来的新技术。其有两点创新。 一是在乳突处取穴。面神经的血管供应来源于内听(迷路)动脉,分布到乳突内侧的内耳道周围。内耳道上缘有面神经、耳蜗神经、前庭神经走行。茎乳孔以内无传统腧穴分布,故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差。现在乳突处取乳突组穴,用密波穿透乳突,作用于面神经,可较好地治疗茎乳孔以内的缺血和炎症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及其后遗症。 二是治疗机制是电场学说。面瘫早期使用密波治疗,能促进面神经组织和功能的恢复,针后患者有局部发热、舒适感。同样的方法治疗面肌痉挛疗效也十分显著。异病同治,其机制尚需探讨。 第十二绝:电针乳突组穴为主治疗耳鸣、耳性眩晕、前庭性共济失调 该疗法是在掌握疾病病理学的基础上,根据腧穴主治作用和电场治疗作用探索出来的新治法,创新点同前。从基底动脉分出的小脑下前动脉向后下方走行时又分出内听(迷路)动脉,分布到乳突内侧的内耳道周围。内耳道上缘有耳蜗神经、前庭神经、面神经走行。内听动脉较细长,易因内耳道周围受寒而痉挛、缺血,导致周围组织发炎,引起耳蜗神经、前庭神经、面神经发生病变,产生耳鸣、耳聋、眩晕、前庭性共济失调、面瘫等临床症状。电针治疗时取乳突组穴和耳门、听宫、风池、供血。用导线分别连接乳突二穴,均选用密波,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后,再将毫针刺入翳风穴,针尖刺向鼻尖方向,快速捻转10秒后出针,患者有耳部发热、舒适、透亮、耳鸣减轻感。 第十三绝:电场疗法治疗脱髓鞘疾病 脱髓鞘疾病是一组中枢神经原发性髓鞘脱失疾病,病理改变为髓鞘脱失,神经轴突、神经节细胞、胶质等改变轻微或相对完整。髓鞘脱失病灶散在于脑和脊髓白质。脱髓鞘疾病主要有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及弥散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其他病种高。根据临床类型可分别选用脑部电场疗法和夹脊电场疗法,并选小脑平衡区、视区、太阳1、太阳2穴,以密波刺激,疗效显著。 第十四绝:项针治疗喉肌麻痹 喉肌麻痹或称声带麻痹、喉返神经麻痹,表现为发音障碍,目前中、西药物及手术均无显效,而针刺治疗确有独到的优势。在治疗延髓麻痹过程中,笔者发现发音穴有明显的治疗声音低下的作用。当喉返神经与喉上神经外支受到损害时,即会出现声带外展、内收不能或肌张力松弛型的麻痹。左侧喉返神经行程较长,故左侧声带麻痹多见。发音穴处有支配环甲肌、咽下缩肌的喉上神经外支走行,治反流穴处有喉返神经上段(又叫喉下神经,支配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走行,增音穴处也在喉下神经上段走行,刺激这几个穴位都对发音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疗效十分显著。 第十五绝:夹脊电针治疗颈椎病及颈源性疾病、腰椎病及脊柱相关性疾病 电针的脉冲电流疏波能拉动颈部、腰部椎旁肌肉、椎体,使椎间关节松动,椎间盘复位,缓解对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一般1~3次即显效,使90%以上的患者免去了手术之苦,证明了小小银针是可以治疗大病的。该法是保守治疗方法中的最佳选择,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第十六绝:电针治疗呃逆 呃逆中枢在延髓网状结构、脑干呼吸中枢及颈髓3~5前角细胞,呃逆反射弧的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向心纤维,传出神经为至声门和膈肌的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离心纤维,其神经纤维在颈3~5椎间孔发出,经纵隔下行至膈肌,其反射弧上任何一处的病灶刺激均可引起呃逆。膈神经兴奋使膈肌收缩,迷走神经兴奋使膈肌松弛。当膈神经兴奋,迷走神经功能低下,膈肌会不自主地痉挛性收缩,胸腔扩大,肺内压力变小,大量空气通过口鼻经声门时产生短促而特殊的“嗝”声和身体跳动,俗称打嗝。呃逆持续48小时以上即为病理性。在颈3~5的夹脊穴处用电针疏波产生的微电流干扰,膈神经产生的兴奋呃逆即可停止。在双肾俞、双会阳穴针刺后,同侧连肾俞、会阳穴,用电针疏波产生的微电流兴奋副交感神经,呃逆也可立止,屡治屡验。 高维滨 2024年3月
精彩内容
本书在介绍腧穴现代研究、针刺现代研究、针刺配穴处方方法、常用新穴及针刺新疗法的基础上,以作者50余年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果为主,重点介绍了神经病的常见症状及120余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法,探讨了针刺治疗神经病的机制及规律。书中的“针刺十六绝”治法突破了原有的模式,完全是自主创新的针刺新技术,多次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独具特色,读后令人耳目一新,用后让人拍案叫绝。本书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学术价值高,实用性强,可供针灸科、康复科、神经科、疼痛科医师在临床、教学及科研中参考。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