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铁站区空间形态与规划策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高铁站区空间形态与规划策略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52 2.0折 3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曹阳,李松涛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24913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元

货号9367045

上书时间2024-11-25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曹阳,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致力于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发展与相似站点地区空间形态比较研究。特别关注高铁新城开发、中小城市高铁站点地区空间规划策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省、市级等多项课题,在城市规划专业重量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导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选取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开展高铁站点地区空间系统研究的紧迫性
1.3.2 拓展对站区和既有城市空间关系的整体性认识
1.3.3 为指导高铁站点地区规划编制实践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研究现状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高铁客运站区与城市空问的互动关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国内高铁站区的空间发展趋势
2.2.1 建设规模大型化
2.2.2 开发目标雷同化
2.2.3 空间总体布局标准化
2.3 高铁影响的城市空间变化特征
2.3.1 高铁站区对城市空间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分析
2.3.2 城市空间变化分析
2.4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2.4.1 强化既有城市中心
2.4.2 形成新的发展源、新的城市中心
2.4.3 郊区化城市入口或专业节点
2.5 高铁客运站布局方式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
2.5.1 高铁客运站与城市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
2.5.2 高铁客运站周边土地利用特征
2.5.3 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土地集约化利用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特征描述:研究实例空间体系分析
3.1 高铁站区的研究范围界定
3.2 研究数据采集
3.3 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3.1 总体空间开发进度
3.3.2 站区历年空间开发特征
3.3.3 空间增长方向
3.3.4 空间增长集中区位
3.4 站区空间形态变化类型划分
3.5 站城空间形态关系视角下的高铁站区空间分析
3.6 不同形态关系类型之间相互转化规律
3.7 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空间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7.1 设站城市
3.7.2 站城空间关系
3.7.3 站区自身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铁站区合理空间形态探讨
4.1 低碳城市产生的背景
4.2 低碳城市的发展趋势
4.2.1 低碳城市的特征
4.2.2 绿色交通体系对低碳城市的影响
4.3 发展高速铁路对低碳城市形成的必要性
4.3.1 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系统
4.3.2 对城市结构的优化作用
4.3.3 促进城市区域更新
4.4 高铁客运站区空间形态对发展低碳城市的促进
4.4.1 趋向高速铁路车站的向心性
4.4.2 形成多中心网络性发展
4.4.3 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型利用
4.5 高铁客运站区合理空间形态探讨
4.5.1 站区空间形态的适应性
4.5.2 站区空间形态的弹性成长
4.5.3 站区空间形态的生态性
4.5.4 站区空间形态的经济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阶段我国高铁站点地区空间优化的规划思路和规划策略探讨
5.1 高铁站区空间优化规划思路
5.1.1 加强城市规划与铁路规划之间的关系协调
5.1.2 评估设站城市在区域层级中的定位和分工
5.1.3 多元化、差异化的空间发展思路
5.1.4 协调站区与既有城市空间关系
5.1.5 提升站点周边地区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5.1.6 站点周边土地的混合利用
5.2 站城关系视角下的高铁站点地区空间应对策略
5.2.1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预留
5.2.2 “弹性”的站区空间规划
5.2.3 协调站区与既有城市中心的关系
5.3 不同形态关系类型站区的空间发展思路
5.3.1 融合型站区
5.3.2 嵌入型站区
5.3.3 分离型站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高铁站点周边地区是高速铁路沿线重点规划建设的区域,也是实现高铁带动城市发展的城市基本单元。但由于我国大部分站点的选址脱离了设站城市建成区的范围,而高铁站区的开发建设多以开发“高铁新城”为目标,这就导致了现阶段大多站区空间发展存在各种弊端:在土地利用方面,土地低效开发、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等现象较为普遍,投入大量资金所建的“高铁新城”变“高铁空城”;在空间布局方面,以尺度巨大的站前广场串联站区周边空间的方式为主;在功能开发方面,主体功能定位不清,过于强调站区的单一交通功能和门户形象。这些都导致站区的发展潜力得不到挖掘,站城关系分离的雷同现象也较为明显。本书运用圈层空间分析模型,选择河南省境内运行5年以上的站区为实例,进行大范围的横向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揭示我国高铁站区与既有成事之间的4种典型形态关系,并系统地总结了其形态特征、演变规律和形成要素,针对当前高铁站区空间规划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不同形态关系类型的站区提出优化策略。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