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大白评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刘大白评传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6.83 2.0折 8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家思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21498

出版时间2012-10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5元

货号7961318

上书时间2024-11-2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引言

章 古镇岁月(1880―1895)

一 古镇风韵

二 金氏家族

三 监狱式的书室

四 自缢反抗

五 故事启蒙

六 家塾成才

七 明贤引导

第二章 绍兴从教(1896―1904)

一 从教的理想

二 接受西学

三 不幸的婚姻

四 孤独迎战

五 沉郁吟唱

六 黄遵宪的影响

第三章 感应革命(1905―1909)

一 研习佛经

二 加入光复会

三 烈士感召

四 博取功名

五 悲愤呐喊

六 歌行与白话

第四章 南北求索(1910―1913)

一 北京谋职

二 结识吴琛

三 南昌之行

四 公报主笔

五 力主易帜

六 师生相爱

七 积极讨袁

八 深挚奋鸣

第五章 亡命与归来(1913―1918)

一 流亡日本

二 结识玄庐

三 开展交游

四 反对“二十一条”

五 流落南洋

六 寻常百姓

七 相识梦麟

八 激愤沉咏

第六章 “五四”先驱(1918―1922)

一 “浙江四杰”

二 “一师风潮”

三 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四 宣传革命理论

五 推动浙江共运

六 组织衙前农民运动

七 无政府共产主义者

八 倡导女性解放

九 社会批判的骁将

十 创作《旧梦》

第七章 复旦名师(1923―1927)

一 五中友情

二 受聘复旦

三 参加文学社团

四 加入国民党

五 恸哭“五卅”

六 创办《黎明》

七 批判国民党右派

八 拜访鲁迅

九 打倒鬼话文

十 倾力学术

十一 悲伤离婚

十二 出版《邮吻》

第八章 教育行政(1927―1930)

一 厅长秘书

二 清党的尴尬

三 出席全国教育会议

四 创办湘湖师范

五 任职浙大

六 提携才俊

七 建功西湖博览会

八 沉吟莫干山

九 任职教育部

十 志在学问

十一 情感伤逝

第九章 退隐绝唱(1931―1932)

一 《中诗外形律详说》

二 上海治病

三 书写《遗嘱》

四 清贫度日

五 生命的绝响

六 魂归钱塘

参考文献

刘大白年谱简编(1880―1932)

后记

内容摘要
    第四章 南北求索(1910―1913)

    1910年到1913年,是刘大白人生的第四个阶段。这是他积极进取的一个时期。他不仅对事业有了新的追求,而且对革命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过去的心理上感应革命、思想上支持革命,到积极参加和大胆宣传革命活动;同时,他又在包办下成了家,并开始了自由恋爱。这时期,无论是作为家庭成员的私人性身份还是作为社会人物的公众性身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总体上说,社会公众性身份已经抢占了主体位置:一个革命的积极分子和宣传者的角色遮蔽了作为丈夫、父亲的身份。正是这多重的身份,使刘大白的人生显得更加生动而真实。

    一 北京谋职

    如前所述,刘大白1909年考取拔贡,按当时的过渡办法,应该在朝考后“用为京官知县等项”。因此,1910年,杨柳吐绿的时节,刘大白带着他父亲的期望,告别亲友,起程北上,进京谋职。

    他走之前,几位好友为其饯行。刘大白即席作《北上留别诸友》四首相赠,说明自己北上的原因,感谢朋友的饯别。且看靠前首:

    无端挟策入京畿,前路征尘欲上衣。

    别意不随杯酒尽,梦魂肯逐布帆飞。

    半生总为浮名误,一出堪羞远志非。

    此去短游应易倦,未须良友寄当归。

    这一首重在说明自己北上的原因。诗人说,我这半辈子都为虚名所误,一生没有远大志向,这次出去也感到十分羞怯。这干杯万盏也倾诉不尽离别的情意,朋友们的情意是不会忘记的,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着我的行踪飞行的。好在这次出去时间不会很久,你们几位好朋友不必牵挂我,我会很快回来的。这里的“半生总为浮名误”就是他此次进京的重要原因。全诗饱含着对朋友的感激、安慰与缱绻难舍之情,也流露出对自己北上信心不足、结果难以预料的心绪。第二首进一步说明北上的原因。他说自己这样孱弱多病还长途驱车上京,是没有办法,是形势所迫,况且还有老父亲的殷切希望,就像当年的班生投笔从戎,苏李上书,都是不得已的,你们好朋友的情意倒是时时牵动我。因为在绍兴这个地方没有练就什么本领,还是可以回到当初不慕虚名的心愿上来。第三首重叙朋友情深,别离之苦。他说自己的歧路之行,朋友还饯别,很不好意思;好友别离,心里是不好受的;就是春风也伤别离,那门前的垂柳糁糁,也许它感应了我此时的心情。第四首进一步叙写别离之苦。因为没有办法挽留就喝饯别酒罢,唱罢阳关三叠,心里很好难过,你们不要担心我,那边也有人相助的,只是后悔不该跟着别人先于你们北上,心里总是装着朋友深情,还有父母的思念。可见,诗人的心情是很矛盾、很沉重的。

    在第四首诗中,刘大白说“悔随祖荻著先鞭”,这个祖荻,自然是用典,但的确是有所指的。因为,与他同时中拔贡的还有山阴人邵元冲和会稽人甘荫棠、任乃大、冯学成4人。他们也应该“用为京官知县等项”。也许此前他们并不熟悉甚至不认识,没有交谊,但是当他们成为绍兴的同科拔贡后,相互之间就有了印象,这应该是无疑的。任乃大就是任瘦红。刘大白说:“瘦红名乃大,字右之,会稽县人。因为喜欢喝酒,常常改署侑卮。”他“所作旧诗词和骈体文,都有可观。虽然略嫌脆薄,但是笔致灵妙过人。”刘大白确实是与任瘦红等人一起去的。他说:“民国纪元前二年,我和他同游北京,同住山邑会馆;朝夕相见,常常相与谈笑,这是我两人订交之始。”他还擅长作联语,尤其是滑稽对。有人曾以“鱼雷艇”三字使他作对,并且说:“这是杀人利器,要用同类的物名作对才行”。他就说:“鸟烟枪”,恰好也是杀人利器。正是这样,他与刘大白志趣相投,到了北京以后,两人很快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这次北上谋职,是刘大白闯荡天涯的开始,也是他要脱离平庸的生活环境、逃脱种种丑恶社会关系的羁绊、谋求人生新境的开始。因此,虽然前途未卜,但他还是有一种摆脱束缚的舒畅,内心充满着期待,满怀壮志和信心。他和任瘦红等来到北京,就住进宣武区南半截胡同7号山邑会馆。山邑会馆是1826年以章学诚为首的几个浙江籍的京官筹建的山阴会稽两邑会馆的简称,浙江人尤其绍兴人进京办事情大都在这里落脚。刘大白在北京举目无亲,投宿山邑会馆自然是优选的选择,可以利用同乡的关系去谋职。刘大白和任瘦红朝夕相见,经常相与谈笑,一同唱和诗词,一时成为知交。他们同游北京的名胜古迹,自然不是单纯地饱览首都的风景,而是一边赏景,一边留心时事,打听消息,谋求职位。

    然而,这个巍巍皇城并没有给初到者刘大白以美好的感觉。晚清末年,一方面朝廷内部政治腐败,相互倾轧;另一方面外敌频频入侵,帝国主义列强蚕食鲸吞,割地赔款,造成了中华民族靠前的生存危机。这时,腐败的清王朝刚刚由宣统皇帝溥仪继位,溥仪年幼无知,遂由其父亲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代理朝政。为了苟延残喘,清政府一方面加紧推行君主立宪,另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者,并没有唯才是举、奋力图新的气息。因此,刘大白所看到的并不是那种恢弘壮阔的景象,而是“无奈春寒不得,空教芳信报花前”,“问讯花开竟未尝”,“大好名园春未遍,那堪风雨欲摧花”。正是这样,他们来到北京谋职,自然就不顺利。直到1910年的中秋,刘大白还没有谋到职位,他不仅时时产生思乡的幽怨,而且对这种险恶的环境充满愤怒。他控诉:“黄尘蔽天白日亏,魑魅昼现豺狼驰。百怪丛中一凤儿,誓不柄此恶木枝。”在这个地方,黄尘蔽日、魑魅昼现、豺狼横驰、百怪丛生,高洁的凤凰不与它们同流合污,怎么有生存的空间呢?他说:“问尔何力敌枭鸱,问尔何术避狐狸。”所以他发出了呐喊:“不如归去毋迟疑。呜呼!不如归去毋迟疑。”可见刘大白当时内心的怨愤。

    北京世俗社会的暮气与委顿气象,使刘大白对面前的现实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中国的国情有了较深的了解和体察。因此,他的主体心魂受到了猛烈的撞击,立刻产生了一种悲凉的情绪。于是,那种谋取职位、获得功名的愿望自然就降了热力:

    放开双眼望长安,洗尽红尘热血寒。 文字苦无春夏气,功名已作梦泡观。

    神京景物当前认,人海波澜冒险看。

    浊酒浇愁愁更涌,陶然亭上且盘桓。

    在这里,诗人睁大眼睛来看北京,却怎么也看不到希望的景致,触目可见的是闹市中喧嚣着的滚滚红尘。在这种时势中,自己不善应变,不会趋炎附势,其前途自然就很渺茫,博取功名的愿望自然就成了泡影。当他感悟到这种现象背后的真实情状的时候,他在北京谋职的一腔热血也就失去了热气,变得冰凉了。但人世险峻,并不能流露自己的真实感触,否则会招来生命危险,因而只能借酒浇愁,在陶然亭这种地方徘徊。可以说,刘大自感物伤时,产生了满腔愁绪,内心异常悲愤。

    正是因为在北京有了这样的遭遇,所以刘大白对当时如火如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就无形中增强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与意志。

    P97-100

精彩内容
刘大白是“五四”时期蜚声文坛的诗人,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在现代中国的革命、文学、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

刘家思先生的《刘大白评传》靠前次比较全面、清楚地描述了传主的生平事迹,并尽量给以有历史感的正面评价。

这本较完整的《刘大白评传》,能帮助读者了解这位“五四”诗人,对“五四”新诗以及整个新文学发生发展的研究,乃至对二三十年代革命史、教育史、思想史的研究,以及对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都有所推进,或能提供某些重要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