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融区规模化农业开发生态环境效应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78.85
6.2折
¥
128
全新
仅1件
作者郝芳华,欧阳威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9474
出版时间2012-06
四部分类子部>艺术>书画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8003663
上书时间2024-11-1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冻融区农业研究意义
1.2 冻融区农业研究特色
1.2.1 中高纬温带一冻融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研究
1.2.2 冻融农灌区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研究
1.2.3 农业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1.3 农田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优化调整
1.3.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1.3.3 田间水文过程及氮磷迁移
1.3.4 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1.3.5 全球变暖潜势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3.6 生态安全研究
第2章 三江平原冻融农区规模化农业开发
2.1 研究区概况
2.2 三江平原开发的历史进程
2.3 三江平原规模化农业开发
2.4 三江平原规模化农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4.1 三江平原的传统农业开发模式
2.4.2 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2.5 三江平原农业政策
第3章 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优化调整
3.1 土壤氮磷平衡核算方法构建
3.1.1 氮磷平衡
3.1.2 氮磷输入项
3.1.3 氮磷输出项
3.1.4 吸收输入比和氮磷吸收模拟方程
3.2 农田土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及其验证分析
3.2.1 1993~2008年三江平原土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
3.2.2 土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对比分析
3.2.3 土壤氮磷平衡核算结果的监测数据验证分析
3.3 三江平原土壤氮磷失衡原因分析及其优化调整
3.3.1 氮磷失衡的原因分析
3.3.2 土壤氮磷调整理论依据及其方案
3.3.3 不确定性分析
3.4 农场模式和家庭承包模式对区域土壤氮磷平衡的影响
3.4.1 农场模式和家庭模式的土壤氮磷平衡差异
3.4.2 农场模式和家庭模式的吸收输入比和氮、磷比例特征差异
3.4.3 农场模式和家庭模式的土壤氮磷输入输出响应的差异
3.4.4 氮磷输入调整的差异和重点
3.4.5 误差分析
3.4.6 对区域农业和环境管理的启示
第4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农场耕作制度下的农业垦殖过程
4.2 农场农业系统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
4.2.1 土壤养分描述性统计
4.2.2 土壤养分指标相关性分析
4.2.3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4.2.4 土壤养分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4.3 长期农场制耕作中土壤氮磷时空变异
4.3.1 土壤氮磷全量1981~2011年时空变异分析
4.3.2 土壤全氮全磷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4.3.3 土壤碱解氮及速效磷时空变异分析
4.4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库演变模拟
4.4.1 CENTURY模型简介
4.4.2 模型主要参数获取
4.4.3 土壤碳库自然累积模拟及校准
4.4.4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碳库演变模拟
4.4.5 未来农业管理情景下土壤碳库变化预测
4.5 长期耕作对土壤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影响
4.5.1 研究区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及累积特征
4.5.2 主成分分析结果
4.5.3 金属来源分析
4.6 土壤质量空间变异及农场耕作管理建议
4.6.1 土壤肥力质量空间变异
4.6.2 土壤环境质量空间变异
4.6.3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
第5章 冻融农区田间水文特征及氮磷迁移研究
第6章 流域尺度农业活动胁迫下的非点源污染效应研究
第7章 农业开发下气温时空变化以及对全球变暖潜势的影响
第8章 农业开发胁迫下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1.对湿地的影响
湿地面积大量减少。三江平原经过近50年的开发利用,湿地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43万公顷,减少到目前的151万公顷。50年来,湿地面积减少了292万公顷,年减少5.84万公顷。三江平原的水利工程项目多以防洪除涝为目的,70年代以来为开垦耕地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和排水干渠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湿地的水文条件,湿地被疏干,面积萎缩。至今已开垦耕地占三江平原总面积的36.9%以上,而湿地由原来占总面积的40.68%减少到目前的18.1%。此外,纵横交错的公路,也切割了大面积湿地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补给,湿地面积锐减。现在湿地仍以每年80万亩的速度减少,原有的湿地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湿地污染日趋严重。水是维持湿地最重要的生境因子,水体受到污染,湿地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三江平原有100多条河流均不同程度的受到污染,每天有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松花江水系中,在同江处占总流量的27.2%为污水。近几年来,特别是大面积发展水田后,农药、化肥的用量大幅度增加,对湿地环境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鱼类体内污染不断增加,致使以鱼类为食的水禽,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使有毒有害物质在鸟类体内大量积累,从而造成鸟类慢性中毒而死亡,或导致繁殖率下降。
湿地生态系统恶化。湿地生态环境的恶化改变了三江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导致区域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大量的沼泽湿地被开垦成耕地,大大地削弱了湿地对洪水的减缓作用,尽管加强了堤防工程的建设,仍然抵御不了频繁的洪水灾害。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大面积沼泽缺水干涸、地下水位下降、空气湿度减小、地表蒸发力加大、降水量减小、地表植被破坏、风力加大、土壤出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使区域生态系统恶化、质量下降。
2.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砍伐森林和大面积开垦沼泽与草地,影响了大气湿度和地表蒸发量,进而年降水量减少。三江平原大规模开发以来,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大,通过图解、滑动平均值和经验函数拟和等方法分析,三江平原降水量直线趋势递减差180mm左右。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每年从江河引取大量水用于农业生产,并且引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如宝泉岭、江兴隆分局1993年引松花江流域水2964万ri3,1997年达到5557万m3,加之降水量逐年减少,河流大气补给水源大大降低,平原中、小型河流流量大幅度减少,汛期易出现山洪,枯水期接近断流,直接影响流域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出现不稳定因素。地下水补经水源的减少,造成平原地区地下水位比1960年下降5~6m(何永祺,1980)。
……
精彩内容
书稿内容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郝芳华研究小组在三江平原地区5年研究工作的总结。全书拟分为九章内容,针对冻融区农业扩张行为,对冻融农区土壤及水环境及区域生态安全进行了全面探讨。分别介绍了三江平原冻融农区农业扩张,农田土壤氮磷平衡及其优化调整,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冻融农区田间水文特征及氮磷运移研究,流域尺度农业活动胁迫下的非点源污染效应研究,农业开发下气温时空变化以及对优选变暖潜势的影响,农业开发胁迫下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