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矿脉集群开采方法与结构稳定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多矿脉集群开采方法与结构稳定性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35.11 6.2折 57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朝,聂兴信,郭进平 等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487256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7元

货号11038543

上书时间2024-11-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汪朝,男,1987年1月生,2012年毕业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2012年至今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助教、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矿系统工程、矿山岩石力学。近年来,在国内外行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4篇,CSCD2篇。主持或参与国家及企业科研课题8项,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各1项。
聂兴信(1972.3---)男,籍贯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采矿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采矿系统工程与数字矿山、智能采矿、矿井通风与矿山安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研究、推广、教学工作。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厅基金、企业课题等12项,参加完成科研课题20多项;出版《新编爆破工程实用技术大全》等著作6部、教材1部,软件著作权16项,专利3项,发表科技论文四十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项。郭进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副院长。

目录
1多矿脉群开采概述1.1集群理论与集群采矿方法1.2矿床开采数值模拟技术1.3本书主体内容及结构1.4本章小结2矿山岩体质量分级方法2.1矿区岩体质量分类2.1.1CSIR岩体质量分类2.1.2分类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处理2.1.3岩体质量评价2.2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工程处理2.2.1岩体抗压强度σmc的工程处理2.2.2岩体抗拉强度σmt的工程处理2.2.3岩体抗剪切强度cm、φm的工程处理2.2.4岩体变形参数的工程处理2.3本章小结3集群开采理念与集群采矿方法设计3.1集群开采理念3.2集群开采理念与现有开采理念的关系3.3集群开采技术体系设计3.4集群采矿方法设计3.4.1集群采矿方法适用条件与特点3.4.2深孔分段空场上向嗣后充填采矿法设计3.4.3浅孔水平分层上向连续充填采矿法设计3.5集群采矿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3.5.1采场出矿能力3.5.2采场生产能力与工效3.5.3采场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6本章小结4集群开采顶板安全跨度计算及模拟分析4.1集群开采顶板破坏模式及稳定性影响因素4.1.1顶板破坏模式4.1.2顶板稳定性影响因素
4.2采场顶板力学模型4.2.1采场顶板力学模型确定4.2.2安全系数法基本原理4.3岩体力学参数选取4.4顶板安全跨度计算4.4.1平板梁理论法4.4.2荷载传递交汇线法4.4.3采矿厚跨比法4.4.4普氏地压理论法4.4.5结构力学梁理论法4.5顶板安全跨度计算结果分析4.6集群采矿法顶板跨度数值模拟验证4.6.1集群采矿法采场模型建立4.6.2集群采场顶板位移应力塑性区云图分析4.7本章小结5单一采场结构参数优化5.1研究方法及其特点5.2屈服准则及力学模型5.3模型的建立5.3.1模型计算范围5.3.2模拟参数的选取5.4数值模拟计算流程图5.5深孔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5.5.1数值模拟开挖步距5.5.2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介绍5.5.3施工后围岩位移分布5.5.4施工后围岩应力分布5.5.5施工后围岩塑性区分布5.5.6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对比5.6浅孔水平分层上向连续充填采矿法5.6.1数值模拟开挖步距5.6.2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介绍5.6.3施工后围岩位移分布5.6.4开挖后围岩应力分布5.6.5施工后围岩塑性区分布5.6.6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方案对比
5.7本章小结6集群回采顺序优化数值模拟6.1集群回采顺序提出的依据6.2集群回采顺序说明6.3集群回采模型6.3.1基本假设6.3.2数值模拟参数选取6.3.3模型建立6.4集群回采数值模拟6.4.1初始状态下的模型数值模拟6.4.2采场集群开采数值模拟6.4.3完全回采数值模拟6.6本章小结7采场围岩破坏机制数值模拟7.1非连续连续介质耦合数值模拟方法7.1.1节理岩体断裂力学7.1.2非连续介质数值模型模拟7.2PFC2D离散介质模型7.2.1PFC2D基本原理7.2.2建立PFC2D岩体模型的步骤
7.3FLAC与PFC2D模型的耦合7.3.1FLAC基本原理7.3.2PFC2DFLAC耦合模型的建立7.3.3矿体回采顺序7.4计算结果分析7.5本章小结8采场底部结构稳定性8.1采场底部结构稳定性数值模型8.1.1本构模型及屈服准则8.1.2边界条件和初始地应力场8.1.3数值模型的建立8.2底部结构巷道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8.3底部结构巷道破坏机理8.3.1岩体性质的影响8.3.2地应力的影响8.3.3巷道断面形状的影响8.3.4支护条件的影响8.4堑沟巷道与出矿巷道交岔点开挖顺序8.4.1方案设计8.4.2计算结果及分析8.5出矿巷道间距8.5.1矿石流动规律8.5.2出矿巷道间距理论计算8.5.3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8.6出矿巷道布置形式和开挖顺序8.6.1方案设计8.6.2计算结果及分析8.7采场底部结构稳定性控制技术8.7.1支护对象8.7.2目前支护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8.7.3软弱破碎大变形围岩支护原则8.7.4基于联合支护理论的支护方式选择及作用机理分析8.7.5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8.8本章小结9工程实例9.1矿山地质概况9.2集群采矿方法设计
9.2.1采场布置9.2.2采场通风9.2.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9.3集群采场顶板安全跨度9.4集群回采顺序9.4.1集群回采位移监测工程布置9.4.2回采过程位移监测结果9.4.3集群回采结果分析9.5本章小结10结论参考文献

精彩内容
本书针对多条平行急倾斜矿脉群的赋存条件,提出集群采矿理念,并对集群采矿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本书的研究成果,为急倾斜薄矿脉群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方法,为今后同类型矿山开采提供借鉴与经验。本书可供矿业、安全等领域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以及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