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货币死亡:魏玛德国赤字开支、货币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噩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货币死亡:魏玛德国赤字开支、货币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的噩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5 6.2折 6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son)著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96373

出版时间2021-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1735219

上书时间2024-11-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son1932年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剑桥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格拉斯哥先驱报》《泰晤士报》记者。他担任过欧洲议会议员、英国外交部特别顾问、欧洲国际工商事务顾问及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目录

第一章黄金换钢铁…

第二章 死气沉沉的街道…

第三章战争的账单…

第四章十亿的谵妄

第五章滑向恶性通货膨胀……

第六章1922年之夏…

第七章 哈布斯堡的遗泽……

第八章 纸币泛滥之秋……

第九章鲁尔斗争……

第十章 1923年之夏…

第十一章哈芬施泰因…

第十二章 深渊之底·

第十三章 沙赫特博士·

第十四章失业的爆发…

第十五章裸露的伤口

参考文献…

致 谢…

后 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黄金换钢铁1913年,一战爆发前夕,德国马克、英国先令、法国法郎和意大利里拉的价值几乎相同,其中任意一种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均是1:4~5。但到了1923年年末,无论是1先令、1法郎或1里拉都可以兑换高达1万亿德国马克,实际上当时已不会有人再愿意用任何东西去兑换德国马克。贬值了1万亿倍的德国马克已经名存实亡,这一过程只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德国马克的陨落是渐进式的。在一战期间(1914-1918),德国马克的外汇价值几乎腰斩,到了1919年8月,又再次跌去一半。从1914年到1920年年初,尽管生活成本上涨了约9倍,德国马克的海外购买力却只剩下了原来的四十分之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德国马克的价值一直在令人不安地上下波动,随后,它以不断加速的趋势一路狂跌,随之而来的是满目疮痍的社会和动荡不安的政治。直到1923年,可以说在苦撑多月后,德国马克终于越过理性的悬崖边缘,紧步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后尘,堕入深渊,甚至摔得比两者还要惨。1923年是通货膨胀飙涨的一年,德国的金融部门陷入了癫狂状态,经济灾难席卷了数以百万计的德国民众。这一年德国见证了各种天文数字、“手推车通胀”①以及各种前所未有的金融乱象。1923年11月德国马克的寿终正寝,不失为一种仁慈的解脱,因为先前8个月发生的种种事件已经注定了旧德国马克早已无力回天,这些事件还预示了德国将不得不经历异常严峻的金融重建过程,而这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重建使数千家企业破产、数百万人失业,让人们陷入无望的境地,还间接地让全世界都不得不为之付出更为可怕的代价。1923年的通货膨胀是如此荒诞离奇,又结束地如此突然,以至于往往被当作历史奇闻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然,作为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一系列事件的高潮部分,这次通胀无疑是载入史册的。魏玛时期发生的这次通货膨胀,其成因在许多方面都是绝后的,当然这一点并不重要;政治环境不同了,金融混乱能再次演变到这种地步是不可想象的,当然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或需要认识到的是,通货膨胀,不论起因如何,对一个国家和它的政府、人民、官员以及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社会对物质享乐越崇拜,通胀带来的伤害可能就越严重。如果人们能从20世纪20年代初期战败的同盟国的遭遇吸取任何教训的话,那就是货币是自古以来世人所接受和信赖的交易媒介,人们用它来衡量价值,用它来彰显社会地位,用它来建立安全保障,用它来存储劳动果实。而正因为此,货币崩溃的过程会伴随着贪婪、暴力、痛苦以及源于恐惧的仇恨,没有任何社会能历经这一过程而毫发无损。当然,1922年和1923年不光让德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的资产阶级遭遇了灭顶之灾,还给更多的普通民众带来了饥荒、疾病和贫困,偶尔甚至带来死亡。任何挺过那段艰难岁月的人,都无法平静地描述那场灾难。对这几个国家的人民最为致命的打击在于这段时期仍然只……



精彩内容

当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到无法恢复时,货币的死亡就将不可阻挡。1923年,魏玛德国的货币实际上一文不值(当年12月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42亿马克),全国几乎沦为易货经济。昂贵的雪茄、艺术品和珠宝被用来交换面包等主食;一张电影票可以买到一块煤;一瓶石蜡可以用来买一件丝绸衬衫。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毕生积蓄消失,亲人挨饿。国家财政陷入混乱,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社会动荡。1923年的德国,货币可能不再以数量庞大的实物印刷和发行。然而,无论一个国家赤字的原因是什么——必要性还是挥霍性,为了经济复苏或防止失业率,上升,都被认为是解决办法之一。但其中仍有需要借鉴的风险,1923年的德国提供了一个生动、令人信服、发人深省的故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