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写本斋文所见敦煌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敦煌写本斋文所见敦煌民众的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130.68 6.6折 19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尚兵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73210258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98元

货号15761928

上书时间2024-11-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周尚兵,湖北公安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隋唐史、敦煌学与山东地方史的研究,出版《齐州房氏家族文化研究》、《山东农业史》等地方史研究著作,发表《郭子仪的福禄寿考与唐皇室的平乱图强》《唐代山南西道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等论文。



目录

導論 3

一、關於齋文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4

二、本課題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6

第一章 齋會中的物品流動 23

第一節 飾華第:齋會道場布置中的物質流動 23

一、飾華第,嚴綺庭:道場物質的配借與租賃 24

二、列釋座,建尊容:安佛設座 28

第二節 齋僧、齋供中的“廚營百味” 29

一、伯三二三一號《平康鄉官齋籍》所反映的齋僧標準餐 30

二、“飯資百味”的味道調和 36

第三節 沐浴身心,焚香設供:齋會中的香湯和焚香 54

一、中古敦煌百姓所用的焚香品類 55

二、香湯與中古敦煌百姓的蘭湯浴 59

第四節 齋會中的石香與藥食 62

一、野外採集品:敦煌百姓的藥食原料 63

二、石香與佛事藥食的功用 77

三、香花與香花供 83

四、敦煌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香事 86

本章小結 91

第二章 建福:衆生皆苦,惟福是憑 92

第一節 “苦空”非“苦空” 93

第二節 神生浄土,清昇彼岸 97

一、神生浄土:彌陀信仰與佛教“好死”的彼岸 97

二、敬重福田,式崇白業:敦煌信衆“清昇彼岸”的途徑 103

三、年年啓願,月月傾心:信衆積纍福善的日常生活 107

第三節 生有何歡:信衆日常生活中的建福齋會 108

一、舞席歌筵———慶揚齋會所見百姓生活 109

二、家傳正信———信衆居家生活中的齋會 111

三、居家者孝悌延遠———齋文所見百姓的家庭生活 125

四、嵴原同慶、轉禍祈福———全民齋會中的百姓積福 134

第四節 建福一日:敦煌民衆建福的社邑樣本 137

一、共作福因:社邑建福活動的制度規定 138

二、社邑建福活動的具體運作 141

三、合意同歡,共崇至福:社邑建福活動的本質 143

第五節 載生品物:祈賽齋會與農牧業生産的節奏 146

一、中國傳統的農事之神及其祭祀頻率 146

二、佛教祈農齋會的具體形式 150

本章小結 157

第三章 建功:棟梁家國,龜鏡人倫 159

第一節 應賢與間生:敦煌百姓理想的“明王之化” 159

一、敦煌齋文中的五百、半千、應賢、間生、間出、千生 160

二、“應賢”讚頌的對象及其現實觀照 163

三、明王之治:“應賢”的政治圖景與冥府的“閻王判罰” 165

第二節 懷百藝以資身 168

一、弱冠前的“經明行修” 169

二、成年後的“多藝多能” 170

第三節 婦德女儀,揚暉素篆 177

一、齋文所見的“婦德” 177

二、齋文所見“母儀”“女儀”與婦女的家庭責任 182

第四節 立功立事:門榮五品,家膺五福 189

一、家國棟梁之“門榮五品” 189

二、家國榮光之“家膺五福” 191

三、百福盈家,福將劫遠 199

第五節 高門君子,郡邑推賢 208

一、高門君子在敦煌的文化内涵 210

二、敦煌百姓的“每習儒風,皆存禮教” 212

本章小結 218

結語 齋文的背後:捨得之間 221

參考及徵引書目 227

資 料 篇

凡例 243

北大敦一九二號《諸文要集》一卷 245

北敦〇〇〇一七號背《某僧佛事手帖》 256

北敦〇〇〇六二號背《齋儀抄》 263

北敦〇四四五六號背《齋儀要集》 265

北敦〇四六八七號《齋儀要集》 271

北敦一三六六二號背《齋儀選抄》 274

伯二〇四四號背《諸文集抄》 277

伯二〇五八號《齋文節選》 294

伯二〇五八號背《諸文雜抄》 297

伯二二五五號背《諸文雜抄》 307

伯二三一三號背《夫歎齋分爲段》 312

伯二三八五號背《齋儀節抄》 315

伯二五四七號《齋琬文一卷並序》 319

伯二五八七號《齋儀節抄》 337

伯二六三一號《諸雜齋文》 338

伯二六四二號+伯二六四二號背《齋儀選抄》 348

伯二六六八號背《嘆德二則》 357

伯二八二〇號《雜齋文一卷》 358

伯二八五〇號《齋意四則》 367

伯二八五四號《諸雜迴向文》 369

伯二八六七號《齋琬文·序臨官第三》 375

伯二九四〇號《齋琬文一卷并序》 380

伯二九九一號《齋儀抄》 384

伯二九九一號背《齋琬文·悼亡靈第七》 386

伯三一〇六號背《祈雨文》 392

伯三一一四號背《齋儀抄》 393

伯三一二九號光道大師《諸雜齋文》卷下 394

伯三一四九號《齋儀抄》 416

伯三二三二號《患文》 418

伯三二六〇號《論義文》 419

伯三二六三號背《新春靈巖建福文》 420

伯三二七六號背《雜文集抄》 421

伯三二八二號背《雜齋文》 425

伯三三〇七號《夫嘆齋分爲段》 427

伯三三四六號《諸雜文集》 434

伯三三六二號背《諸文要集》 436

伯三四〇五號《諸雜齋文》 440

伯三四九四號《齋儀》 443

伯三五三五號+伯三五三五號背《雜齋文集》 449

伯三五四一號《齋琬文選集》 451

伯三五七五號《齋儀集抄》 456

伯三六〇一號《齋儀·悼亡靈》 458

伯三七六五號《齋儀抄》 461

伯三七七〇號《雜齋文抄》 464

伯三七七〇號背《雜齋文一卷》 469

伯三七二二號背《齋儀集抄》 470

伯三七七二號+伯三七七二號背《齋琬文》 474

伯三八〇〇號《齋文一卷》 480

伯三八〇六號背《諸文選集》 483

伯三八一九號+伯三八二五號《齋儀》 488

俄敦〇〇一四一號《齋文抄》 494

俄敦〇一二〇〇號《諸文要集》 495

俄敦〇一二二八號《二月八日文》 497

俄敦〇二八三二號+俄敦〇二八四〇號+俄敦〇三〇六六號+俄敦一二五九五

號+俄敦一二六〇五號+俄敦一一七九一號+俄敦一一七六三號+俄敦一二

七六八號+俄敦一一七九〇號+俄敦一一八三一號《諸文要集》 498

俄敦一一二二二號《亡考文》 501

弗魯格二六三號+弗魯格三二六號《諸文集抄》 502

弗魯格三四二號背《齋琬文》 518

斯五一五號《雜齋文抄》 522

斯五四三號背《佛事文集》 526

斯六六三號《齋文抄》 528

斯一四四一號背《齋儀選集》 530

斯一五二二號《齋儀選抄》 539

斯一六八六號《諸雜文抄》 543

斯一八二三號《亡齋文》 544

斯一八二三號《嘆優婆夷》 546

斯二一四六號 《齋文類抄》 547

斯二七一七號背《雜齋文抄》 552

斯二八三二號《諸文要集》一卷 555

斯三三五四號背+伯二七六七號背《齋儀選抄》 581

斯三九一四號《壽昌夏末結壇祈福文》 584

斯四〇八一號《夫嘆齋分爲段》 586

斯四二四五號背《結壇發願文抄》 589

斯四四一三號《二月八日》 590

斯四四七四號《佛事文抄》 591

斯四六四二號《雜齋文抄》 596

斯四六五二號背《禳蝥蝗文》 604

斯四六五四號《亡齋文》 605

斯四九七六號背《社齋文》 607

斯四九九二號背+斯三四三號《諸雜齋文一本》 608

斯三四三號背+斯四九九二號《諸雜齋文一本》 617

斯五五六一號《齋儀選抄》 621

斯五五七三號《諸雜文集一本》 625

斯五五九九號《齋儀》 629

斯五六三一號背《僧》 631

斯五六三七號《齋儀》 632

斯五六三八號《諸雜文一本》 639

斯五六三九號+斯五六四〇號《諸雜齋文》 642

斯五九五七號《諸雜齋文一本》 660

斯六一七九號《持齋供佛捨施文》 671

斯六三一五號《齋文抄》 672

斯六四一七號《諸文雜抄》 674

羽七四九號《臨曠文》 682

羽七五〇號《入宅文》 683

中國書店〇七〇號《行人文》 684

後記 685



内容摘要

“三日人厨下,洗手作羹湯”①,即便再平常不過的平日飲食生活,也蕴含著群體共同遵循的行焉規則和生活習俗。敦煌百姓“崇儒重佛”②,特别是在八至十世紀,“佛教融入敦煌社會之中,所有社會活動無不打上佛教烙印”③。沉浸於佛教文化氛圍中的各項社會活動又映照出敦煌地區何許樣的生活習俗與生活情態?的2

国斯二八三二號之《時氣》云:“春雲散野,淑氣浮天;幡華爛漫,淑景争耀。”伯二六三一號之時景《春時》云:“韶揚葉媚,滁紺殿以流輝;新烏初飛,遠禪林而弄羽。”幡華、紺殿、禪林,觸目之處儘是佛教文物的影子,生活已然繞不開佛教的影響。證諸敦煌齋文文献,敦煌百姓的飲食、學習、工作、休開、社交、娱樂等日常生活確實都已蒙上了佛教齋會的光晖。

齋會,指設齋食供養佛、法、僧三寶的法會。“齋”的本義,指清净身心。在三寶供養法會中,不論施者、受者,均應慎守身口意三業,清浄身心,故又稱齋會④。在各類齋會中,受齋的僧人都要替施齋之主向佛申意、陳願。這類烏齋主向佛申陳心願的文本,即齋文。敦煌寫卷中存有数百件這樣的齋文。文因齋會而生,今日留存的每一件齋文抄件,其背後即是當日敦煌民衆隆重舉行的一場佛事齋會。

佛事本爵人事而設,敦煌地區各種齋會所反映出來的人事,涉及敦煌民衆的生、老、病、死以及吃、住、行、用、樂、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是當時敦煌民衆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録。同一類齋會及其齋文,映射出敦煌民衆在同一事件上共同遵循的行焉規則。各種齋會中敦煌民衆虔誠申意的身影,聚合成當日種種社會生活的實像,折射出他們日常生活的精神面貌及其所奉行的價值準則。齋會、齋文成烏認識當時社會實像的一個窗口。

衆所周知,要瞭解一個區域社會,應瞭解其中每一個鮮活的個體在當時的所思所想。齋文正記録了敦煌百姓當日的所思所想。對敦煌寫本齋文所記録的民衆生活及其精神世界的復原性研究,不僅可以填補齋文學術研究上的空白,而且可以復原出當時地域文化的成長方式。

一、關於齋文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敦煌窝卷中所保存的数百件賽會上設脊施主自撰或僧人代窝的向佛陳意、申願之文,在原窥卷中有齊文、願文、齊願文、麝琬文、顺佛文等多種题名,由此導致學界對這批齋會申意陳願文書的整體類屬俞名産生了不同的看法,目前有齋文、齋意文、願文等幾種。

一九九O年以前,對於齋文文献的稱名很混亂,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中就有释門文範、應用文範、释子文、释門雜文、雜齋文等,陳祚龍先生還一度用“藝文”來稱呼“齋文”①

篡於原窝卷中的题名以及所使用的齋會場合,一九九口年,郝春文教授在其《敦煌寫本齋文及其様式的分類與定名》中,率先使用了“齊文”這個類靥名稱來總稱這批只在齋會場合下逡使用的陳意、申願文。他認烏:從文本的使用情况來看,敦煌遺書中的齋文及其文範樣式,應按其性質以“齋文”和“齋儀”來總稱之。齋儀與書儀性質相同,是供起草齋文者參考使用的文樣;齋文文本是僧人在各類齋會上宣讀的文書,它既有實用性,又保存了“齋儀”的一些特點。一九九六年,郝春文教授再撰《關於敦煌寫本齋文的幾個問题》,對“齋文”“願文”與“發願文”的區别與關係進行了關述,認為齋會文獻中的“願文”只是齋文中的一種。按照文體结構,一篇完整的齋文可以解析玛五個部分:一、頌揚佛與佛法的功德法力,稱“號頭”;二、説明齋會事由,識欺被追福、祈福者或齋主、施主的美德,稱“歎德”;三、敘述設齋的縁由與目的,稱“齋意”;四、描繪齋會的盛況,稱“道場”;五、表達對佛的種種祈求,稱“莊嚴”②一九九八年,在玛《敦煌學大辭典》所撰寫的“齋文”“發願文”等詞條中,郝春文教授再次確認了他的齊文類腦命名觀點。

號頭,在齋儀中又稱玛“嘆佛”。一九九四年,王書慶以齋文中的“號頭”段落作焉考察對象,發表了《敦煌寺廟“號頭文”略説》,提出了“號頭文”的概念:“所謂‘號頭文’,指的是唐宋時期在佛事活動道場中的開場白。”他認烏這種開場白是相對固定的,“舉行哪一種佛事活動的道場,就用哪一種固定的模式作烏該道場的開端,然後再明意和祈願”③。號頭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對象來進行考察,但顯然,“號頭文”不适合作舀齋文的總稱。一九九九年,宋家鉦發表了《佛教齋文源流與敦煌本〈齋文>書的復原》一文,對齋文的特徵、異名、源流等進行了考論,認玛齋文具有四段式文體結構,一篇完整的齋文應該具有欺德、齋意、道場、莊嚴四個部分@。目前學界關於敦煌賽文的文體結構有“三分法”“四段法”“五段法”“六段法”“七段……



精彩内容

本书上编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敦煌斋会举办过程中的物质流动;二是敦煌百姓通过斋会展示出来的“建福”生活;三是敦煌百姓通过斋文展示出来的“建功”生活。下编则为敦煌文书中相关斋文的资料汇编。本书所揭示的斋会中的香品食物等物品的流动、斋会中敦煌百姓所思所想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反映出来的“建福”“建功”两种日常生活,皆为此前学界未曾细加讨论过的内容,为本书的创新之处和主要建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