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70.22 6.2折 114 全新

库存2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同标,梁燕著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698959

出版时间2022-12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14元

货号13881003

上书时间2024-11-1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同标,师从阮荣春教授,在上海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论古印度佛像影响中国的三次浪潮》。现为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燕,师从阮荣春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取得艺术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阿旃陀石窟壁画研究》。现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人文化成

第一节皇皇之美

第二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第三节一超直入如来地

第二章气韵神彩

第一节气韵,生动是也第二节书之妙道,神彩为上第三节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第三章禅意玄心

第一节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第二节云在青天水在瓶

第三节狂禅的性灵

第四章吟咏性情

第一节抒情的意味

第二节酒神的滋味

第三节古雅的趣味

第五章文学的趣味

第一节诗画会通

第二节从诗意至画境

第三节体格与表现

结语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中国书画极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文人参与品评和创作,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提升书画的文化品格。文人擅长诗赋,以书画为诗赋的载体,文学化的书法绘画便因此获得了强大的情感力量,书法绘画由技艺匠作跃升为文学的比邻,成其为文人书画。因为文人和文学的缘故,中国书画获得了文学的熏陶,沾染了诗性精神,提升了艺术品格。

诗赋文学的特质在于吟咏性情、感荡心灵,追求文学语言自身的美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1],沉思和翰藻是萧统的文学标准。“文温以丽,意悲而远”[2],钟嵘品评古诗也同样着眼于性灵和辞藻。清代阮元说,“凡以言语著之简策,不必以文为本者,皆经也、子也、史也”,“凡说经讲学皆经派也,传志记事皆史派也,立意为宗皆子派也,惟沉思翰藻乃可名之为文也”[3]。诗赋文学彰显了作者的思致感兴,遣词造句也力求奇偶相生、音韵相和,文字自身与思致性情同样都是其关注点。经、史、子三者虽都通过文字辞藻进行记事说理,辞藻固然可以很优美,但作品若缺少作者的性情,感兴则不能被称为文学。

中国绘画的文学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比如,作为绘画名家的顾恺之,更以文学著称。据《晋书》本传,人问会稽山川之状,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若云兴霞蔚。”[1]转瞬之间贡献了几个成语,真不愧“才绝”之誉。他的《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纯属教化意义。他本人“尝悦一邻女,挑之弗从,乃图其形于壁,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2],正是雅士多情感的痴黠,这与画卷迥不相侔。另一件长卷《洛神赋图》,“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3],巧笑倩兮、罗袜生尘的洛神,寄托了曹植的许多情感,画面形象首先应该服从于文学作品。赋与图几乎逐一对应,表明这是文学作品与插图的关系,与顾恺之本人的文学情怀关系不大。对于这三件长卷,我们只能说,顾恺之贡献的是技艺而不是襟怀性灵。细细想来,他的画论《画云台山记》侧重于山水景观和道家事迹,《魏晋胜流画赞》评骘人物不涉及绘画艺术,《摹拓妙法》纯属技术问题。“‘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恺之努力把嵇康的诗句转化为画面形象,可能是近于《洛神赋图》的图解。顾恺之是号为“才绝”的文士,而他笔下的绘画却不能说是文学化的作品。



精彩内容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传统,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亟待继承与发展。本丛书以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多民族文化融合与现代转型的视野,既有对中国古代美学、哲学、艺术学重要观念、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研究,也有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嬗变轨迹、民族融合、现代转型和影响价值的探讨,通过回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渊源,彰显出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面貌,为构建当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本丛书共6册,分别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方法论》《中华美学的意象理论》《中华美学的感兴精神》《中华多民族美学研究》《中华书画的诗性精神》《中华美学的现代转型》。本书研究并总结了中华传统书画表现出的独有美学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书画艺术由格、法、气、韵并重过渡到纸墨的书写性,由描绘性转向示意性的规律,揭示了传统书画受到了诗赋文学的影响这一重要的艺术特征。本书论述了中国传统艺术对艺术品格的追求,中华美学对形质之外生命气息的审美取向。本书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近百张,图文结合,生动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山水趣味、天地性情、自然天道的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