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8.91 2.0折 ¥ 45 全新
库存14件
作者党晶晶
出版社中国原子能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ISBN9787522107639
出版时间2020-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11276701
上书时间2024-11-18
第一章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概述
第一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理论框架
人类不能仅对自己这一代人获得经济、文化需求而满足,更重要的是要对儿孙后代和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来负责,即构建以生态可持续性原则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生存模式——生态文明的社会生存模式。目前,全球所倡导的“生态文明”,正是这一承诺在实践领域的体现。
一、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根据各方面专家学者的见解,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类尊重自身的前提是尊重自然
生态文明所提供的基本观念是全球生态环境系统整体观念和系统中诸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因此,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从自然的角度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这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在评价自然物种的非经济价值时,要承认物种有其自身天然生存的权利。人类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在自然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否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二)价值观的革命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西方文化对于人类思想的解放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但后来由于人类自身需要和欲望急剧膨胀,人对自然的尊重被对自然的占有和征服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社会制度又促使少数人以占有和剥削他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根本动力和目的,这一价值观进一步扩展到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层面,更加剧了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文明的提出,使人类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类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许的范围。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幸福。但是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生态文明是人类价值观必然的选择。
(三)保护生态环境是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
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其首要准则,人类其他的一切行为,首先必须以服从这一道德准则为前提。重新学习在地球上生活的艺术,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四)把生态文明列入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发展结构理论把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政治、文化“三领域”框架中加上“生态环境”,建立起“四领域”的总体框架,因为优良秀美的地球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繁荣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文明必须把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正常运转作为其重要标志之一。
(五)人类社会活动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转向以文化活动为主人类社会活动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转向以文化活动为主即在生态文明时期,科学、艺术、教育信仰、伦理道德、审美、健康、娱乐、智力开发等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内容。人的生活方式也将从着力追求物质利益、过度消费逐渐转向主要追求丰富多彩、简朴、清清、健康、优美、舒适的“绿色生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