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 54.21 6.2折 ¥ 88 全新
库存56件
作者闫光才著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57486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4173655
上书时间2024-11-15
阎光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四个一批”人才自主选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司委托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重点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理解学科:内涵、分类机制及其依据
第一节 学科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学科划界和分类的机理
第三节 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
第四节 学科的分类结构与体系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理解专业:本科教育的“通”与“专”
第一节 本科专业的由来
第二节 本科专业设置的依据与机理
第三节 本科专业设置的结构与框架
第四节 可雇佣能力与本科专业教育定位
第五节 本科专业与工作匹配度
第六节 本科教育的“通”与“专”及其收益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理解课程:本科课程的组合结构与特征
第一节 大学本科课程的概念
第二节 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与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当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与结构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通与专”、“宽与窄”的课程搭配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学习自由:本科课程体系与结构变革
第一节 当下本科教育的定位困惑
第二节 本科课程总量的减重
第三节 本科课程结构与专业口径的调整
第四节 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改革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理解本科教与学:经验与理论
第一节 大学教学活动需要理论还是经验支撑
第二节 大学教学是“学”还是“术”
第三节 教学学术究竟是谁的学术
第四节 教学学术能否让大学走出教学困境
第五节 理性评价大学教学学术“运动”的效应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与证据
第一节 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范式观的激进倾向
第二节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应势而变的理念倡导不是模式固化
第三节 证据表明:有效性教学依旧离不开教师的主导
第四节 结论与反思
第七章 理解课堂:讲授法的处境与出路
第一节 大学本科课堂讲授溯源
第二节 大学课堂讲授的是与非
第三节 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相容性
第四节 讲授为主方式得以存续的客观环境与条件
第五节 经验研究:讲授与板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有效性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 理解教学技术:影响、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之间的历史因缘
第二节 作为福音的信息技术众多面相
第三节 当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第四节 信息技术发展能否引发教育学(pedagogy)革命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理解学者与师者:本科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第一节 学者还是教师:关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聘任标准
第二节 本科教学与科研间关系的平衡与失衡
第三节 经验研究:教师的本科教学投入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导论
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层次教育的定位可谓最为尴尬:它指向更为专业化的研究生教育,但又不是完全的升学教育;为社会各行业输送人才,但又难以也不苛求与社会产业需求有机衔接。直白地说,其定位有些不上不下,下不及高职高专对职业技能训练的青睐有加,上则难以企及研究生层次专业化取向的目标明确。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特别是普及化阶段,由这种似是而非的定位带来的困扰更多,围绕应当注重学术性还是应用性抑或职业性、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等话题,更是聚讼纷纭。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应对大量扩招后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世界各国或通过体系内部结构调整,或对传统大学本科培养方案重新修订,出现了一种逐渐强化本科教育的应用或职业取向趋势,但是,这种改革取向并非没有争议,总体上对本科教育的定位至今并没有形成实践甚至观念意义上的共识。例如,在众多国家中应用型机构的“学术漂移”和传统机构的“职业漂移”现象,便可作为佐证。
本科教育定位之困的原因,究其根本,既有规模扩张后高校学科专业以及课程结构相对稳定与学生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之间的内在矛盾,更有外部劳动力市场变迁对人才素质结构要求变动不居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压力。自中世纪到20世纪中叶,虽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譬如由雄辩技艺到博学与教养,再到拥有社会某些特殊职业的专业素养,但人才资源的相对稀缺在客观上巩固了本科层次持久的精英教育定位和取向甚而至于,学校提供什么专业与课程、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相对于学历和学位本身的象征意味与社会地位获致的功用价值,一直以来都显得更为次要。故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究竞如何理解本科教育及其定位,似为一个无可置喙的话题。然而,如今大众化尤其普及化所带来的内外交困,却为这一最为传统甚至可称为正统的教育层次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惑、纠结和紧张。
在我国,人们曾一度把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视为金凤凰,如今金凤凰早已跌落尘埃。从尚未走出计划经济的20世纪80年代的专业精英培育,到更偏重具备工作能力的负责任公民培养,无论你心理上能否接受,这的确已是本科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世界各国制度与社会环境虽有差异,但在这一点上,无论中外,殊途同归。即使各国人学竞争激烈的传统精英机构,也不得不多少调低姿态、放低身段去顺应这一走向。然而,如何去顺应?在一个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从一而终”的职业信念越来越失去其现实根基的时代,传统上目标单一、结构僵化与刚性的培养方案,恐怕不得不做全面调整乃至变革以体现其多样性与弹性,即把重心逐渐由供给方转向需求方,根据社会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变迁尤其是学生的个体发展诉求,全面丰富和充实项目类型、专业种类以及课程资源,以更为灵活的体制机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当然,改革并不意味着是对传统的彻底颠覆,更未必是对既有精英教育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对传统注重全人教育的博雅、近现代关注学术训练的专精以及当代观照人们工作生活多元需求的融合,即一种人们越来越共同认可的通专结合模式。只是鉴于世界各国传统与体制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如何理解和塑造这种模式,各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或者非均质性。譬如,近年来,美国大多数高校不仅更为强化传统的通识教育,重视学生宽广的视野、综合索养和跨文化理解,而且在专业教育方面,更为强化专业的跨学科性、项目选……
《理解本科教育:学科与专业、课程与教学》系“当代高等教育研究新视野丛书”之一分册。全书立足现实中的本科教育实践,基于作者设身处地的领悟与学术思索的结果,从对学科概念内涵的演变过程及学科划界的依据的梳理切入,围绕本科教育实践通与专、宽与窄、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职业、教与学、学与用、统一性与个性化、规范与自由、社会责任与个人担当等的张力,针对大学本科教育的使命、本科教育内涵的合理定位,从理解学科、理解专业、理解课程、理解教与学、理解课堂、理解教学技术、理解学者与师者等方面,尝试对本科教育相关议题做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和诠释性的理解,对当下本科教育处境进行反思。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