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原理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道德原理研究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23.41 6.2折 3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英)休谟著

出版社崇文书局

ISBN9787540376420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16169501

上书时间2024-11-1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英国著名经验论哲学家、怀疑论者、历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英国史》等。

周晓亮(1949—2020),休谟研究专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现代外国哲学研究室主任、西方哲学史研究室主任、《哲学动态》主编、《世界哲学》主编。著有《休谟及其人性哲学》、《休谟哲学研究》、《休谟》、《〈人性论〉导读》、《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本卷主编、第一作者)等,译有《人类理智研究》、《道德原理研究》、《维特根斯坦剑桥讲演集1930—1932》(载于《维特根斯坦全集》第5卷)、《剑桥哲学史1870—1945》(合译)、《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5卷 英国哲学:从霍布斯到休谟》、《科普勒斯顿哲学史·第8卷 从功利主义到早期分析哲学》等。



目录

第一章论道德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论慈善

第三章论正义

第四章论政治社会

第五章为什么效用使人快乐第六章论对我们自己有用的品质第七章论直接使我们自己愉快的品质第八章论直接使他人愉快的品质第九章结论,

附录一关于道德情感附录二论自爱

附录三、对正义的进一步考察附录四论某些词句之争



内容摘要

第一章论道德的基本原理

在与人争论时,如果这些人固执地坚持他们的原则不放,那么,这个争论就是一切争论中最令人讨厌的。也许这里要把另外一些争论排除在外,那就是当那些争论的人完全没有诚意,他们实际上并不相信他们所捍卫的观点,他们进行争论只是装装样子,只是出于逆反情绪,或只是想要炫耀自己超出于他人的聪明机智。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看到争论者盲目坚持他们的论点,蔑视他们的争论对手,并且情绪激昂地极力诡辩和坚持错误。在这些方面,两种人都是同样的。因为对这两种争论者来说,他们各自的信条都不是从推理来的,所以,要指望用任何不涉及感情的逻辑使他们接受一些比较可靠的原则,那是徒劳的。

那些否认道德差别的实在性的人,可以被列人没有诚意的争论者之列,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任何人会认真地相信,人的任何性格或行动都会得到每一个人的喜爱和尊重。自然在人和人之间造成的差别是很大的,这种差别又由于教育、榜样和习惯的不同而进一步扩大了,以至于当我们同时考虑对立的极端情况时,我们既没有足够严谨的怀疑论,也没有任何确定的信心去断然否认人和人之间的全部差别。即使一个人非常迟钝,他也一定常常被正确和错误的不同影响触动;即使一个人的偏见非常顽固,他也一定会看到,其他人的偏见会给人以同样的印象。因此,使这种论敌转变的唯一办法是任其自行其是。因为当他发现没有人和他争论,他很可能仅仅出于厌倦,就最终自动地回到常识和理性方面来。

最近出现了一种关于道德的基本根据的争论,很值得我们考察一番。这个争论涉及:道德是从理性中引申出来的,还是从情感中引申出来的;我们是通过一连串论证和归纳获得有关这些道德的知识,还是通过直接的感知和精细的内部感官获得的;它们是否像一切有关真理和谬误的可靠判断那样,对于一切有理智的存在物都是同样的;或者,它们是否像美和丑的知觉那样,完全建立在人类的特殊构造和结构之上。

古代哲学家经常断言,德无非是与理性相符合,然而,般地说,他们似乎认为,道德是从趣味和情感中获得其存在的。另一方面,我们当代的研究者尽管也大谈道德的美和罪恶的丑,但是在说明它们的区别时,他们通常致力于形而上学的推理和从最抽象的理智原则来进行的演绎。这是人们对这些论题的讨论中到处存在着的一种混乱,以至于在各个体系之间,甚至在几乎每个单独体系的组成部分中,都可能普遍存在的最严重的对立。而对此情况,直至最近还无人意识到。文笔优雅的莎夫茨伯利(Shaftesbury)勋爵最先谈到道德方面的这种区别,……



精彩内容

《道德原理研究》是休谟将《人性论》第三部分改写而成,是休谟关于道德思想的集中论述。由于《人性论》的出版并没有在欧洲文化界产生多大反响,休谟在保持《人性论》第三部分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删除了大量晦涩的哲学术语,改用简练顺畅的文字,以《道德原理研究》再次出版,出版后在英国和欧洲广为流行。本书明确地讨论了伦理学的主要问题,以清晰、严谨的形式进行了道德分析。休谟认为,道德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道德赞美和道德遣责赖以存在的一般原则;善或恶之所以得到赞许或遣责,部分是由于人的同情,部分是由于其社会效用;效用说明了仁爱、正直、友谊、诚实之类美德的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