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平衡”机制的乡村营建策略与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基于多元主体“利益-平衡”机制的乡村营建策略与实践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89 6.2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孙佩文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611625

出版时间2024-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5351238

上书时间2024-11-14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孙佩文,浙江省杭州市人,浙江大学建筑学学士、工学博士。现任浙江树人学院建筑系讲师,主要从事乡村人居环境营建、城市更新的研究与教学卫作。生于城中村,带着对乡村□迁的切身体悟,博士期间参与杭州、安吉、常山、舟山等多地乡村规划与设计研究,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美丽乡村与绿色建筑设计大奖赛”一等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1 绪论

1.1 背景: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新趋势

1.1.1 乡村建设要求的阶段性□化

1.1.2 资本下乡投资产业发展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日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研究创新点

2 多元主体乡建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国外乡村改革与建设启示

2.1.1 乡村土地改革中的利益冲突

2.1.2 多元主体建设乡村的经验

2.2 国内研究进展及述评

2.2.1 整体的乡村产业与空间研究

2.2.2 建筑、规划学的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2.2.3 经济、旅游学的产业利益格□研究

2.3 多元主体乡建模式的村集体利益保护内涵

2.3.1 三种乡村经济体概念

2.3.2 经济利益

2.3.3 社会利益

2.3.4 文化与生态利益

2.4 当前乡村空间营建模式

2.4.1 乡村集体空间的上下互动

2.4.2 “资本空间”的一元主导

2.5 理论基础

2.5.1 新制度经济学

2.5.2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2.5.3 多中心治理理论

2.6 小结

3 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迁认知

3.1 国家法律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建构

3.1.1 宪法影响下的集体土地权利

3.1.2 集体土地使用权相关立法与影响

3.2 国家政策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管理

3.2.1 对集体土地用途的管理历程

3.2.2 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政策趋势

3.3 地方政策对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塑造

3.3.1 对集体土地用途的阶段性治理特征

3.3.2 村集体对用途管制的突破:土地混合利用现象

3.3.3 农用地流转:从自发流转到政府推动

3.3.4 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创新

3.4 小结

4 村集体主体性的衰弱与双重挑战

4.1 村集体经济组织状态:有分无统

4.1.1 分散的生产者

4.1.2 虚置的集体统一经营

4.1.3 绩效特征:缺乏市场竞争力

4.2 工商资本逐利对村集体主体性的压力

4.2.1 创造更多利润的动力

4.2.2 长期经营土地的实力

4.2.3 企业家社会资本助力

4.3 地方政府政绩竞争令村民集体“失语”

4.3.1 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增长需求

4.3.2 不均衡的乡村公共投资倾向

4.3.3 乡村自治被项目资源消解

4.4 小结

5 资本主导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失衡发生机理

5.1 联盟能力强化:资本进村与精英联盟

5.1.1 资本面对农民的较高交易费用

5.1.2 地方范围的精英联盟

5.1.3 精英联盟下的权力运行

5.2 土地利用谋划:规模占地与价值链优化

5.2.1 大规模流转土地的需求

5.2.2 资本“隐身”集体土地流转

5.2.3 谋求产业价值链优化

5.3 资本空间运营:从物到人的全面主导

5.3.1 物质空间营造

5.3.2 对人的导控

5.4 失衡利益格□

5.4.1 村民的显性与隐性损失

5.4.2 精英联盟的利益□□化

5.5 小结

6 多元主体利益平衡的精准赋能空间营建模式

6.1 多元主体的利益平衡目标

6.1.1 目标的提出

6.1.2 精准赋能空间

6.2 村集体的主体性增强

6.2.1 土地利用政策弹性供给和金融支持输入

6.2.2 延续集体价值的农户合作社

6.2 。3 能人经纪的战略领导作用

6.2.4 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制度导入

6.3 产业重组与空间重构

6.3.1 产业结构调整

6.3.2 空间形态的整体优化

6.3.3 基础设施串联与共建

6.3.4 柔性界面的设置

6.4 资本与村集体空间功能动态调适

6.4.1 企业进村:不同产业,不同准入标准

6.4.2 村集体土地利用规划动态调整

6.4.3 企业与村集体功能调适:精准置换与整理

6.5 产业文化特色与景观风貌共塑

6.5.1 资本参与生产制造型乡村

6.5.2 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型乡村

6.6 小结

7 实证研究:安吉碧门村的营建方法

7.1 产业发展困□的把握与分析

7.1.1 村情概况:旅游度假区边的竹加工业村

7.1.2 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困境

7.1.3 转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营建

7.2 产业调整与空间形态优化

7.2.1 特色资源识别与产业调整

7.2.2 工业:虚拟营销,实体空间支撑

7.2.3 休闲农业:三个要求,肌理维育

7.3 基础设施与柔性界面共建

7.3.1 休闲农业一居住融合:设施共建

7.3.2 工业一居住融合:柔性界面

7.4 渐进发展的空间功能调适

7.4.1 产业开发的时空弹性导控

7.4.2 精准功能置换与整理

7.5 竹产业文化特色空间营造

7.5.1 家庭作坊空间

7.5.2 创业园区与公共空间

7.6 小结

8 结语

8.1 总结与提升

8.2 问题与不足

8.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1绪论

1.1背景: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新趋势

1.1.1乡村建设要求的阶段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农业辅助工业、农村辅助城市的二元格局下,乡村空间长期延续着传统聚落的格局。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调动了自主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农业空间、工业空间、生活空间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用地、劳动力等要素不断流向城市,乡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停滞甚至退化。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乡村规划的统一管理与引导,村民建设行为散漫: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外拓,新建农房在主要交通沿线蔓延;另一方面又在内部空废化,许多农房因村民外迁空置而破败,整体呈现出低效的土地利用格局。集体经济的衰落使得乡村公共产品供给处于真空状态,村庄风貌则受到城市化的影响,表现为传统文脉延续性的断裂,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城乡一体化的思路逐渐清晰。在地区空间布局上,量大面广的中心村建设推动了自然村集聚发展一既有助于集约高效的公共产品供给,也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目标存在关联。受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建设项目大量流人,也带来了外部建设者的各种观念,乡村风貌变得更加复杂多样:既包括对某些风格的原样移植,也不乏风格之间的随意拼接;有基于地域文脉的建筑创作,也有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修复。

产业发展是乡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国家引导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同年,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通盘考虑,整体规划”。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妥善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现代农业,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以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领域的发展,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