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观念的变迁(基于乡村民众的视角)/教育与社会研究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童年观念的变迁(基于乡村民众的视角)/教育与社会研究丛书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1.89 6.2折 68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友缘,程天君

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65150531

出版时间2019-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11500939

上书时间2024-11-13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友缘,山东临沂人。2014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靠前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社会学研究、儿童观念研究与学前教育政策靠前比较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发表CSSCI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九九归一: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研究丛书》总序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变迁中的童年图景

 第二节理论基础

 第三节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四节相关概念与相关问题说明

 第二章家族主义取向的童年观念(20世纪30-40年代出生人群)

 第一节传统时期的社会生活与童年生活

 第二节乡村民众观念中的生育、抚育与教育

 第三节儿童观念

 第四节以家为本位的童年观念

 第三章集体主义取向与家族主义取向并存的童年观念(20世纪50-70年代出生人群)

 第一节集体化时代的社会生活与童年生活

 第二节乡村民众观念中的生育、抚育与教育

 第三节儿童观念

 第四节双重取向的童年观念

 ……

内容摘要
第一节社会变迁中的童年图景

1962年,法国学者菲力浦·阿利埃斯的代表作《儿童的世纪》,它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基本主题:在中世纪的欧洲,特别是法国,人们并不承认儿童具有不同于大人的独特性,童年不过是现代社会的发明。虽然很多学者对于阿利埃斯的论断提出了异议,认为他的研究方法、研究史料存在一定的问题,然而阿利埃斯的贡献在于他把童年看成是社会建构的现象,而不是生物学事实。儿童的未成熟性是一个生物学事实,但是对于这个未成熟性的理解及对其赋义却是一个文化事实。这个文化事实则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由不同的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是成人一儿童权力关系的展现,反映着整个社会结构。有人走得更远,把童年看作社会的特定结构与文化要素。当我们理解童年时,必须把它放置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脉络里。童年被年龄、性别、地域等分割,被文化、价值观、阶层等浸染,能够折射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体现着不同背景下成人一儿童权力关系的状态。儿童属于这个社会世界,是整个社会变迁的一环。”②人们对于儿童、对于童年观念的变化,更是集中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迁,体现了主导意识形态对于童年的塑造。借由对童年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把握社会变迁的脉搏。而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我们亦可以勾勒出童年观念的变迁图景。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者把童年理解为一种社会现象。研究者拟在社会变迁的脉络下,探讨童年观念变迁的图景,或可窥得童年与社会的内在关系。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童年观念的变迁,并不全然等于童年的变迁。通常话语意义上的童年其实有两个层面,即现实存在的童年与观念形态的童年。现实存在的童年是个体经历的一段时光,以及在这段时光中个体所展开的生活。观念形态的童年是成人对童年形象的建构,是成人论述的产物,即对于童年是什么以及童年应该是什么的观点与态度。观念形态的童年是基于现实存在的童年的再建构,与特定社会流行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有关。在现代社会,童年被成人建构成饱具抒情色彩的情感对象,童年更多的与游戏、欢乐、柔弱、天真有关,是一种浪漫的童年观。现代文明中,在理念上,人们尊重童年,珍视童年的价值,儿童中心的论调铺天盖地。而现实存在的童年虽然同样脱离不了成人建构的影子,但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则时时拷问着人们想象中的童年。被赋予了种种权利、作为新世纪主人的儿童被禁闭在家庭、学校之中,还要遭受考试的折磨;幼小的儿童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天真纯洁的儿童做出成人无法想象的残暴之事,所有这些都追问着浪漫的童年观。现实存在的童年不同于成人建构的童年,有其自身的逻辑与样态。

童年的现实存在与观念形态虽然具有不同的逻辑,但又宿命般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这给童年研究带来了困难。我们不可能剥离童年的现实存在来谈论童年的观念形态,也不可能剥离童年的观念形态来谈论童年的现实存在。当我们尝试探讨童年的现实存在时,又进入了另一重困难。研究现实存在的童年,有文化上的悖论,同时也有伦理上的困难。悖论在于虽则人人都曾经是儿童,都拥有过童年,但作为研究者的成人事实上已经离开了童年。作为成人的研究者是儿童世界的他者,因此,对于童年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成人一厢情愿的建构。成人研究儿童,往往研究的是自己。诸如对于童心的推崇,又如把童年建构成个体的主体修为,实际上是成人建构的童年。而这往往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声音。困难在于,儿童通常不会书写记录,而且历史存留下来的儿童用品有限,使得在研究中儿童的声音很容易被遮盖。

……




精彩内容
本书基于底层视角的启发,以社会学的方法考察现代性背景下乡村民众童年观念的变迁,旨在撕裂现代性话语下现代童年观念的 表层,裸露出普通民众童年观念与现代童年观念复杂交织的斑驳纹理,从而突破童年观念的现代主义框架,反思童年观念的现代化进程。本书基于普通民众的立场,将研究的视角从上层精英转向底层民众,力图呈现哑然无声的底层童年观念,拓展童年研究的视角,突破童年观念的现代主义框架,呈现另外一种看待儿童看待童年的方式,也为打破童年研究中的二元论述提供了思路。

媒体评论
本书从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童年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描绘了一幅在现代民族 进程中中国乡村民众童年观念变迁的图景。丰富的田野调查内容“原汁原味”地呈现,增添了研读学术专著的乐趣。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