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42.5 6.2折 6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张泉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

ISBN9787559846150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元

货号11444696

上书时间2024-11-08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张泉,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原《生活月刊》主编,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2008年、2010年、2013年“亚洲卓越新闻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中华文明访谈录》《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合著)等,纪录片《辛亥》撰稿,《五大道》和《大上海》总撰稿,多次获得“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和“中国纪录片年度作品”等奖项。

目录
推荐序  不可磨灭的足迹

前言  大发现的时代

地质调查所·书生担斧入山
第一章 李希霍芬的“偏见”
第二章 先行者
第三章 “难稽”的洪荒
第四章 生死之际
第五章  的眷顾

清华国学研究院·告别乌托邦
 章 际会
第二章 新思潮
第三章 纸上与地下
第四章 云散
第五章 欲祭疑君在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重新发现中国
 章 麦田里的故都
第二章 殊途同归
第三章 凿破鸿蒙
第四章 关山歧路
第五章 抉择

中国营造学社·被遗忘的“长征”
 章 破译“天书”
第二章 河北:万里之行的序章
第三章 山西:木构的温床
第四章 何处是归程
第五章 李庄:沙漠中的金鱼
第六章 寻求新“意义”

结语  走出书斋以后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第四章何处是归程 向南方 与佛光寺的长老道别时,梁思成承诺,一定会向政府申请基金,来年修缮寺庙。他们又在五台山中游荡了几天,但并没有发现更多重要的建筑遗迹,于是辗转离开山区。1937年7月15日,他们见到了从太原运来的报纸。因为发洪水,报纸投递耽搁了。躺在行军床上阅读过期的报纸,他们才得知,日军已经在八天前开战,全面抗战爆发了,而他们身在山中,浑然未觉。 刘敦桢也在外地考察,战争爆发后,才从中原匆匆赶回北平。一个月后,他们栖身的城市也沦陷了。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六十六岁的朱启钤送走他们,自己选择留守故都。未来的七年里,他将一次次装病,被迫搬迁,拒绝与日伪合作;他还将指导留下来的旧日职员,在艰难的环境里,为远在南方的梁思成、刘敦桢等人提供支持,抢救、整理、寄送研究资料。 被朱启钤寄予厚望的这些年轻人,将迎来另一种叵测的命运。林徽因回忆,他们“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段”,“上下舟车16次,进出旅店12次”,才终于取道天津抵达长沙。但长沙也非久留之地,他们被日军追袭,继续南下。路上,林徽因生了肺炎,这病症困扰着她的整个后半生。所幸,有过多年田野考察经验,她和梁思成配合默契,能快速打包行李,带着年幼的儿女,随时动身。他们还随身带着一小盒酒精棉,每次吃饭前取出一点,给碗筷消毒。这一幕,让九岁的女儿梁再冰难以忘怀。她从未想象过常在客厅里笑语盈盈的母亲,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竟这样从容干练。 人在湖南,刘敦桢决定顺路回故乡探亲。渡船异常颠簸,风浪很疾,樵夫的歌声与纤夫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他却独坐在船上读书,对两岸的风光与险滩均视而不见。战火搁浅了他的研究与调查计划,他也只能依靠这点滴努力,来弥补人生的遗憾。 他无法容忍自己停下脚步,回到新宁没多久,就开始考察附近的民居、宗祠和廊桥。他深信这些田野考察同样拥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的故乡位于湖南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不容易受到外来影响,因此,一些古老的营造方法应该也没有被接近遗忘。他对山涧之间、平原之上隐约出现的廊桥尤其感兴趣,测绘了故乡的江口桥,并在几年后写下《中国之廊桥》,分析总结中国古代桥梁的嬗变。这是一次意外的收获,尽管背后代价惨重。 抵达昆明后,中国营造学社又被迫从城内的循津街迁往郊外的麦地村兴国庵。生活愈发困苦,他们却依然好奇地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多年以来,中国营造学社的考察与研究其实一直存在一大盲区。梁思成、刘敦桢等人更关注宫廷建筑和佛教建筑,对民居不够重视,刘致平却希望为这种“用最少的钱造出很合用又很美观的富有地方性的建筑艺术”正名。他钦佩民居背后体现的民间智慧,匠人们“只是老老实实地用最经济的方法,极灵活简洁的手法造出很美好的住宅,它那优美生动的式样是很可爱的,而且是各地不同,花样百出,美不胜收的”。 他在昆明寓居的房子,是云南中部典型的四合院建筑—“一颗印”,顾名思义,它的外观如同印章,两层住宅环绕着天井,有三间正房,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即所谓“三间四耳”。刘致平对这座房子进行了测绘和研究,并在几年后完成了《云南一颗印》。后来,他又沿着这个方向继续深入下去,在四川各地考察了二百多座民居建筑,测绘了其中六十多座,它们成为他写作《四川住宅建筑》的基本素材,终于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战火蔓延,他们却从未稍忘学人的本分,甚至比从前更加迫切地考察、研究。他们无力扭转战局,改变时代,却也习惯了苦中作乐,随遇而安。 苦难催人肝肠,但也能砺人心志。 悬崖上的佛国 1939年秋天,热闹的兴国庵突然安静下来,梁思成、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等人从昆明出发,前往四川与西康考察古建筑。兴国庵里,只剩下母亲们陪伴着孩子们,后来,刘敦桢的儿子刘叙杰自嘲道,“这倒也符合尼寺的清规”。 悬崖下面,汹涌的江流不断变化着名称—长江、青衣江、岷江、嘉陵江……水随山势,莽林无边。它们看起来并无二致,只有路在脚下不断延展。 从1939年9月到1940年2月,他们从秋天一直走到春天。抗战流亡,却也给了他们靠前的机会,审视西南地区的建筑遗存。那些散落在山野之间的古迹,在仿若旷古的黑暗里等待着他们。 西南考察是北方之旅的延续。四川保存下来的木构建筑以明清两代为主,七曲山大庙建筑群中的盘陀殿兴建于元代,已属罕例。这些不同形制的木构建筑和壁画,拥有明显的西南地域文化特征,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素材和启迪。 四川的佛国,更让梁思成发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世界。 东方建筑,木构之间,大美无言,顽石之中,亦有苍凉。他在北方踏勘过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对四川一带的摩崖石刻则所知甚少,不过,早年在东北大学任教时,他还是颇有些神往地对学生们说:“摩崖造像,除北数省外,四川现存颇多。广元县千佛崖,前临嘉陵江,悬崖凿龛,

主编推荐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作为媒体人,张泉尊重历史, 持论公允,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遥远的历史传递给公众。 《荒野上的大师》搜集了大量的手档案资料,广泛阅读了各种回忆录、论文和专著,深入发掘学人的精神、思想与人生,勾勒学人的群像,探究学界的浮沉,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回望一代大师走过的路。 ——“中研院”副院长、史语所原所长 黄进兴 ?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发掘和重温以陈寅恪、丁文江、李济、赵元任、傅斯年、贾兰坡、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为代表的一代大师的精神、思想与人生; 讲述他们如何在乱世走出书斋,涌入同一时空,披荆斩棘,担斧入山,于荒野上踏出新路,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从而改变世界中国的认知的历程; 不世出的天才,的一代人,因他们,一个大发现的时代,在中国的土地上显露峥嵘。 ?尊重历史,持论公允,深入浅出 知名作家、原《生活》主编、三届 “亚洲新闻报道奖”获得者,张泉,前后历十年的潜心之作。 

精彩内容
《荒野上的大师》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诸多考古名家,(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等),作者以细腻感性的笔法,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还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值此中国考古百年,《荒野上的大师》意在重温先行者的精神和品德,希冀今人再创中国考古的“黄金时代”。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它们是近代中国文化 的四座高峰,也是学人走出书斋、走向田野的先行者。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从“北伐”到“中原大战”,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 不断裂变,时代疾速转捩。乱局夹缝里,学人却默默耕耘,不懈奔走。他们是 的一代人,不仅开创了学术的新纪元, 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

媒体评论
前后历十年,发掘和讲述李济、赵元任、丁文江、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等一代大师的精神、思想与人生,以及走出书斋,踏上荒野,重建中国古史的历程。
许知远特别推荐;“中研院”副院长黄进兴作序;中国版《人类群星闪耀时》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