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凝析气田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凝析气田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97.94 6.2折 15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招明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320742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59元

货号7687567

上书时间2024-10-29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一序二前言第一章  塔中隆起奥陶系特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第一节  盆地腹部沙漠覆盖区勘探的战略突破一、征战大漠,锁定塔中工号巨型背斜构造二、首战告捷,盆地腹部实现油气战略突破第二节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的艰难探索一、潜山钻探失利,古隆起勘探举步维艰二、转变勘探思路,发现塔中工号坡折带三、区域甩开评价,礁滩体勘探屡屡受挫第三节  中国第一个奥陶系礁滩型凝析气田的发现一、重新评价、坚定了礁滩复合体油气勘探信心二、深化认识、明确了塔中工号坡折带勘探方向三、探明了塔中I号坡折带3亿吨级礁滩型凝析气田第四节  塔中鹰山组层间岩溶特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一、深化研究,重新厘定与评价鹰山组顶岩溶不整合二、立体勘探,塔中东部鹰山组油气勘探获重大发现三、整体评价,大面积探明层问岩溶型特大凝析气田四、科技创新,明确了塔中奥陶系10亿吨级油气规模参考文献第二章  塔中隆起区域地质背景第一节  层序地层特征与沉积格局一、奥陶系地层组构二、奥陶系层序格架三、奥陶系区域沉积演化格局第二节  奥陶系碳酸盐岩不整合刻画一、海相碳酸盐岩不整合研究思路与方法二、塔中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不整合特征第三节  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特征一、塔中隆起断裂发育特征二、塔中隆起断裂发育期次及其成因三、塔中隆起构造演化第四节  奥陶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相带展布一、沉积岩相的综合研究方法二、碳酸盐岩岩石学类型特征三、沉积相类型及典型相标志四、沉积相空间叠置迁移特征五、沉积相建模及其三维展布参考文献第三章  储层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第一节  碳酸盐岩储层相关研究进展一、储层参数定量化、综合化发展二、断裂和裂缝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三、古岩溶科研技术方法不断创新第二节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描述一、储层物性特征二、储集空间描述三、孔隙结构特征描述四、储集类型划分第三节  礁滩型储层主控因素分析一、中高能沉积相带环境二、高频米级海平面变化三、多成因岩溶作用改造四、多期次油气成藏过程第四节  风化壳层间岩溶型储层主控因素分析一、风化壳层问岩溶特征及三维空间展布二、高能粒屑滩是层问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三、断层和裂缝是层间岩溶纵横发展的关键四、埋藏作用是改善深层储集物性的重要因素五、白云岩化是改善深层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六、多成因层间叠合复合岩溶发育模式建立第五节  储层评价及预测一、单井储层划分与评价二、多井间储层评价对比三、礁滩复合体储层综合预测四、层间岩溶型储层综合预测参考文献第四章  大面积复式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第一节  准层状油气藏特征一、油气大面积分布,优质储层控制油气富集程度二、油气具有“东西分段、南北分带”的分布特征三、油气藏无统一的边底水,局部发育定容水四、缝洞系统是碳酸盐岩储渗主体,油气产出呈动态变化五、塔中北斜坡海相碳酸盐岩准层状凝析气藏特征第二节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一、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第三节  油气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一、油气充注时间与期次二、油气成藏模式三、混源成藏机制第四节  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一、继承性古隆起是形成特大型凝析气田的地质基础二、优质烃源是碳酸盐岩大面积混源成藏的物质保障三、断裂、不整合面,缝洞系统是成藏最佳输导格架四、岩溶缝洞系统是准层状凝析气田油气富集的关键参考文献第五章  大沙漠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第一节  大沙漠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关键技术一、基于子波一致性的地震激发技术二、精细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技术三、复杂地表条件三维变观设计技术四、大漠区表层结构调查及静校正技术第二节  大漠区高精度三维地震处理技术一、叠前高保真三维地震处理技术二、偏前、偏后提高信噪比处理技术三、井控、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四、叠前深度偏移三维地震处理技术参考文献第六章  碳酸盐岩缝洞体预测与烃类检测技术第一节  碳酸盐岩缝洞体预测技术一、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发展现状二、碳酸盐岩储层定性预测技术三、碳酸盐岩缝洞体量化描述技术第二节  碳酸盐岩油气藏烃类预测技术一、地震资料烃类检测技术理论基础二、烃类检测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七章  超深碳酸盐岩钻完井及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第一节  超深碳酸盐岩钻井工艺技术一、缝洞型碳酸盐岩水平井钻井技术二、缝洞型碳酸盐岩的精细控压技术第二节  高温储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完井及储层改造工艺技术一、高温碳酸盐岩储层完井技术二、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深度改造技术及现场应用参考文献第八章  塔中一体化勘探开发成果与油气勘探潜力第一节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做法一、上产增储一体化二、研究部署一体化三、工程地质一体化四、生产组织一体化五、地面地下一体化第二节  塔中海相碳酸盐勘探开发一体化成效一、我国第一个大型礁滩复合体凝析气藏的探明与开发二、塔中北斜坡层间岩溶型特大凝析气田的探明与开发第三节  油气勘探潜力一、塔中北斜坡良里塔格组勘探潜力二、塔中北斜坡鹰山组油气勘探潜力三、塔中深层蓬莱坝组重要战略接替第四节  勘探对策及方向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塔中勘探开发一体化二、整体评价,规模探明鹰山组富油气区带三、滚动勘探,加速良里塔格组天然气建产四、风险钻探,拓展白云岩油气勘探新领域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塔中隆起奥陶系特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
塔中隆起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中段,面积约2.2万km2,为前石炭纪巨型古隆起(图1.1)。塔中地区的勘探工作始于1983年,1989年塔中(D)1井的钻探标志着塔中勘探的全面启动,目前二维测网密度已达1km×1km~2km×2km,三维地震逾5000km2。塔中隆起碳酸盐岩勘探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1989年首战在D1井取得战略突破,随后中部断垒带高部位潜山区的评价相继失利;1996~1997年在塔中Ⅰ号断裂带奥陶系内幕灰岩取得突破,但其后的勘探再度受挫,跌落低谷;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碳酸盐岩探索相继失利的绝境下,2003年以来在新采集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不断突破碳酸盐岩勘探难关,重新认识与评价塔中的勘探潜力、重新优选主攻方向、重新优化勘探技术与措施,探明了中国第一个奥陶系礁滩复合体大型油气田,发现了塔中北斜坡鹰山组层间岩溶大型凝析气田(周新源等,2006,2009a)。
第一节 盆地腹部沙漠覆盖区勘探的战略突破
一、征战大漠,锁定塔中Ⅰ号巨型背斜构造
塔里木盆地面积56万km2,四周以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等高山为限,中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西绵延1000km,南北宽400km,面积33万km2,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一大流动性沙漠。茫茫大漠气候恶劣,酷暑严冬、风大少雨,沙漠腹地亘古横荒、无人企及,号称“死亡之海”。
1983年5月,新疆石油管理局南疆指挥部组织由366台车辆和设备所组成的两个美国GSI公司地震队和一个中国地震队,揭开了石油人征战“死亡之海”的宏大序幕。沙漠地震队历尽千难万险,在两年内共完成19条纵贯盆地南北的区域地震大剖面,剖面全长5782.2km。根据这些区域地震和物探资料,明确了塔里木盆地“三隆四拗”的构造格局,发现“塔中古隆起”(图1.2)。通过进一步地震普查工作,发现了塔中Ⅰ号巨型潜山背斜,其在Tg5′构造图上,以-4500m等高线为闭合圈,闭合幅度2180m,闭合面积8220km2,表现为一个巨型复式背斜带的特点(图1.3)。1986年第一轮资源评价,在41个圈闭中塔中Ⅰ号构造名列首位,资源量达29.8亿吨。探索“拗中隆”、钻探“潜山大背斜”、发现“大场面”的勘探思路开始形成,塔中Ⅰ号构造成为台盆区战略突破的首选目标。
二、首战告捷,盆地腹部实现油气战略突破
1989年4月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成立,在“建立两个根据地,打出两个拳头,开辟一个生产试验区”思想指导下,指挥部即刻决定上钻D1井。1989年5月5日,塔中1井开钻。9月23日,钻至石炭系底部井深3572m时,开始见气测显示;3586.5m进入下奥陶统风化壳白云岩,溶洞裂缝发育,连续取芯3次,共取出含油岩芯15.42m,原油外渗。10月18日对奥陶系3565.98~3649.77m井段裸眼中测,22.33mm油嘴日产凝析油356m3、天然气55.7万m3,从而发现了塔中1号潜山奥陶系高产凝析气藏。
D1井取得了沙漠腹地油气勘探的首次胜利,表明塔里木盆地不仅山前前陆区有油气,而且在台盆区内部也有油气富集,奠定了台盆区寻找大油气田的战略思想,“成为塔里木勘探史上第五个里程碑”(邱中建、龚再升,1999)。
第二节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勘探的艰难探索
一、潜山钻探失利,古隆起勘探举步维艰
为了扩大D1井奥陶系潜山勘探成果,随后在D1井东部与南部两个潜山高部位上钻的D3井、D5井的油气显示与储层都远不及D1井,两口井相继失利,塔中的勘探前景变得扑朔迷离。由于塔中大背斜碳酸盐岩的非均质性与含油气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的潜山油藏模式来指导塔里木盆地的勘探,塔中开始了勘探方向和勘探层系的转移,碳酸盐岩的勘探进入艰辛的探索阶段。
根据D1井石炭系油气显示的线索研究,塔中勘探及时做出了向西转移、向石炭系砂岩转移的决策,1992年D4井在石炭系东河砂岩段获含油岩芯191.12m,4月在3597~3607m井段以11.11mm油嘴求产,日产油285m3、日产气5.3万m3,从而发现了沙漠腹地第一个工业性油田。D4井的突破掀起了东河砂岩油气勘探的高潮,先后发现了D10、D6、D16、D40等7个油气田(藏),建立了100万吨的产能基地,为塔中油气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背斜控油、潜山控油”的勘探思想指导下,在以东河砂岩勘探为主攻目的层的同时,没有放弃对潜山高部位局部构造的兼探。1992~1993年塔中垒带潜山区西部钻探碳酸盐岩相继落空后,随后断续上钻东部的D8井、D38井、D7井等也宣告失利。评价塔中1号白云岩潜山的D101井、D102井失利后,一直到1996年塔中中央断垒带钻遇潜山20余口井,除发现塔中1号凝析气藏外,均告失利。由于塔中碳酸盐岩潜山储层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油气藏类型复杂、油气分布规律复杂,致使潜山区高部位的勘探陷入停滞。
二、转变勘探思路,发现塔中Ⅰ号坡折带
我们在主攻东河砂岩低幅度构造的同时,对塔中碳酸盐岩的勘探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跟踪研究新出现的勘探动向与苗头,从“潜山高部位”向“斜坡区”转移的勘探思路形成,展开了对塔中南、北斜坡区的探索。
1995年在塔中上奥陶统灰泥丘相发现优质生油岩,厚约80~150m,有机碳含量为0.5%~5.54%,目前正处于生油高峰期,广泛分布于塔中北斜坡。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发现表明塔中的勘探要逼近烃源岩、逼近下古生界,以上古生界东河砂岩为主的勘探重点又开始向下古生界转移,形成逼近烃源岩的勘探思路。
随着塔中地区勘探与研究的深入,发现塔中与满加尔凹陷的边界为一大型的坡折带,虽然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形态难以准确刻画,但认识到塔中Ⅰ号坡折带是大型台缘断裂破碎带,延伸达300余公里,断距达2000m,可能是塔中重要的油源断裂,并伴有多种类型的圈闭发育,是有利的勘探区域。从而形成断裂控油、逼近断裂带的勘探思路。1996~1998年在逼近油源、逼近近源储盖组合、逼近断裂带的勘探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对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探索。
1994年8月以石炭系背斜构造为主要钻探目的的D16井,在兼探目的层上奥陶统灰岩中完井测试获工业油流,通过对奥陶系构造解释和成藏条件的分析,1996~1997年以塔中Ⅰ号坡折带奥陶系碳酸盐岩为重点钻探区带,在发育局部构造的D24井、D26井、D44井、D45井4个圈闭上进行了探索,均取得了成功。
D45井位于塔中Ⅰ号坡折带西段,圈闭类型为背斜型,面积58.9km2,幅度100m。该井在上奥陶统灰岩段共见5层38m油气显示,气测组分齐全,全烃(TG)最高达13.54%。其中取芯4筒获油斑、荧光级岩芯19.37m。6073~6105m见低温热液成因的萤石充填塔中Ⅰ号坡折带中的裂缝,又被溶蚀成孔洞。构造微裂缝,萤石网状解理缝发育。在6020~6150m井段完井酸化,9mm油嘴获日产油300m3、气111548m3 的高产工业油气流。
D44井位于塔中Ⅰ号坡折带中段,圈闭类型为断块型,面积13.8km2,幅度95m。该井在上奥陶统灰岩段见8层147m油气显示,气测组分齐全,TG最高达23.89%。其中取芯5筒,获油斑及荧光级岩芯26.84m。储层类型为裂缝溶(洞)孔型,4838~4910.5m裂缝,溶蚀孔洞发育,面缝率0.2%~0.3%,面洞率0.68%~2.27%。该井在4857~4888m井段,9mm油嘴获日产气48710m3、油3.48m3。
D24井构造位置位于塔中Ⅰ号坡折带东段,圈闭类型为断背斜型,面积11.5km2,幅度170m。该井在上奥陶统灰岩段4452~4483.48m取芯见荧光灰岩。岩芯出筒具油味。
气测显示活跃,组分齐全,TG最高76%。储层高角度裂缝发育,岩芯破碎严重,取芯收获率低,井眼定向垮塌。在4461.1~4483.48m井段中途测试,酸化,7.94mm油嘴日产油15.1m3、气28892m3、水32.5m3。
D26井位于塔中Ⅰ号坡折带东段,圈闭类型为断背斜型,面积13.7km2,幅度175m。在上奥陶统灰岩段灰岩4274~4404m中,荧光灰岩84m,气测显示异常活跃,TG最高达74%,后效明显,泥浆性能变化显著,多次发生井涌。在4300~4360m井段完井酸化,5.56mm油嘴日产油39.6m3、气123552m3、水15.6m3。
塔中Ⅰ号坡折带西起D45井区,东至D26井区,东西长约200km,油气显示及产层主要集中发育在良里塔格组良二段内,层位稳定、储层发育,东西油气层高差达1800m(图1.4)。D24井、D45井、D44井、D26井的成功钻探,证实塔中Ⅰ号坡折带是一个油气富集带,开辟了塔中碳酸盐岩内幕油气藏勘探的新战场。
三、区域甩开评价,礁滩体勘探屡屡受挫
D44井、D45井获得突破后,沿塔中Ⅰ号坡折带接连部署D49井、D27井等4口井,钻探不同区段、不同类型的构造圈闭,以期控制Ⅰ号坡折带整体油气规模,结果相继失利。评价D45井油藏时先后上钻两口井,仅D451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同时发现碳酸盐岩储层复杂、油气藏复杂。因此,1998年之后塔中Ⅰ号坡折带的勘探也很快陷入停滞状态。
尽管认识到塔中Ⅰ号坡折带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但在“坡折带控油”、“构造勘探”的思路指导下,不同区段、不同类型的局部构造圈闭都已钻探完毕,却无新发现、也“无”新圈闭可钻;同时,碳酸盐岩储层复杂、低孔低渗,酸化前测试一般不出油气或产量很低,酸化后油气产量和压力较高,初期产量高,但都不稳定、递减快,几天之后就低产或不出油,压力恢复有明显的衰竭反映;而且这些井酸前测试均不产水,酸化后求产出水,油水关系复杂;塔中碳酸盐岩埋深大,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形态难以精细刻画,储层更是难以预测,评价也相继受挫。至此,人们对塔中Ⅰ号坡折带的巨大期望又化为乌有,再次饱尝D1井之后的苦涩。
1998~2002年,塔中勘探工作量锐减、勘探战线不断“退缩”。塔中再度转向探索与评价东河砂岩低幅度圈闭及地层圈闭,仅发现D40小油田和与D47火成岩相关的复杂油藏,塔中勘探之路越走越窄,“已”无圈闭可供钻探;同时对志留系展开了评价与探索,仅探明D11志留系303万吨的稠油藏;奥陶系在潜山、斜坡区也有兼顾,钻遇奥陶系的井仅有六口,分别探索潜山斜坡区不同领域的碳酸盐岩,却一无所获。
十几年的“大场面”求索,塔中碳酸盐岩经历高部位―斜坡区、奥陶系―寒武系、灰岩―白云岩、构造圈闭―岩性圈闭的艰辛探索,仅发现了D1、D45等7个油气藏,控制加预测储量不足6000万吨油当量(1kgoe=41868kJ/kg),没有一口井能稳产、没有一个油气藏能探明、没有一块能投入开发。当时看来塔中勘探已是“进退维谷”、甚至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三节 中国第一个奥陶系礁滩型凝析气田的发现
一、重新评价、坚定了礁滩复合体油气勘探信心
塔中断垒带除D1井获得突破外,其他潜山钻探都告失败;塔中Ⅰ号坡折带初战告捷,后续评价相继失利;探索内幕白云岩与盐下大背斜虽有发现,但无法展开。基于十几年勘探的不断受挫,不同领域、不同类型都已钻探,却只是发现个别的几个出油井点,未能形成储量,更没有产量。面对塔中碳酸盐岩勘探的艰难困境,塔里木油田公司及时开展了“三个重新”工作:即重新认识与评价塔中的勘探潜力、重新优选主攻方向、重新优化勘探技术与措施。通过重新评价塔中、重新认识塔中从而开展多方位研究工作,形成了四点重要认识。
(一)具有长期稳定发育的古隆起构造背景
塔中隆起早奥陶世末期为断块运动,晚奥陶世末期以褶皱运动为特点,形成了塔中寒武系-奥陶系巨型复式古隆起格局,志留纪末期为构造破坏期,石炭纪末期为构造调整期,其后进入平稳升降期,没有大规模构造活动。基底北东向隐伏断裂控制了盖层构造的发育演化,导致塔中古隆起具有东西分块的特征。塔中是长期发育的巨型古隆起,形成早、定型早,与油气运聚相结合形成了塔中多层含油气层叠置的格局。
(二)多期油气充注形成塔中普遍含油的格局
综合地球化学、油藏、构造演化史分析,认为塔中地区存在三套烃源岩,一是早已过

精彩内容
本书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特大型凝析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取得最新成果的总结和提高,全面阐述了塔中隆起奥陶系3项油气地质理论和6项勘探方法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岩溶储集体发育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大面积复式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规律、大漠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处理技术、碳酸盐岩缝洞体预测与烃类检测技术、超深碳酸盐岩钻完井及储层改造工艺技术等。本书的出版将对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的深入研究和勘探开发一体化起到积极作用,对国内外其他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媒体评论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是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油气接替区之一,更是塔里木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之一。《塔中隆起海相碳酸盐岩特大型凝析气田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从塔中海相碳酸盐岩多成因多期次叠合复合岩溶储集体特征、主控因素与空间分布,多充注点多期次大面积复式混源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规律,缝洞系统雕刻量化、烃类检测与综合评价井位井型优选技术,超埋深、高温高压、高H2S、复杂碳酸盐岩凝析气藏钻完井技术,超长水平井分段酸压储层改造技术等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塔中隆起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关键技术创新及勘探开发成果。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