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模拟(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模拟(精)

正版保障 假一赔十 可开发票

65.34 6.6折 99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耕

出版社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030665614

出版时间2020-0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9元

货号11318339

上书时间2024-10-27

灵感书店

三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环境胁迫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2.1 海水温度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3 1.2.2 海水pH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4 1.2.3 营养盐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4 1.2.4 陆源沉积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5 1.3 诊断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 6 1.3.1 海洋生态修复研究 6 1.3.2 珊瑚礁生态修复研究 8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0 1.4.1 研究内容 10 1.4.2 技术路线 12 2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5 2.1 理论基础 15 2.1.1 系统科学理论 15 2.1.2 生态弹性理论 17 2.1.3 生态系统完整性理论 20 2.1.4 人工生态学理论 21 2.1.5 适应性管理理论 22 2.2 研究方法 23 2.2.1 实地调查法 23 2.2.2 数学建模法 23 2.2.3 系统动力学 24 2.2.4 综合集成方法 24 3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概况及退化原因分析 26 3.1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概况 26 3.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26 3.1.2 西沙珊瑚礁群落概况 27 3.1.3 西沙珊瑚礁水质概况 28 3.2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分析 29 4 环境胁迫下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敏感性分析 31 4.1 模型构建 31 4.1.1 系统边界和结构 31 4.1.2 系统因果回路分析 33 4.1.3 模型变量及流图构建 34 4.1.4 模型检验 39 4.1.5 结果与分析 40 4.2 敏感性分析 41 5 环境胁迫下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多情景模拟 47 5.1 环境胁迫模拟方案 47 5.1.1 单因子扰动 48 5.1.2 双因子扰动 50 5.1.3 多因子扰动 54 5.2 西沙珊瑚礁人工生态系统应对环境胁迫的动态仿真模拟 56 5.2.1 应对单因子胁迫西沙珊瑚礁人工生态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拟 57 5.2.2 应对多因子胁迫西沙珊瑚礁人工生态系统动力学动态仿真模拟 59 6 西沙珊瑚礁人工生态修复动态仿真模拟研究 62 6.1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2 6.1.1 系统结构与回路 62 6.1.2 模型变量及流图构建 63 6.1.3 模型检验 67 6.1.4 结果与分析 68 6.2 敏感性分析 69 6.3 多情景模拟 75 6.3.1 人类活动干扰 75 6.3.2 生物灾害暴发干扰 83 7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及修复模式研究 89 7.1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基础研究 89 7.1.1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完整性指标体系 90 7.1.2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方法 91 7.1.3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标准 93 7.2 西沙珊瑚礁生态修复模式基础研究 93 7.2.1 基于完整性评价的修复类型分类方法 94 7.2.2 常用珊瑚礁生态修复技术归纳 95 7.3 西沙珊瑚礁诊断及修复模型构建 95 7.3.1 诊断修复模型建构原理、控制及优化 97 7.3.2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修复模式探究 97 7.4 典型情景诊断及修复模拟 98 7.4.1 基础情景模拟 98 7.4.2 干扰情景模拟 103 7.4.3 珊瑚礁修复效果评价及分析 109 8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和适应性管理 112 8.1 珊瑚礁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 112 8.2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 113 8.3 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 116 9 结论与讨论 117 9.1 结论 117 9.2 讨论 119 参考文献 121 附录A 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相关变量 132 附录B 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主要方程式 137

内容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珊瑚在生物学中的分类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其中珊瑚虫纲又包括六射珊瑚(触手数目为六或者是六的倍数)和八射珊瑚(触手数目为八或者是八的倍数)两个亚纲。其中八射珊瑚亚纲又被称为软珊瑚,包括匍匐珊瑚目、全腔目、软珊瑚目、共鞘目、柳珊瑚目、海鳃目;六射珊瑚亚纲因质地坚硬、富含碳酸钙,又被称为硬珊瑚,包括海葵目、石珊瑚目、六射珊瑚目、角珊瑚目、角海葵目[1]。六射珊瑚亚纲中的石珊瑚目按照生态功能和栖息环境分为造礁石珊瑚和非造礁石珊瑚两大类,其中造礁石珊瑚具备造礁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对于珊瑚礁的形成和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造礁石珊瑚对水温、水质等生存条件要求极为苛刻,适宜水温在20~29℃,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与造礁石珊瑚共生的虫黄藻逃逸从而使珊瑚白化死亡。造礁石珊瑚珊瑚虫死亡之后的骨骼覆盖在珊瑚基地之上,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珊瑚礁。珊瑚礁大致可分为暗礁、堡礁和环礁三大类,是地球上生产力较高、生物种类较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为人类提供食物、药物和海岸保护等功能,存在巨大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中的绿洲”[2]。然而由于海水升温、海洋酸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珊瑚礁正承受着人类活动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压力,全球性衰退已达40%~50%,若不采取有效措施,约60%的珊瑚礁将在2030年前灭亡[3]。  2004年的世界珊瑚礁调查报告中指出全球有超过20%的珊瑚礁被彻底破坏[4];2008年的科学研究表明,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珊瑚礁已经严重退化[5];2015年开始的全球珊瑚白化事件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中约72%的遗产礁区遭受了严重或反复的破坏[6];2016年世界著名珊瑚礁——大堡礁连续出现珊瑚白化事件,海水升温在大堡礁远北部和北部分别造成超过26%和67%的珊瑚死亡;2017年大堡礁珊瑚进一步白化,海水升温对中部影响更为严重[7]。  我国珊瑚礁面积大约占全球珊瑚礁总面积的13%,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南海的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以及台湾岛、海南岛周边,少量不成礁的珊瑚分布在香港、广东、广西的沿岸等[8]。我国珊瑚礁形势亦不容乐观,截至2010年,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沿岸的珊瑚礁在过去的30年间由于人类活动破坏和污染,造礁石珊瑚数量减少了80%;而南海的珊瑚岛礁尽管污染较小,但由于渔业过度捕捞、长棘海星暴发、海洋酸化和海水升温等因素的影响,截至2018年,我国南海离岸造礁石珊瑚覆盖率在过去10~15年内从60%左右降低至20%左右。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保护和修复珊瑚礁生态系统迫在眉睫,这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  面对各种环境因子导致的全球珊瑚礁退化危机,各国科学家都在致力于主要环境因子对造礁石珊瑚的胁迫作用研究和如何去除胁迫因素使珊瑚礁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发展的目的。然而珊瑚礁生态系统由自然和社会相耦合而构成复杂的动态系统,因其变量多、反馈回路多和非线性,常规实验无法精准模拟预测复杂巨系统的内生性变化及其胁迫机理。针对以上要解决的问题,必须采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模型来研究珊瑚礁系统[10-11]。但已有模型大多集中于个体模型或静态分析,缺乏对系统演变过程和机理的整体把握,难以做长期的、动态的及战略性的模拟研究。  基于此,本书以中国西沙监控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与环境间的多重反馈关系,分析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将海水温度、海水 pH、陆源沉积和长棘海星暴发四类典型环境因子引入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构建了环境胁迫下的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情景动态演变过程,并通过诊断修复模拟,分析了代表性的人类活动和生物灾害暴发干扰下的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演化轨迹,昀后从适应性循环的视角给出了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模式,以期为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借鉴和参考。系统动力学的应用为快速模拟珊瑚礁受损与生态修复过程、多元化探索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弹性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方法;研究结果为实现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人工干预提供了可控政策选择与参考,也为我国后续的西沙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诊断与人工生态修复理论模式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环境胁迫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海水温度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影响研究进展  造礁石珊瑚适宜生活在20~29℃的热带海洋中,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造成珊瑚白化。早在1914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佛根(T. W. Vaughan)就指出珊瑚在一些异常或环境因子改变的情况下会变白,形成白化的现象,但并不清楚是何种环境因子和胁迫机理使珊瑚变白。直到1930年,数位英国学者用实验证明了大堡礁珊瑚白化是海水温度过高导致虫黄藻逃逸所致。  海水温度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十分复杂。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环境的珊瑚对海水温度的敏感性具有较大差异,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同一种珊瑚对海水温度的敏感性也不同。聂宝符等研究表明,珊瑚生长率与海水表面温度呈显著正相关[12];时小军等认为造礁石珊瑚生长和凋亡的平均周期与海水平均温度高度相关[13];李秀保等研究表明,高温削弱了珊瑚共生虫黄藻的光合作用能力,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14];吴佳庆、 Hoegh-Guldber、Warner、Salih、雷新明等均研究了海水温度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指出海水温度的变化是造礁石珊瑚白化的主要因素[15-19]。除此之外,亦有研究表明,南海西沙群岛大规模的厄尔尼诺现象会造成海水大面积升温,对珊瑚礁生态系统亦造成较大影响[20-21]。  珊瑚有冷水珊瑚和暖水珊瑚之分,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都会对珊瑚造成较大影响。与传统的高温胁迫相比较,“冷白化”研究近些年逐渐受到重视。如 Muscatine等研究表明,在极端低温冷水胁迫下,虫黄藻逃逸致使热带珊瑚白化[22];赵美霞等综述了冷水珊瑚礁研究进展并对中国南海冷水珊瑚礁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23];李淑等对造礁石珊瑚对低温的耐受力及相应模式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块状珊瑚的耐低温能力明显高于树枝状珊瑚,块状澄黄滨珊瑚受到低温胁迫时表面形成黏膜,阻止珊瑚继续排出虫黄藻[24];Roberts等研究了珊瑚的致死低温度[2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